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艺术 >> 音乐 >> 通俗音乐 >试述《塞·特真实生活》中虚构艺术

试述《塞·特真实生活》中虚构艺术

收藏本文 2024-02-02 点赞:6444 浏览:2240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塞·奈特的真实生活》具有高超的虚构艺术,本文从三方面进行分析。小说中丰富、精确的细节,严谨、独特的结构和富有强烈个性的幽默深邃的风格等各方面完美结合。
【关键词】细节;结构;风格
《塞·奈特的真实生活》是20世纪散文体大师纳博科夫的第一部以英语创作的小说。它讲述了俄国革命后流亡国外,分居两地、来往很少的一对同父异母兄弟,在主人公塞·奈特死后,弟弟为给他写传记而倾尽心力去追溯和了解他的生活的故事。纳博科夫自身的流亡经历,少年时期广泛的阅读和家学氛围,以及后来流亡生活中受到欧洲文化习气的影响,为小说提供了许多必要的经验;在《说吧,记忆》中,他写到和弟弟谢尔盖从童年时期就很少有交汇,流亡后也过着分离的生活,这和小说中叙述者和赛.奈特两人的情形很相似。但这部小说并不是一部自传,而是一个虚构的故事。用他自己的话说:“文学是创造,小说是虚构。说某一篇小说是真人真事,这简直是侮辱了艺术,也侮辱了真实。”①小说题目中“真实”一词也体现了纳博科夫文学观——“所有的小说都是虚构的。所有的艺术都是骗术。”①——这是一种严谨缜密的虚构的真实。

一、丰富、精确的细节

细节是纳博科夫小说虚构艺术的核心,他常教导学生说:“拥抱全部细节吧,那些不平凡的细节。”①他写小说像对蝴蝶研究一样热情专注,力求科学的严谨与精微。他认为,“衡量一部小说的质量如何,最终要看它能不能兼备诗道的精微与科学的直觉。”①《塞·奈特的真实生活》由丰富的细节构成,小说中充满具体、严密和精确的细节,令人掩卷难忘。它们虽作为虚构的一部分,是整部小说虚构故事的基础和内容,却提供事实的真实、可信,编织出赛·奈特的“真实生活”。
小说中对细节力求科学的具体、精确。例如,小说的开头就清晰准确地交待了对塞·奈特出生的时间(1899年12月31日)、地点(俄国旧都)、天气(一个晴朗无风的早晨,列式零下12度),还有彼得堡冬天的街道、积雪、天空等辽阔的画面。在这些细节中,日期最为突出,它们如同时间中的坐标,某年某月某日,具体、确定地提供一种秩序,它们本身也成为具有说服力的可信事实的一部分;小说中塞·奈特的生活轨迹可以列出一份准确的年表:1899年12月31日出生,1915年初恋,1918年11月母子三人逃离俄国……1936年1月寄给叙述者一封信,1936年伊始去世。还有许多散布各处又互相呼应的细节,共同交织在严密的叙事中。如第11章写到塞从不戴手表,抓住我的手腕看表的细节令人感到不解,在第14章中回溯塞.奈特的初恋,在分手时黑暗中娜塔莎手表的表盘发着亮光,导致“塞巴斯提安成人之后仍无法接受手表”。
叙述者最关注和珍视的是围绕着塞·奈特的所有细节:塞·奈特的生活轨迹,到过的地方,接触过的人,他的习惯与癖性,每一件遗物,有关他的回忆和讲述等;还有他的书,更精妙的是,小说不仅虚构出书名,还虚构出它们的内容、写作过程、出版和相关的评论。那些不为人注意的细节都在叙述者专注敏感的眼中绽放光亮,叙述者说“他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我都感兴趣”,如塞·奈特在写作中不涂掉废字的习惯;“有一个细节让我心生恻隐”——他对英语仍属外行,需要纠正。在小说中,任何一丝线索都无比珍贵,每个人物都可能至关重要,例如火车上巧合遇到的一个陌生人(第13章)却成为追寻塞·奈特最后一段爱情、找到莱瑟夫人的关键。这些严密、精确的细节为追溯塞·奈特的生活和经历提供了不同侧面的可靠的证据和注脚,叙述者如此努力地忠于事实本身,严谨而客观,避开了主观臆断和捏造;尽管这一切都是虚构出来的,却如此真实可信。
所有这些散布各处、错综复杂的细节,这些人物、事件和回忆的碎片统统都围绕着一个中心——弟弟对塞·奈特的爱。爱贯穿于整部小说,流露在字里行间,闪耀在每一处细节,是全书所有主题(爱情,死亡,艺术,时间,命运等)中最核心的主题。小说中叙述者多次明确提到对塞·奈特的爱,如“我仍然禁不住要说我一生有多么爱他”(第4章);“他是所有人中我最爱的一人,那我为什么那么顽固地与他疏远呢”(第20章),还有最后病房中的独白也表露了深深的爱。整个追溯和拜访、搜集的过程,体现了叙述者对哥哥的挚爱,也正是爱的巨大力量推动他去为塞·奈特写传记,他始终怀着谦谨审慎和科学的严格,不懈地去追溯这些繁琐的细节和他整个生命历程,希望做到不偏不倚、对他的生活有一个公允的认识,终于了解和深入了塞·奈特的隐秘内心和灵魂,和他融合在一起。

