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识字教学 >简论援疑质理:语文阅读教学良策

简论援疑质理:语文阅读教学良策

收藏本文 2024-04-02 点赞:6064 浏览:2074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针对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和目前状况,笔者提出“援疑质理”的教学策略,教师“缘疑而教”,学生“缘疑而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唤起他们的求知热情和探究。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阅读储备、阅读体验和阅读期待,让学生走进文本,发现理由、提出理由、解决理由,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推动学生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关键词】援疑质理 缘疑而教 缘疑而学
“援疑质理”语出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一文,意思是“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疑质理”教学是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把学生的疑问作为阅读教学的起点,即教师“缘疑而教”;教师再根据学生课堂学习的情况,提出相应的理由,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即让学生“缘疑而学”。
在班级授课制的教学中,学生阅读时产生的一些疑惑,特别是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理由,往往会被教师忽视,不能及时得到解决,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援疑质理”教学可以避开这类理由的出现,教师把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水平作为衡量教学内容的重要标尺,避开在内容选择上“过分强势”及“霸权主义”,教师教的应是学生想要知道的,也是学生应该懂的。
“援疑质理”教学,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同时还可以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推动学生积极健康地发展。
2011年7月“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中荣获第一名的浙江李明老师的《泥人张》一课,可以作为成熟运用“援疑质理”教学策略的一个范例。他的主要教学流程是:①学生阅读课文,深思并提出疑问,教师现场板书疑问。②师生共同释疑(教师梳理学生的疑问,按一定顺序释疑)。③课堂总结,提升学生的阅读感悟。这个课例中,教师转疑为问,使课堂更加灵动,多了一些“学生立场”,少了许多“牵”的痕迹。
但笔者在日常听课中发现,不少课堂存在以下几个理由:一是学生不会提问,或者提出的理由没有什么价值,学生的提问和文本核心理由关联度不大;二是教师仅满足于解决学生的理由,一堂课林林总总,满满当当,几乎全让学生的理由占据,学生问学生答,教师几乎没有什么作为,学生的收获很小;三是教师虽能适时加以解答或评价,让学生的理由得以及时解决,但缺少对学生的理由进行整合和提升,教学没有高度,存在着平庸化现象。
因此,阅读教学中,如何把学生的“疑”和教师的“疑”整合为新的教学理由是关键所在,“疑”从哪里来和“理”从哪里来是实施教学的基础。

一、“疑”从哪里来

1.鼓励质疑。要想让学生学会质疑,教师首先应该营造的教学氛围,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鼓励他们提问。像《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等课文,学生初读后容易产生疑问,教师应该给他们质疑问难的机会,或者在课前预习中请他们提出疑问,或者在上课之始让他们提出疑问,这样可以准确定位教学起点,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期待,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如《阿长与〈山海经〉》一文,学生的疑问主要有:鲁迅眼中的阿长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作者对她是赞美还是批判?文章第19段才写到“阿长与《山海经》”,前面的1—18段能否删去?题目能不能改成“我的保姆阿长”或者“阿长写山海经”?为什么作者一会儿称其为“阿长”,一会儿又称其为“长妈妈”?
2.引导质疑。语文是母语学科,很多文章学生自己就能读懂,似乎不会有什么疑问。这时就很需要教师示范质疑,引导学生于无疑处生疑,长此以往,可以培养学生发现理由的能力。像《丑小鸭》《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女娲补天》这类浅文,很多学生小时候就读过,中学再读不易生疑。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示范提问。如对《赫尔墨斯和雕像者》一文,某教师提出这样几个理由:一个银元到底贵不贵?为什么?如何理解赫尔墨斯的笑?他是怎么笑的?可能是笑几声?雕像者的话是为了援疑质理:语文阅读教学的良策相关论文由www.udooo.com收集讽刺赫尔墨斯吗?最后一节揭示寓意的话能否删去?为什么?这几个理由来源于文章的细处(一个银元和笑)和关键部位(结尾),可以引导学生如何于无疑处生疑。
教师不仅要通过自己的示范引导学生质疑,还要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懂得质疑的一般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策略:
①审读标题。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伟大的悲剧》《音乐巨人贝多芬》等文章,可以通过仔细审读标题来发问:罗布泊为什么会消逝?为什么称为仙湖?悲剧为什么是伟大的?为什么称贝多芬为巨人?
②关注细节。文章的细节包括一些细小事物和词句标点等。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细节入手发现理由,如关键词句。
《谈生命》开头一句:“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可以问:为什么不敢说“是什么”只能说“像什么”?《老王》结尾一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可以问:谁是幸运的人?谁是不幸者?为什么愧怍?
又如,《台阶》结尾句:“怎么了呢,父亲老了。”可以问:“怎么了呢”后面为什么是逗号而不是问号?
再如《我的叔叔于勒》中“书信”这个细节反复出现了4次,《故乡》中闰土的“银项圈”反复出现了4次,可以问:作者为什么这样反复写?
③借助资料。可以引导学生借助书后“研讨与练习”“评价手册”“补充练习”等助读资料来学会质疑。因为这些助读资料会给学生提供生疑的角度和策略。如《紫藤萝瀑布》一课的“研讨练习”,第一题是在整体感知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的含义;第二题是揣摩课文中四个写景的精彩语句;第三道是课外搜集几种具有某种象征作用的花木的例子,并展开交流。这些研讨习题,既有对课文全局的把握,又有对课文细部的关注。它们可以为学生的质疑提供策略和角度。
3.互动激疑。在教师示范和引导探究的基础上,还可加入学生的前期交流这一环节,在小组内先解决一些低层次、低难度的理由,在交流过程中,还会产生一些有价值的理由。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在师生互动释疑的过程中,学生思路大开,产生了新的疑问:①作者在题目“消逝的仙湖”中用的是“消逝”,而在第9、14、24段用的却是“消失”,那么题目能不能换成“消失的仙湖”?②题目中的逗号能否改为破折号?③本文题目是“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为什么要写青海湖和月牙泉?④既然第2、3段写的是现在的罗布泊,第15—24段写的也是今天的罗布泊,这两部分为什么不放在一起写呢?这些疑问很有价值,能引发学生深思更为深刻的理由。援疑质理:语文阅读教学的良策相关论文由www.udooo.com收集,如需论文查抄袭率.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