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素质教育 >要意会更要言传

要意会更要言传

收藏本文 2024-02-16 点赞:32093 浏览:15305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缄默知识,就主体不同可以分为教师的缄默知识和学生的缄默知识。针对骨干教师培训中出现的一些现象致力于分析由于对缄默知识的忽略给教师带来的影响,就教师如何面对缄默知识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波兰尼;缄默知识;显性化;教师;学生
自2001年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至今已十多个年头了,教育部组织的全国骨干教师培训即“国培计划”也依期进行,受益教师无数,新课改像一支风向标引领了全国范围内教育事业的革新与发展。回顾十多年的改革之路,我们不难发现:教师从课改初期的迷茫到在摸索前行中渐渐清晰,成效是显著的,但问题也是突出的。在国家举办的教师培训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较之于系统的教育理论或理念的讲授,教师更关注的是专家讲授的具体的教学方法,但那些好的方法在自己借鉴时却一再“失灵”。问题出在哪里?我们认为,导致这种矛盾出现的原因是教师都忽略,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一种重要的知识——“缄默知识”的存在。

一、缄默知识的提出

缄默知识最早是由英国著名物理化学家、思想家波兰尼在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的。他指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述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缄默知识。”。“缄默知识”是指尚未言明的、难以“言传”的、尚处于建模状态的知识,所以又称为“默会知识”或“内隐知识”“隐性知识”。

二、缄默知识在教学中的两极效应

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斯滕伯格认为:“缄默知识既能成为一种提高行为效率的资源,也能成为导致行为效率低下甚至是失败的根
源。缄默知识的功效取决于人们对他们的接受及有效利用。”对外显知识的获得来说,缄默知识既可以起到一种基础的、辅助的和导向的作用,也可以起到干扰和阻碍的作用:当缄默知识与认识或实践的目的相一致,外显知识就容易获得,反之则难以获得。
“根据缄默知识在教学中存在的主体不同,可以分为教师的缄默知识和学生的缄默知识。”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忽略或是没有意识到这些缄默知识的存在,从而使得各种缄默知识在教学与学习过程中自发地发挥作用:那些对教学活动有益的缄默知识既促进了教师在外显知识教学上的效果,又促进了学生外显知识学习的效果;而那些对教学活动不利的缄默知识不但阻碍
甚至是抑制了教师外显知识教学的效果,而且对学生的学习也起
到了相应的阻碍作用。

三、在教学中教师如何面对自身的缄默知识

正如波兰尼所指出的缄默知识是“日用而不知”的知识,教师的缄默知识是“教师内心真正信奉的,在日常工作中实际使用的知识,它支配着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行动中。”因此,教师正确面对自身的缄默知识才能使其发挥正向功能,促进教学顺利进行。

1.教师要正确处理缄默知识的两极效应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师生双方现有的缄默知识对新知识学习和吸收的影响,确保其与教学目的保持一致,从而有效促进外显知识学习。

2.让“意会”可以“言传”,教师要促使自己的缄默知识显性化

对教育专家的方法“拿来”之后的“失灵”让教师看到了忽略缄默知识所带来的影响,同时也认识到缄默知识的重要性。因此,教师要让只可“意会”的知识也能“言传”,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师依靠自身的教学做课例研修。出于教学的需要,也出于教师自觉或不自觉的思维或言语活动,每一位教师在教育活动中都有意无意地积累了很多缄默知识,而课例研修能将这些缄默知识清晰、系统地呈现出来。教师通过课例研修,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研究对象,脚踏实地地实现自己的专业进步和成长。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拓展多角度、多种形式促进自身缄默知识的吸收和获取。教师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教研活动,在教学实践中实施和探索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反思和内化使之成为
自己的默会知识。同时,也要多学习名师的风采,时常访问名师的教育博客,利用网络平台的方便快捷与更多的同行进行交流、切磋,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教师还应及时了解教育科研的新动态和新成果,精读名师的专业论著,通过各种形式丰富自己的缄默知识,增强知识底蕴,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四、在教学中教师如何面对学生的缄默知识

缄默知识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除了关注教师的缄默知识,学生的缄默知识在教学中也有着重要的
作用和影响。
1.教师应明确“学生也是备课资源”的意识,要改变头脑中的学生是个“不成熟”“知之甚少”的人的观念
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就带有自己丰富的“前学科知识”,其中包括大量的缄默知识。尽管其不清晰、不完善,但对其掌握显性知识却具有调控和支撑作用。教师如预想到这部分知识对即将学习的新知识的影响并因势利导,则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忽略学生的缄默知识则会对新知识教学起到阻碍作用,事倍功半且不得其解。

2.教师也要让学生的缄默知识从“意会”到可“言传”,促使学生缄默知识显性化

教师要发掘学生内在的缄默知识,使其露出“真面目”。在课堂教学中常常存在这样两种现象:(1)教师对课堂的控制能力太强,学生只能“乖乖”地跟着教师的思路走,自己的想法没机会表达。(2)在学习或考试中,学生面对一些问题,答案就在嘴边,心中明了却没有办法说出口。这种感受在心理学上称为“舌尖现象”。师生之间要克服“一言堂”和“满堂灌”的习惯,通过言语对话使师生双方的缄默认识、观点伴随着各自的见解“显现”出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师生的对话和碰撞中实现对知识的正确理解,使师生双方共同进步。起初,这种“显性化”实践可能不尽如人意,但在教师的主导下反复练习和修正,就能取得满意的结果。

3.教师要帮助学生反思自己的缄默知识

缄默知识的两极效应在学生身上同样存在,这就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反思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缄默知识,使他们学会不断地从自己显性的观点和想法中分析自己所使用的缄默知识,特别是那些缄默的认识模式,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元认知水平,从而提高对学习行为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管理的能力。只要教师有心,教学资源是取之不尽的,一旦学生具备了对自己的缄默知识的反思能力,就能将头脑中的知识——“激活”,促使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明显得到提升。
教师只有把教与学都建立在缄默知识这一认知前提之上,并有意识地将缄默知识融入显性的课程学习之中,才能从内而外地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同时也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因此,每一位教师面对缄默知识时都要做到既能“意会”也可“言传”,将缄默知识在教学中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

摘自:论文范文www.udooo.com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23-230.
[2]石中英.关注缄默知识 深化教学改革[J].人民教育,2004(3/4).
[3]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
作者简介:
张然,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在读研究生。
(作者单位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