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艺术 >> 音乐 >> 通俗音乐 >中国梦和数字媒体艺术

中国梦和数字媒体艺术

收藏本文 2024-02-25 点赞:17703 浏览:8070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中华民族近代以降最宏伟的梦想,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无疑代表了中国实现“文化复兴”的重要指标。数字媒体艺术与中国梦的关系着重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数字媒体艺术形式是中国梦有效的传播载体;二、数字媒体艺术繁荣是中国梦重要的组成部分;三、数字媒体艺术规范是中国梦强化的内在要求。伴随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无数基于不同风格的数字媒体艺术传播作品,表现在多样化的基于传播技术环境的全新的宣传方式,这样完全可以更好地实现中国梦的传播功能,也能达到更好的预期效果。
关键词:中国梦数字媒体艺术发展
[]: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3--02
在2012年11月29日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总书记同志率领新的领导集体赴国家博物馆观看《复兴之路》基本陈列,首次提出“中国梦”的概念: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降最宏伟的梦想。在2013年3月17日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闭幕大会上,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再次畅谈“中国梦”。
回顾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它曾有着强大的影响力,但在近代却走入了低潮。目前,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位居全球第二,人民的自信心前所未有地提升,全球化使我国的发展环境空前开放,换句话说,中国的文化事业盼来了近三百年来最佳的历史际遇。面对着新的环境和新中国梦与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udooo.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的起点,“文化复兴”在当代中国显得刻不容缓。
艺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数字媒体艺术更是一门融合了传统艺术的各种分支,与当代微型电脑技术、数码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高度结合的日新月异的前瞻科学门类。它的壮大与发展,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艺术学科前沿的发展方向,也无疑代表了中国实现“文化复兴”的重要指标。

一、数字媒体艺术形式是中国梦有效的传播载体

数字媒体艺术是一门宽口径的,以技术作为主体,艺术作为辅助,艺术与技术相融合的全新学科。数字媒体艺术学科毫无疑问地属于艺术类学科,但它与以往我们所接触的、印象中的传统艺术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是这个学科的界定在相关的学科领域有很多的交集和深化,它的学科表现范围是有关媒体传播范畴的,呈现形式是数字化的,换言之,就是艺术类专业的“换笔”化。数字媒体艺术的学科特征充分展现出了社会分工的分层化、集约化和紧随时代步伐的相关性。在某种作用上,当我们从工业时代踏入信息时代大门的时候,无论是艺术家抑或是科学家都会惊异地发现,原来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分界早已被打破,两者都同处于一个平台之上,甚至于达到不分彼此的程度。这种不分彼此的景象,几乎呈现于艺术与科学的各个相关领域,音乐、戏曲、舞蹈、绘画、电影、电视……一切都充斥着新技术发展的身影,新的科技成果的加入,使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才更加充满勃勃生机。艺术需要依赖科学技术来重塑形象,营造出更奇异、更新颖的艺术效果;科学也一样需要利用传统艺术形式,证实和发展自己的新技术,凭借艺术的无边的想象力不断创新。信息社会为二者的结合与互动,营造出一片更开阔的新天地;而二者也在这个更广阔的新天地中,上演着更加日新月异的一幕。数字媒体艺术形式的顺潮流而生,使之毫无争议地走在了艺术与科学合作共赢的最前线。
而众所周知,我们中国梦的传播,当然需要一个有效的载体。传统的媒体,如纸质的报纸、书籍、书信、电报甚至口口相传都在日趋式微甚至逐渐消失,而新兴的数字媒体艺术,正像早上8、9点钟的太阳,方兴未艾。教育也就是传播,教育建基于传播。伴随着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步伐,大量基于纷繁的数字媒体艺术传播形式的终端产品,出现在形式多样的基于传播技术环境的新的宣传场所,这样完全可以实现各类用户交互、资源整合、虚拟现实,影视纪实等多角度的中国梦传播功能,也更能达到更好的预期效果。

