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社会学 >> 文化社会学 >信息社会大潮中传统科技传播媒体转型和发展

信息社会大潮中传统科技传播媒体转型和发展

收藏本文 2024-02-06 点赞:34707 浏览:15887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新媒体让传统媒体感到危机,特别是专业化的科技传播类传统媒体,如何转型,存活,发展?本文将这个理由放置在信息社会的背景下,对国内外传统媒体转型之路的案例、信息社会本质特点、专业性报道技能等方面的进行实证分析。本文认为,对于媒体,“传统”与“新”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媒体是人类社会的持续记录者、信息的专业传播者、新技术的一贯尝鲜者。而对于媒体,牢牢抓住根本性的理由——“社会怎么变化了?读者怎么变化了?他们需要什么?”,就跳出了“传统”与“新”这个伪命题,走上了存活与发展的康庄大道。科学传播类专业性媒体更要适应信息社会,抓住社会变化本质,突出专业素质,求存活,求发展,利社会。
关键词 信息社会;新媒体;科技传播媒体;案例研究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7-0276-04
在全球日益步入信息社会的今天,新媒体让传统媒体感到危机,特别是专业化的科技传播类传统媒体,如何转型,存活,发展?也许,从其它类型传统媒体转型新媒体的案例和专业性报道的经验之中,可以寻得一些线索。
1新技术、新内容、新运营助力传统媒体转型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发布的2012年美国新闻媒体目前状况报告显示,2011年美国报纸纸质版发行量明显下降,在周末时下降1%,而工作日时更是大幅下降4%;相应的,2011年美国印刷广告收入减少21亿美元,降幅达9.2%[1]。
传统媒体面对着新时代的挑战甚至存活危机。国内外一些积极的传统媒体,做出了不少新动作,力图求存活、求发展。本文将传统媒体转型案例简要分为三类:新技术推动转型全媒体;新内容适应新产品;新运营模式迎合新时代。

1.1新技术推动转型全媒体

在二维码、云计算等新技术成为信息技术应用热点之时,2012年5月份,两家国内传统纸媒相继高调宣布利用这些新技术进军新媒体的事件令人记忆犹新。
《南京晨报》于2012年5月10日宣布推出全国首张全媒体报纸,通过扫描报纸上的二维码,能链接到相应的移动电视、网络、手机、视频、微博等新媒体功能,报纸也能看视频不再是天方夜谭(见图1)。《南京晨报》全媒体报纸提出主打五大新阅读享受:一是身临其境;二是步步紧跟;三是互动参与;四是延伸阅读;五是线上怎么写作。[2]可以看出,这张全媒体报纸的创新思路是:通过占领人们生活中的各种终端——手机、移动电视等,利用二维码技术,突破传统纸媒的媒体表现形式的局限,重视并拓展读者与报纸传统的互动关系,适应新时代读者的新闻信息的内容和体验的需求。
不待《南京晨报》的“码上晨报”唱罢,《京华时报》的“云报纸”就登场了。2012年5月18日《京华时报》推出“云报纸”,自称是第一家将图片识别技术和传统纸媒相结合的媒体。[3](见图2)据其介绍,读者用特定的图片识别app,利用云计算,就可以阅读《京华时报电子版》,并提供观看视频、点对点购物等新功能。例如,如果某读者拍摄了报纸上的商品,就可以利用配套的图片识别app,用手机进入该商品的购物网站,实现点对点下单。
从《南京晨报》的“码上晨报”和《京华时报》的“云报纸”这两个例子上,我们不难发现其相似之处。一是传统媒体转型迫在眉睫。特别是纸媒,在当今网络环境下,受到致命冲击。二是借助信息技术转型全媒体。《南京晨报》的“码上晨报”利用的是二维码技术+智能移动终端;《京华时报》的“云报纸”利用的是图片识别+云计算+智能移动终端。三是传统纸媒内容与互联网等新媒体内容相融合。这在表现形式、传播方式和运营模式等方面颠覆了传统纸媒的固有模式。也许,《京华时报》负责人所言的“实现‘数据库’式的平面媒体展示,让读者真正实现‘一纸读天下’”,吐露了传统纸媒通过新信息技术联姻互联网内容的真实抱负。

