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微观经济学 >谈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效率评价

谈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效率评价

收藏本文 2024-03-17 点赞:21260 浏览:9590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河北省作为资源与经济大省,经济增长主要由工业拉动,同时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带来了大量的环境理由。因此在分析了近五年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量情况后,利用DEA法,根据投入产出结果分析河北省2011年的低碳经济发展效率,并依此提出相关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低碳经济 DEA法 效率

一、河北省能源消费与碳排放量目前状况

河北省的能源消费总量从2007年的21783万吨标准煤增长至2011年的29498万吨标准煤,年平均速度为7.87%。其中,煤炭的消费量从2007年的21783万吨增至2011年的26433万吨;石油的消费量由2007年的1620万吨增至2011年的2280万吨;天然气消费量由2007年的160万吨增至2011年的466万吨;一次电力消费量由2007年的21万吨增至2011年的319万吨。可知,河北省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所占比例较大,五年来均在90%左右,“一煤独大”的格局已经形成,而更加低碳的天然气和一次电力的消费量却几乎忽略不计。
碳排放量的计算公式为:(其中E为碳排放量,δi能源i的碳排放系数,Ci为能源i的能源消费量)。在消费的能源中,一次电力消费过程中不产生CO2,因此碳排放量便通过煤炭、石油、天然气的消费量来计算。根据IPCC的研究数据,这三类碳源的碳排放转换系数分别为0.7476, 0.5852,0.4435。计算可得,2007年河北的碳排放量为17304万吨,2011增长至21303万吨,年平均增长5.33%。碳排放的持续增长与河北省正处于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效率评价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udooo.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重化工业阶段密切相关,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主导的工业结构对能源需求较大,发展低碳经济便面对着较大压力。

二、DEA模型建立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策略与模型

DEA 策略是美国著名运筹学家Charnes和Cooper等在1978 年首先提出的评价具有多输入和多个输出的决策单元相对有效性的策略。DEA模型利用观察到的样本数据,将每个评价单位视为一个决策单元(DMU),对投入产出体系的效率进行评价。模型可将综合效率分解为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综合效率越大越好,说明相对效率越高。

(二)指标选取及相关数据

根据投入产出关系,联系到数据可获得性,这里选取劳动投入、资本投入、能源投入作为输入指标,而劳动投入指标采用就业人员数,资本投入指标采用固定资产投资,能源投入指标采用能源消费总量;输出指标采用碳排放量(如表1)。由于碳排放量是成本型的逆向指标,需将其直接转化成倒数(正向指标)。依据中国统计年鉴,可得结合2011年广东、江苏、山东、河南、河北五省的数据,对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效率进行评价。

三、结果分析

将初始数据导入DEA求解程序中,进行求解,结果见表1。从表1可知,只有山东省达到了DEA有效水平,即低碳经济发展是最有效率的,而广东、江苏、河南、河北为非有效水平,即低碳发展是无效率的。
在综合效率方面,河北省效率最低,而江苏和河南效率也不高;纯技术效率方面,河北效率仅次于山东省,说明河北与他省相比,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决策单元在要素资源配置,技术利用与管理经验等方面的能力较强;规模效率方面,河北省居中,但其固定投资过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没有使低碳经济产业化。

四、结论与倡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知,河北省目前低碳经济发展综合效率较低,因此河北省应该学习山东的低碳经济发展经验,对低碳产业统筹规划,合理发展。
首先,要健全市场机制,完善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则需对低碳产业和节能减排企业给予优惠政策,一般采用绿色信贷、财政补贴等手段。其次,河北省要依托相关科研院所,投入低碳研发资金,引进高科技人才,开发节能减排技术、清洁煤利用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等,并对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实现低碳技术改造,加快开展新能源产业化进程,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最后,河北省应该加快优化产业结构的步伐,降低高耗能产业在第二产业中的比例,大力发展低碳的高新技术产业;同时大力发展现代怎么写作业,应依托京津金融优势和河北省交通优势,打造京津冀金融一体化和环首都物流产业带。
参考文献
[1]李晓燕,邓玲.城市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探索[J].现代经济探讨, 2010, ( 2) : 82- 851
[2]杨颖.四川省低碳经济发展效率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11).
[3]刘倩.山东省发展低碳经济的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作者简介:刘晶晶(1990-),男,维吾尔族,河南省三门峡市人,河北大学经济学院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编辑:陈岑)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