二、缜密、独特的结构

对于这样一部充满这么多错综复杂细节的小说,如何保证小说清晰严谨,不陷于混乱,结构的严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技艺高超、才华过人的纳博科夫笔下,对这些繁复细节的驾驭丝毫不《塞·特的真实生活》中的虚构艺术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显得吃力,小说整体上显得清晰严密,创造了《塞.奈特的真实生活》缜密、独特的结构:塞·奈特的生活轨迹和塞·奈特死后两个月叙述者的追溯同时展开、互相交织,小说以塞·奈特的死为起点和终点的循环结构。
小说内部严谨与紧密的各章节环环相扣,彼此交织,构成了小说高度严密与精巧的整体。1-3章写赛奈特的早年生活(以及他的父母,童年,还有流亡生活的开始等),这里已提到他的死和对他的爱;第4章处理塞·奈特的遗物,小说中写到了要写这本书,由于对他缺乏了解不得不进行大量查访;5-7章写塞奈特的大学生活,寻访古曼德先生,对古曼德的书中充斥的误解和捏造毫不留情地讽刺和反驳;8-12章写塞·奈特一生中最幸福的时期,他和卡莱尔持续六年的爱情,其间他写了大部分的书,疾病的阴影和莱瑟夫人的影子先后出现;13-17章写对塞·奈特最后一场爱情的查访,其中火车上的巧合,塞·奈特的初恋和莱瑟夫人精妙的骗局与对塞·奈特死前这段最扑朔迷离也最耐人寻味的感情的追访跌宕起伏地交织;18-20章写塞奈特的死,在病房中的独白和领悟,短短“几分钟时间,却彻底转变了我的一生”。小说各部分与各章节之间过渡和联系十分紧密,不同主题彼此穿插。
在这严密的结构内部,有几个关键的部分,关系和牵动着整个结构。第9章中塞·奈特的生活的转折,与克莱尔的甜蜜爱情和大量的创作,“那个春天也许是塞巴斯蒂安在世时最幸福的时期”,但当塞·奈特从国外旅游回来后,他情绪直落,疾病的阴影开始笼罩,也伴随内心的痛苦与挣扎,他和克莱尔的关系变得脆弱,他的生活从幸福的高处不断下滑,直到最后的死。第13章火车上偶遇的巧合是情节的关键点,“包厢里只有我一个人”,“下一站上了一个浓眉大眼的小个子男人”正是这个叙述者一开始不屑关注的陌生人给后来的寻访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线索,在这里,虽然如“有些评论家发现小说中的巧合是某种诡计和杜撰”②,但生活是充满可能性的,虚构艺术可以在这无数的可能性自由选择,而这个巧合在此成为推动小说情节的关键。而且,整部小说中叙述塞·奈特的生活轨迹和塞·奈特死后两个月叙述者的追溯这两条线索互相交织,小说以赛奈特的死开头,结尾时又回到赛奈特的死——在叙述者心怀忐忑、历尽曲折终于从巴黎感到圣达米埃医院,把那个死去的病人当成赛奈特,虽然结果发现竟是一场误会,但却使叙述者领悟到了彻底转变其一生的秘密,而正因为如此叙述者决心为他去写这本书——这样,整部小说的首尾相连,构成一个浑然一体的循环结构,将小说内互相衔接又互相推动的各部分融合成一个严密而丰富的整体,这种精巧而高明的技艺令人赞叹不已。
《塞·奈特的真实生活》创造了如此缜密、独特的结构,体现了纳博科夫高超的虚构艺术。“他从不直奔主题,而是沿途设置一道又一道现实景观”③,将读者带入这座曲折幽深的迷宫。令人惊奇的是,纳博科夫在写作小说的时候,习惯采用“卡片式”写作:“我写作不是从头开始写到下一章,如此写到结尾的;我是在填空,整个积木构建于我了然于心,这里那一块,那里那一块,拼出天空部分,拼出风景部分,拼出——我也不知道,也许是畅饮的猎人。”①其实,秘密在于,写作之前,以及深入小说细部之前,他的内心里这种整体的缜密结构早已形成。