1.2新内容适应新产品

“内容为王”仍为许多老牌传统媒体所信奉。但如何在新时代求得存活和发展,就需要传统媒体制作适应新时代产品的新内容。新内容开发思路有两大方向:一是信息社会大潮中传统科技传播媒体的转型与发展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整合已有,再开发利用;二是适应时代,全新设计生产。
首先,传统媒体充分利用自身信息资源优势,整合开发新内容。这相当于信息资源的再开发利用。例如,美联社建立数字合作社,将会员报刊的内容整合,灵活制作,以便于不同平台使用——移动新闻网是其针对智能手机用户的开发的多媒体新闻信息产品,为满足新产品的要求,数字合作社将美联社的国内和国际重大新闻与会员报刊的地方新闻相结合,方便用户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随时进入平台[4]。
其次,根据新时代特征,设计新产品,创制新内容。这相当于全新内容的生产。例如,《华尔街日报》2007年改版之后,注重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长短互补,在报纸上做简短精要的报道,而更完整版本放在网站上,并以合适的表现形式展现——《华尔街日报》将最新的有价值的金融数据以图表形式刊登在报纸上,而其中精选的部分数据可在其网站中查到;而股票和指数的快速扫描和绘图、重要市场消息的电子邮件提示、财经博客等,这些新内容都是为了适应人们乐于读图、信息化办公等信息时代生活和生产新方式,应运而生的[5]。
简而言之,新内容的创制方向是——内容多样化适应多媒体、内容互动化转变单向传播。

1.3新运营模式迎合新时代。

新时代对于传统媒体的最大挑战是对于传统媒体行业规则的挑战。网络版权保护理由和盈利模式是令传统媒体走在互联网等新媒体之路上最为头疼的。这就需要传统媒体突破旧有思路,尝试新的运营模式。
美联社利用新闻Registry平台解决网络版权保护理由。通过该技术平台,美联社可对其新闻内容设置标签和版权信息,并据此对互联网上使用其新闻的行文进行追踪;而第三方或用户也可以通过它找到并使用美联社的新闻内容;进而内容提供商可以从用户数据中发现读者热点,并据此研发新产品。[6]因为信息产品的外部性,其盈利模式一直是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大发展、分享性进一步提高的今天,对于传统媒体,这个理由更加棘手。传统媒体在新媒体运营时,做了一些尝试。例如,京华时报云战略中心副主任王思伟表示,从经营上说,“云报纸”将平面广告生动化,纸媒营销网络化,客户利益最大化[7];《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多家媒体在2011年1月集体融资Ongo公司的著名媒体新闻打包订阅的有偿个人订制新闻怎么写作,尝试读者付费浏览网络新闻模式[8]。
新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了转机。在传统媒体最早面对新时代挑战的美国,数据最能说明这个趋势。美国皮尤中心2012年美国新闻媒体目前状况报告数据:对比文章开头美国纸媒不容乐观的数据,2011年美国数字用户稳定增长;报纸数字版的广告收入增加

