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投资经济 >论中国市场化经济变革

论中国市场化经济变革

收藏本文 2024-01-10 点赞:25433 浏览:11868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中国经济改革的过程是不断市场化的过程,市场化改革实际上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制度变迁过程。经过30多年的改革历程,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已达到令人欣慰的70%的水平,成就是巨大的,但市场发育不均衡,与成熟的市场经济目标模式还有不少距离。本文在揭示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实质的基础上,对市场化程度作了计量分析,并提出了今后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市场经济 变革过程

一、中国经济市场化的实质和进程

中国经济的市场化改革实质上是一场深刻的制度革命。30多年的实践证明,计划体制由于信息不完全、产权不清晰、计划者自身能力的限制等理由,这种经济的交易成本很大,体制运转僵化,效率不高,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沿,不得不进行改革。市场化取向的目标是在改革的过程中逐步明确的。之所以走上市场化道路,实际上是一种必定的选择。市场经济制度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自然淘汰不断优化而保留下来的最适合的经济发展道路,发达国家之所以经济发达就是因为较早选择了市场制度。市场机制的优势在于,它以理性的经济人作为出发点,符合了个人自利的天性,具有内生的激励机制和持续发展的动力;以此为核心的经济制度,能够有效地配置社会资源,并通过“看不见的手把个人利益加总为社会利益,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尤其是它能够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发现交易对象,形成,传递信息,从而节约交易费用,大大提高制度运转的效率。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道路的选择,不是个人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历史发展的必定。市场化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制度变迁过程,是一场深刻的制度革命。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始于1978年,伴随着整个经济改革的推进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曲折历程。总的来说,30多年的市场化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效果是显著的。整个市场化进程可以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4):这是市场化的起始阶段或者说初期阶段。随着农村改革的率先启动,国家逐步放开和发展了集市贸易,放开了个体经营,消费品市场最先得到较快发展,并带动了生产资料市场的萌芽和产生。这一阶段的市场化基本上是在原有计划经济体制总体格局未变的态势下展开的,计划机制仍占主导地位,市场发育刚刚开始,虽在某些方面引入了市场机制,但基本上是在“体制外”展开,因此有人把这一阶段的市场化称作“体制外市场化阶段”,是有一定道理的。
第二阶段(1985~1991):这是市场化的展开阶段。1984年10月《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后,确认生产资料也是商品,国家调整了生产资料购销政策,生产资料开始进入市场,工业生产资料开始实行“双轨制”,生产资料市场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尤其是1987年9月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概念和“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模式后,生产要素市场开始启动,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相继起步和迅速发展。另外,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的市场化也获得进展,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到实行两步“利改税”,从推行承包制到试行股份制,从乡镇企业崛起到国有企业改革,都穿插在整个市场化的进程之中。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市场化已经进入“体制内”,市场体系的框架开始显现,市场的力量和计划的力量开始抗衡,突出表现在“双轨制”并存的体制模式上。“双轨制”这一市场化必经的阶段,在我国经济改革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它同时带来了“寻租”现象和腐败行为的滋生,致使市场化进程受挫,加上这一阶段两次严重通货膨胀(1984和1988)的发生及其他经济社会理由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市场化进程的推进。总之,在这一阶段,市场化改革已全面展开,市场力量迅速成长,并开始与计划机制相抗衡,是市场化获得重大进展的阶段,另一方面市场化改革也进入了“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
第三阶段(1992~现在):这是市场化的深化阶段。1992年南巡谈话发表以及党的“十四大”召开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市场化进程驶入“快车道”。要素市场发展明显加快,明确提出发展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股票交易所正式设立,劳动力全国性的流动势不可挡;企业市场化由以前的“放权让利”进入到深层次的“制度创新”,股份制改革大面积推广,资产重组、资本运营、结构调整浪潮涌现,民营经济登上经济舞台;宏观调控方式开始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化,同时政府退出微观经济活动的步伐加快;国际贸易不断扩大,市场化的对外开放程度扩大,这一阶段的市场化进程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市场机制在经济体制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市场化进入了纵深推进阶段,正向着成熟阶段迈进。