三、语言、文体和风格

一部出色的小说往往是多方面因素的完美结合,(下转第3页)
(上接第1页)《塞·奈特的真实生活》不仅在细节和结构上的高超不凡,而且也在语言、文体和整体风格上独具魅力:小说的语言优美简洁,丰富多变,又融合与戏仿了各种文体,形成了富有个性的幽默、机智而深邃的风格,也处处闪烁着对艺术的严谨苛刻和真知灼见。
纳博科夫具有极高的语言才华,这不仅来自与生俱来对语言的敏感和天赋,还来自他对语言的严格甚至苛刻的追求,致力于达到科学的精确和诗的高度。他不善言辞,但“发表的每一个字都是经过重写的——常常重写几次”②。评论家艾德蒙.威尔逊在致塞的信中对《塞.奈特的真实生活》评论说:“太神奇了!没想到你能写出这么一手漂亮而独特的英语散文,一切皆在诗的高度之上。”③的确,小说的语言优美简净,许多描写和抒情的段落有着诗一样的精确简练,饱满而富有质感。如第14章写到“最后一幕:迁徙的鹤群排成V字阵,婉润的戾声融入褐黄的桦树林上方绿松石般的天空”这样的句子,色彩、声音、构图还有语言本身都富有诗的质感。小说中带有纳博科夫强烈个性色彩的语言也随处可见,透露出作者对语言的精微的感受力和得心应手的处理和把玩的能力,也融入了他个人的嗜好和经验,像对蝴蝶的研究,对颜色的敏感等。如“当我说可爱时,我指的是鸽子、百合、紫罗兰,中间的那个淡红色的V以及你的舌头在拉长那个L时打卷的样子。我们俩在一起的生活是押头韵的”(第12章)。
同样,小说中充满了对各种文体的戏仿。纳博科夫洞悉和掌握各种文体和技巧,在他这里,对“戏仿”的理解延伸和扩展了通常的内涵,指的是“模仿或细微的讽喻游戏”,他说“讽刺是一堂课,戏仿是一场游戏”②。他的小说往往运用变化多端的技巧,揶揄的模仿,扑朔迷离的象征或隐喻,幽默露骨的讽刺和调侃,形成他独特的文体风格。塞.奈特也有着纳博科夫的影子,他对艺术的固执和严谨,苛刻的审美品味,对二三流文学、畅销小说和庸俗评论的嘲讽与不屑,还有他同样“喜欢拿自己的主题来戏谑调侃”(第18章)。小说中戏仿和讽刺随处可见,如第6章(《塞·特的真实生活》中的虚构艺术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紧接上一章突然听到浓雾中传来一个声音)“嘿,有时我是多么向往那些手法圆滑的小说家构思时的轻巧顺遂啊!……可是哎,这类事没有一样发生在现在。”再如塞.奈特《棱镜的棱》中设计的寄宿公寓里一桩命案的情节戏仿了侦探小说(第10章)等等。这部小说本身也是对小说体传记的一种戏仿,叙述者讽刺小说体传记是“目前发明的文学样式中最糟的一类”(第2章);而小说虽为这类传记的戏仿,其高超与出色却非一般的平庸之作所能比拟。
小说具有鲜明而独特的整体风格。这些优美简洁、丰富多变的语言,融合了音韵、隐喻、象征、反讽等多种因素,既达到了诗的高度,又具有作者强烈的个性色彩;小说化多端的技巧和对各种文体的戏仿,隐含或直露的讽刺和调侃,实现了不同的艺术效果,也体现了作者非凡的才华和见识;而它们的融合形成了《塞.奈特的真实生活》华丽简净、机智诙谐、严谨深邃、富于变化的整体风格,和丰富、精确的细节以及缜密、独特的结构一同构成这部小说高超的虚构艺术。
结 语
用纳博科夫自己的话来评价这部小说最恰当不过了:“风格和结构是一部书的精华,伟大的思想不过是空洞的废话。”①一部小说的伟大不在于空洞的政治和道德说教,而在于其内部结构的严谨精致、技巧手法的高超和整体风格的不凡。阅读这部小说有类似于此的感受:“这就像一个游人走遍广大乡村地区,发现它并不是自然景观的随意组合,而是一本书中的一页。在那里,群山、森林、田野、河流都经过了布置,为的是组成一个严密顺畅的句子。”(第18章)同样,这个故事也是这样一种景观,主人公复杂而精细的生活不是随偶然在现实的可能性之河中漂流的经历,而是通过作者精心编织出来的,这是一种由高超的虚构艺术创造的真实。
注释:
①(美)纳博科夫.文学讲稿[M].申惠辉,等,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
②(美)纳博科夫.固执己见——纳博科夫访谈录[C].潘小松,译.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
③(美)纳博科夫.塞·奈特的真实生活[M].王家湘,席亚兵,译.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
【参考文献】
[1](美)纳博科夫.塞·奈特的真实生活[M].王家湘,席亚兵,译.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
[2]说吧,记忆[M].陈东飙,译.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
[3](美)纳博科夫.文学讲稿[M].申惠辉,等,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
[4](美)纳博科夫.固执己见——纳博科夫访谈录[C].潘小松,译.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