2.07亿美元,增幅达

6.8%[9]。

2抓住信息社会本质特点,创新内容与经营 上文通过案例分析了传统媒体在新时代尝试新媒体的一些做法。但这对于明晰解决传统媒体存活发展理由,仍属于表象分析。“新”媒体与“旧”媒体的对立在哪里?有什么更根本的分析理由思路吗?
2011年9月,由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社科院等单位共同发起的“信息社会50人论坛”发布了《信息社会公识》。该共识有两点对我们深思“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这个命题有所启发。
一是“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信息社会时代”。我们深思理由的框架也相应的需要变化,工业社会时代的思维和信息社会时代的思维方式有很大不同。因此,在设计解决理由的思路时,我们不能忽视新时代的特点——信息和知识可以通过世界上所有的网络存在、交流、共享和传播[10];同时,也应顺应新时代的以人为本、开放包容、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11]的开放式思维。
二是“信息社会深刻转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不仅仅是生产力结构。那么,传统媒体特别是传统的科技传播类媒体,面对以知识型经济、网络化社会、怎么写作型政府、数字化生活为基本特征的信息社会[12],对于如何怎么写作生产,以及不容忽视的——读者生活中的变革,以及自身传播产品的生产流程改造,非常值得深思。
信息社会对于媒体,特别是科技传播媒体,必将带来科技新闻信息生产流程、报道内容、体裁、形式等方面的变化,科技新闻信息的选题和关注点也要适应信息社会人们生产生活的变化。
在信息社会下,传统媒体如何存活并获得新生?回答这个理由,需要对于社会和人们变化的深刻理解,非一两句可言清。但是,近来一个“印在咖啡杯上的新闻”的例子也许可以帮助我们体悟什么叫理解生活方式的变革,并适应这种变革,以获得存活与发展。
阿联酋报纸Gulf News面对着传统纸媒不得不面对的各种理由。去哪找到读者,让他们重新订阅?这考量着媒体对于信息社会背景下人们生活和生产方式的洞察能力。他们和咖啡连锁店合作,把新闻标题因在咖啡杯手托上,并附上报纸的Twitter账户和网站的短链接及二维码(图3)。很多人会在喝咖啡时浏览一下手托上的新闻,甚至会通过短链接和二维码访问。因此,该报的订阅量增长了2.8%。[13]咖啡还像以前一样,要喝,但是比以前,人们随身多了智能手机;现在人们非常忙碌,时间碎片化,喝咖啡这样的零散时间也会用来浏览新闻等;人们比以前更加愿意参与互动;现在,社交网络无处不在……这都是人们生活中信息行为的转变。
从每天睡醒开始的手机新闻、用餐时的电视新闻,上下班路上的广播新闻,工作时的电脑网络新闻,到随手抓起的报纸新闻,各种信息终端已经使我们沉浸在新闻信息的海洋之中。从各种信息终端中获取新闻,已经成为人们数字化生活的最重要部分,并且深深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变革。
据Flowtown的图表数据显示[14],2010年,受访的美国人中,有92%的通过电视、网络、广播、报纸、手机等信息终端获取新闻。其中,78%的人会看地方电视台新闻,73%的人会看全国性电视台新闻,61%的人会通过网络阅读新闻,54%的人会在家里或者车上听广播新闻,50%的人会阅读地方性报纸,26%的人通过手机读新闻,17%的人会阅读全国性报纸(图4)。各种信息终端“占领”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段。
而人们对新闻做出的“动作”,也不仅仅是传统的“阅读”。数字化阅读带来了更多的互动,以及信息利用。例如,在那61%的网上新闻阅读的人群中,37%的人不会仅仅读完这篇新闻就善罢甘休的,他们会继续创造新闻、评论新闻,或者通过社交网络传播新闻。
而这种人与新闻的新型关系,对新闻的生产与经营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在哪里能找到我们的读者?新闻内容的选题是否是网络读者关心的?新闻的篇章结构是否符合网络阅读习惯?在事情发展的不同阶段应用什么样的报道体裁合适?设置什么互动话题?如何让互动推动新闻生产?新闻生产和传播如何利用微博、社交网络、搜索引擎和门户网络信息社会大潮中传统科技传播媒体的转型与发展由优秀论文网站www.udooo.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除了提供新闻,还能提供哪些其他怎么写作?比如购物、信息分享。等等。
只有适应信息社会带来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传统媒体突围才有可能取得实质性成功。所以,我们要牢记的第一点就是——在信息社会,人在不同时间段,被不同信息终端“占领”。而传统媒体在“内容为王”的理念下,想适应新媒体时代,就要生产出适应不同信息终端的新闻信息内容。这种“适应”不仅仅是新闻长短的变化,更应体现出对于人们在信息获取与利用方式策略变化的深刻理解之上。信息社会中,人们对于新闻信息的认知和理解方式,以及利用意识,都发生了跨越式发展,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因信息技术而深刻变革。