二、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定量分析

一是市场化的终极目标值的确定。尽管理论上存在市场化终极目标,但现实中这种国家根本不存在,即使是欧美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市场化程度也不可能达到这一绝对数值。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基础较差,即使将来发达了,市场化也不可能实际上也没必要达到完全的程度。
二是市场化分析内容的界定。严论中国市场化经济的变革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格来讲,经济的市场化不仅仅是“交换”领域的市场化变革,而且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再生产各个领域的市场化,经济整体的市场化是这些领域市场化程度的综合。但是,由于领域众多,纷繁复杂,而且各自市场化程度的要求不同,因此,万物巨细地进行测度不仅不可能,而且没必要。只要选择主要领域和有代表性的方面进行测度,然后按照一定的策略进行加总,得出整个经济的市场化程度的基本判断即可。基于此,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计量分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产品市场的成熟程度,包括农产品、工业品和怎么写作产品的市场化;(2)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包括资本、土地、劳动力的市场化;(3)市场主体——企业行为的市场化程度,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市场化程度;(4)政府对市场的适应程度,包括政府从微观经济领域的退出程度,宏观调控方式的间接化程度等;(5)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包括外贸依存度、资本依存度以及投资结构水平等。三是市场化分析指标的选择。采取不同的分析策略和指标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市场化程度的度量选择正确的经济指标无疑是重要的。基本的原则是,指标的选择和设计要有代表性,既不能过简,也不能过繁,力求避开指标覆盖面的空缺和内涵上的相互重叠。按照以上原则和想法,这里对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做以下的计量分析和判断。一是产品市场的市场化程度。产品市场是市场体系的基础,是经济市场化程度的首要标志。中国经济市场化首先是从产品市场开始的,产品市场也是目前国内市场最发达、发育程度最好的市场。二是要素市场的市场化程度。要素市场是市场体系的主体,是社会资源配置的依托,它的发育程度直接关系到市场经济成熟程度。要素市场由资本市场、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构成,改革以来这些市场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相对而言,发育滞后。三是企业行为的市场化程度。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市场是企业存活的环境,企业对市场的依赖程度和适应程度是决定经济市场化程度的重要因素。企业行为的市场化程度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来测量:(1)企业制度的自主选择度;(2)企业经营者的市场选择率;(3)企业经营自主权的落实率;(4)利润最大化作为第一目标的企业比重;(5)企业产权主体到位率;(6)企业破产法制化程度;(7)企业的履约率;(8)民营企业的比重。(四)政府对市场的适应程度。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经济学界长期争论的理由,政府对市场的适应程度是衡量经济市场化程度的主要方面。政府行为的市场化程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府角色由市场参与者向市场调控者转化的程度;二是政府从微观经济领域退出程度;三是政府宏观调控方式由直接化向间接化转变的程度。

三、结论和改革方向

通过以上的定性研究和计量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经过30多年的改革历程,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已达到令人欣慰的70%的水平,市场机制已经基本形成,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成为经济体制的主体。可以说,中国目前已有相对发达的商品市场,发育中度的要素市场,一个种类齐全、作用灵活的市场体系的框架已经形成,并正朝着统一的论中国市场化经济的变革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开放的、竞争有序的、调控灵活的市场体系的目标模式迈进。但是,在市场化总体进程令人乐观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理由:市场结构发展不平衡,尤其是要素市场的发育相对滞后;国有企业改革难以突破,企业行为的市场化程度不高等。这些方面是影响中国经济市场化总体进程的主要因素和障碍,也是今后市场化改革的重点和方向。为此,在新的世纪中国经济市场化的着力点应放在以下方面:
(一)要素市场化的重点推进。鉴于要素市场的发展严重滞后,市场化程度目前仅达到40%左右,是整个市场化进程的薄弱环节;而要素市场在整个市场体系中又处于基础和关键地位,是社会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的依托,因此,今后市场化改革的重点必须由产品市场转移到要素市场上来,与此相适应,改革的重心也应由商品转化到要素改革上来。具体来说,资本市场、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等传统要素市场的培育应重点推进,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等新经济时代要素市场的发展也不能忽视。只要要素市场发达了,整个经济市场化程度就会大大提高。
(二)产品市场的继续完善。产品市场是前期市场化进程的排头兵,发育最快,程度最高,对整个经济市场化的贡献最大,已经告别“短缺”时代呈现显著的写方市场态势,因此,今后不再作为总体市场化改革的重点。但是,不作为重点并不意味着不要继续深化。另外,由于其中怎么写作产品的市场化程较低,应成为今后产品市场深化的重点。
(三)企业市场化步伐的加快。企业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关键在于作为国民经济主体的国有企业改革进展缓慢。因此,国有企业改革的突破仍是重中之重。当然,国有企业的改革要由表层关系的梳理进展到深层次的制度创新,尤其是产权改革的步伐要加快,推进以股份制为主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争取早日使国有企业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另一方面,应着力发展民营企业,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形成新的市场主体,从上推动国有企业适应市场能力的提高,从而在整体上加快企业市场化的进程。
(四)政府适应市场能力的提高。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行为原则应该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充分相信市场的力量,注重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尽量把可为可不为的事情交给市场去办,坚决退出不必要的微观经济领域,重点履行好社会管理者的职责,尤其要实现宏观调控的间接化,把握好国民经济运转的大方向,为市场的正常运转和深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从而使政府适应市场的能力有显著提高。
(五)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下,中国市场的对外开放是大势所趋,一方面是国内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是中国加入WTO的压力所迫。今后中国市场的国际化应在重视商品的进出口,积极扩大国际贸易,引进国际资本、技术和项目,不断提高外贸依存度和资本依存度的同时,重点提高国内企业的综合素质,培养一批大型的、符合国际惯例、具有很强实力的跨国企业集团,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拓展国际存活空间,从而加快国内外市场接轨的步伐,提高中国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带动国内经济的整体发展。
总之,只要我们继续沿着市场化的道路前进,努力推进和搞好以上这些重点和难点方面的综合配套性改革,中国在新世纪要达到中度发达的市场化程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刘志铭.从市场社会主义的发展看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的兼容性[J] 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2000(4)
[2]黄蓉芳.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完美结合[J]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9(2)
[3]谭芝灵,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阈[J] 经济研究导刊 2009(3)
[4]中国行业研究所 全球经济发展目前状况与趋势探测 [J]2012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