二、数字媒体艺术繁荣是中国梦重要的组成部分

人类数千年发展的历史证明,新型文化形态的创造和发展,才能决定新型社会形态的发展与最终确立。就像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一样,从文艺复兴运动到思想启蒙运动,正是他们创造了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新的政治文化发展形态,西方发达国家才能引领世界数百年。二十一世纪是属于中国人的世纪,而唯有中国创造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政治文化形态,“中国梦”这一使命才有最终实现的可能性。换言之,真正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前提,就是先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才能说完全实现了“中国梦”。
艺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数字媒体艺术更是艺术的前沿阵地,承担着艺术与时俱进的重担。现代人的存活模式与传统迥异的部分在于数字化存活的繁荣,数字化存活在现代社会中的表现具有普遍性和生活化的特点,人们熟练利用各种工具(如图形图像、数字图像、数字音频等收集和编写电脑软件等)。一步让这些艺术作品通过数字化进入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教育甚至日常的数字化存活的进程中去,使所有存活形式都集中体现出艺术化、审美化的特点,从而进一步增强公众生活的情感表现。
数字媒体艺术的繁荣指涉着艺术中的表现策略与创意,使教育学与传播学融会贯通,横跨艺术学、人类学、影像学、动画学、图形图像、摄影美学、多媒体、摄像、电影、电脑软件、剧作、数字影音等众多领域,使之相互沟通融合渗透,在融合的现实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出很多常见的艺术与数字媒体融合共通的传播终端: 如:电子书、电子文件、智能手机等。媒体的划分大概能归纳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利用数字技术的传统数字媒体,如数字终端广播、数字终端电视、数字终端报纸等;第二类是源于数字互联网技术的网络终端媒;类是基于移动手机通信网络的手机终端媒体、skype、移动车载电视、微信等。这些产品使人的日常生活与沟通随时随地都离不开数字媒体艺术的存在,数字信息技术和媒体艺术思维合成的终端也遍地开花。
数字媒体环境中艺术衍生产品的数字化,体现了以下发展趋势:(1) 数字能够用来剖析与计算几乎全部的数字媒体艺术产品;
(2) 逻辑系统的演算都能够处理与修改所有的数字媒体艺术对象;
(3)数字媒体艺术衍生产品的多样性能为广大受众对象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享受。
反之,上述这些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趋势反过来也能使数字化信息通过逻辑演算和数字计算的形式提供更广阔的生活方式、从而使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在变得更容易和快捷的同时,也普遍地具有了艺术因素、形式和意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离不开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它既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又是其中的必要条件。数字媒体艺术的繁荣使得中国梦的内涵更加的丰富,它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数字媒体艺术发展的规范化是中国梦实现的内在要求

数字媒体构筑了一幅文化传播的后现代景观,而中国梦的实现更是紧贴大众现实的一种客观要求。中国梦的实现更加离不开与时俱进,例如经常被纠合在一起的后现代景观和大众文化以及数字媒体这三个名词。具体来说,主客体多元化的那种传播方式指的就是数字媒体;对传统意识形态或主流文化的“消解”和“避归”以及“抵制”,使得一种视觉图景由数字媒体成为形式特征之时,审美日常化的平台和我们狂欢的广场又进而形成,这是后现代文化。此外,种种不同的全新的文化艺术形成的形式由数字媒体所孕育,逐渐变得更加具有参与性和生动性的是文化艺术表现方式,同时对于文化的认知方式也由人们不断地转变。
党的十八大再次重申了我党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显然,中国梦实现的重要一步便是真正的实现这两个奋斗目标。而要达到富强文明和谐的目标,没有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当今是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目前,以网络传播和手机传播为主体的数字媒体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人同时参与的传播基本实现。早期刻在各种兽皮和石头等自然物上面或者口口相传的文学随着人类语言的产生而变成“书面”的作品,印刷术的产生使文学创作由竹简到纸张,由个人手抄到机械复制,使之成为现在的大众阅读和传播工具,文化和艺术的作用与功能不断与时俱进,不断有新的表现形式来“颠覆”旧的表现形式。
审美趣味的日常化和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由网络传播的大众文化性质自身而决定。信息的接受者以及发布者都由所有个体变成。数字媒体的“主体”依据麦克卢议之言则在逐步发生“位移”,所以某个清楚的指向在其中就非常不容易确定,相当的复杂性的价值客体和传播主体之间的那种价值关系所具备和含有的。据例而言,播客和博客,就是一种全新的文化传播空间在数字媒体情境中所不断产生的,在文化传播格式中是以如此的“情境型式”中,交互性、个体性、非线性和开放性以及交互性使得传统平台充分得到自由运用和自由多。各种传播方式,诸如“众对一”、“众对众”的传播方式使得各种管逐渐转移和偏离传授关系,各种不定性的关系就由于这种的非肯定性。
综上所述,恰恰就因为这种所谓的不确定性的存在,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也必须法制化和规范化,使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保持一致,使之更加符合时代精神和中国梦实现的内在要求。
注释:
[1]中国梦与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复兴之路》P6-7页 电视台《复兴之路》栏目组 编写 2013年1月出版 人民出版社
[2]《数字媒体艺术概论》(第2版) P56页 李四达 编著 2012年7月出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3]文/罗伊·阿斯科特,慕容青译:摘自《CANS艺术新闻》。
[4]《数字媒体艺术概论》(第2版) P68页 李四达 编著 2012年7月出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