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人”的属性——每条新闻信息最终是要传递给读者的——读者关心的新闻信息就是媒体应极力挖掘的。在任何时代,人生活在社群里,关心的话题领域大致变化不太大,只是话题内容与时俱进。比如Flowtown图表数据显示[15],受访的美国网民关注的网络在线新闻主题如下:81%的人关注天气,73%的人关注国内新闻,66%的人关注健康医疗新闻,64%的人关注商业财经新闻,62%的人关注国际新闻,60%的人关注科学技术新闻(图5)。这些都是与美国老百姓最密切相关的领域,也是他们最希望获得信息的领域;而关注度的排序也反映了不同主题与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的密切程度。3四大能力考验科技传播等领域记者专业素质
上文对于传统媒体转型新媒体的思路的剖析具有普遍性,传统科技传播类媒体同样适用。但是,相对于其他领域报道,科技传播类媒体的报道更为专业性。这也令其转型之路的实践中有特殊性要求。在微观层次,这种特殊性要求特别体现在内容生产环节。结合读者(用户)需求和新闻信息传播规律,专业性报道的两大理由凸显:一是专业性强的题材如何引起广泛关注?二是如何发掘题材的价值?可以说,专业性题材是对记者四大能力的考验:
1)理解能力。日常,面对众多细分的专业化的科技报道领域的采访线索的频繁转换,记者不可能样样精通,所以需要较强的反应能力和突破能力,可以快速理解消化领悟专业信息。当然,更好的办法是,注重日常在该领域的积累;
2)总结能力。专业题材采访相对于其他社会时政类采访,最大的不同是信息量大且集中,比如多是专业研讨会或者观点交锋。所以需要记者在大量专业信息中及时总结提炼。不然,记者容易跟不上、记不建全,甚至思维跑题;
3)发现能力。对于非专家,发现专业的实质性理由很难。这有两个捷径,一是抓逻辑理由;二是请教专家。因果不成立、偷换概念等逻辑理由多是在掩饰实质性理由。在采访“2010年中国小型LNG市场开发研讨会”时,笔者从不知道LNG缩写的意思到能找到选题,和专家交流功不可没。虚心、尊重、敬业、机敏,会赢得业内人士的真诚交流。他们也希望记者能准确理解专业理由,不出现错误,不影响行业正常发展,特别希望借媒体之力推动技术进步和行业发展;
4)表现能力。是做专业新闻还是大众新闻,要看媒体的受众定位。对于科技传播类传统媒体,专业题材二者最好都有涉及,特别是让大众感兴趣、看得懂、准确获得信息。首先,要深思合适的选题。笔者认为比较好的选题是这样的复合体——政策导向+社会潮流+民生+科技价值+新闻卖点。因为这样可以尽量兼顾各类受众(表2)。其次,表达应注表述准确、行文逻辑清晰、处理好专业词语。准确是前提。读者(用户)在接受新事物时,信息量大就已经是理解障碍,若再遇到稿件逻辑不清,则更是云山雾罩寡淡无味了。专业词语则需尽量做好通俗的解释。
总之,从情报学角度看,专业题材的大众化报道难题,是信息处理、加工的理由。理解、总结、发现、表现四大能力又是环环相扣的。
4结论
也许,对于媒体,“传统”与“新”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媒体是人类社会的持续记录者、信息的专业传播者、新技术的一贯尝鲜者。而对于媒体,牢牢抓住根本性的理由——“社会怎么变化了?读者怎么变化了?他们需要什么?”,就跳出了“传统”与“新”这个伪命题,走上了存活与发展的康庄大道。科学传播类专业性媒体更要适应信息社会,抓住社会变化本质,突出专业素质,求存活,求发展,利社会。
参考文献
[1]皮尤研究中心:2012年美国新闻媒体目前状况报告[EB/OL].199IT互联网,(2012-04-11).[2013-10-17].http:///archives/30209.htm.
[2]石永红.南京晨报打造全国首张全媒体报纸[EB/OL].新华网,(2012-05-10).[2012-10-18].http:///xin_wen_zhong_xin/2012-05/10/content_25209419.htm.
[3]周逸梅.京华时报云报纸全球首发[EB/OL].京华网,(2012-04-24).[2012-10-18].http://epaper.jinghua.cn/html/2012-05/17/content_78987

4.htm.

[4]游佳.《京华时报》云报纸昨日首发[EB/OL].国际在线,(2012-05-18).[2012-10-18].http://gb.cri.cn/27824/2012/05/18/5951s368842

2.htm.

[5]任海军.美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面对“突围”[EB/OL].新华网,(2012-04-24).[2012-10-18].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2-04/24/c_111834270.htm.
[6]改版后的美国《华尔街日报》1月2日上摊[EB/OL].中国经济网,(2007-01-04).[2012-10-18].http://.cn/xxs/con信息社会大潮中传统科技传播媒体的转型与发展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tent/2011-09/14/content_91647

4.htm

[8]咖啡杯上的早新闻.二维码里的发行量[EB/OL].(2012-05-16).[2013-10-18].http://liblog.blog.163.com/blog/static/53679382201241611512629/.
[9]信息视图:新媒体时代的消费者[EB/OL].199IT互联网,(2012-05-23).[2013-10-17].http:///archives/44921.ht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