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新闻传播 >> 网络传播学 >给新闻插上美翅膀

给新闻插上美翅膀

收藏本文 2024-02-24 点赞:27353 浏览:12938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他又说,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那什么是创新呢?从传播学的角度讲,创新就是更高层次的审美意识的表现。新闻传播的最高境界是审美传播,传递正能量。
为什么这么说呢?马克思有一句名言:“人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所谓“美的规律”,就是人类在生产实践过程中,根据不同事物的尺度,按照人类的目的和愿望,创造美的产品或形象时所遵循的法则。从一定作用上讲,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文化的繁荣都是人类追求美、创造美的结晶。可以说人类的整个历史就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历史。回到当今现实,社会生产劳动过程和成果越来越讲求审美效果,要生产出给人以美感的产品(不管是物质产品还是精神产品,新闻作为一种精神产品,要占领市场、吸引更多的受众,带来更多的广告,增加更大的效益,也必须按照“美的尺度”来生产),这就要求从业者(当然包括新给新闻插上美的翅膀由优秀论文网站www.udooo.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闻工作者)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专业主义精神。而这种素养其中就包括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审美体验、审美鉴赏、审美创造等方面。其目的在于使新闻工作者能“审美”地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媒体能够审美化地存活和发展。而要实现新闻的审美传播,实现新闻价值的多重境界,更好地传播正能量,作为审美意识载体的新闻作品,就必须在科学性与主体性统一原则下融入作者的审美理念、审美情趣、审美标准和审美追求。
艺术家罗丹有句名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这句话用在新闻工作者头上,其实就是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理由。突出人的主体性,才可能发现蕴藏在社会生活各个角落里的美,而且要在实践中去发现美、认识美、感知美、体验美、创造美、追求美。作为新闻工作者,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把感知到的真善美通过笔头、镜头、版面、视屏提供给受众,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不仅仅是一件有价值有作用的事,更因为,真善美是正能量的真实表达,是媒体占领舆论的制高点,它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符合大众的主流价值观,符合人类追求和谐美好的存活期待……从这个作用上说,新闻工作者就是美的发现者和创造者。当然,新闻报道也可揭丑,而且需要揭丑。查处三聚氰胺、吊白块、等生产商,就是为了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让民众生活得更美好。辩证地看,美丑正反两方面相生相成,没有对社会丑恶现象的揭露,社会生活就不会美好。因而揭露丑,正是为了彰显美、弘扬美,引导人性向越来越善的、美的方向发展。
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是新闻实践创造活动的一个内在要求。马克思说:“从主体方面来说: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而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作用。”这段话用在新闻工作者身上,说的又是一个科学性的理由。当新闻工作者面对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如果感知、触摸、体悟不到生活的温度与热度,就很难创作出能激发人共鸣、给人情感愉悦的作品!
实际上,当文字记者的笔锋触击到某个事件,当摄影记者锁定某一个场景的时候,新闻实践主体就打上了审美意识的烙印。当记者集中整理采访记录,贯以神智梳理材料的时候,新闻作者的审美情趣、审美标准已经在酝酿渗透并融铸在采访对象身上。因此,作为审美意识载体的新闻作品,无一不体现出作者的审美情趣,扩展着作者的审美境界,寄托着作者的审美理想……
从上述两个层面上说,新闻创作的过程就是寻求科学性与主体性统一的过程,进而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同一的过程,就是一种对人类美的挖掘发现、实践探索的过程。它充分地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为人类社会形成一个美的和谐的有机整体做贡献。
当然,科学性与主体性的发挥无疑影响着作品的可视价值。要实现新闻作品内在的美学价值,就要提高新闻作者的审美情趣、审美水准和审美境界。从根本上说,需要创作主体有科学的神智思变和美感体验,使自己的审美意识进入到一个更高层次的状态。
高层次审美意识提升新闻作品内涵
新闻作品渗透着作者的主体意识,但由于新闻传播主体对大千世界,茫茫人海中流变事物的感知能力的强弱有别,再加上主体接受知识的差异,感知事物的能力的强弱,对采访对象的理解的广度和深度及各人的审美情趣不一样,造成对同一人物事件的认识角度和深度也各有不同。审美差异的客观存在,反映在主体意识下主观载体的新闻作品具有不同的风格、个性与特色。因此,可以说新闻作品潜藏着作者可视的美学境界和美学标准,而这种境界与标准的差异在于审美意识的差别。这种差异表现在面对内在的美的素材的时候,审美主体(作者)的视域、感悟、心智动力的强弱以及弹性上面。只有在高层次的审美意识“神思”下的新闻作品,才能打动人心,才能激起人的情感共鸣。魏巍说:“我能写出《谁是最可爱的人》,最基本的,是我们的战士们的英雄气魄、英雄事迹是这样的伟大,这样的感人。而这一切把我完全感动了。”他认为:“在现实生活中的深入感受,对写作的人是多么的重要!你感受得深了,写出来,也就必定有那么一股干劲,人家读了,也就感受得深,你感受得浅,人家从你这儿感受到的,也就浅。”著名作家巴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来表达我的感情。文学创作如此,新闻写作又何尝不是这样!可以说不能打动人、不能激起人情感共鸣的东西,犹如一个没有灵魂的人,其存在也只不过是行尸走肉而已!新华社原社长、著名记者穆青在谈到成功的体会时说,有了,就有了写不出来吃不下睡不着的动力。正因为有了抑制不住的,穆青流着眼泪采访了焦裕禄;正因为有了抑制不住的感慨,他把吴吉昌的遭遇和不屈精神写成了名篇《为了周总理的嘱托……》,感动了成千上万的受众。作者高度的审美意识赋予了作品高度的审美价值,以内心震颤的人物形象激发人性的纯美、人文关怀等深层次的精神通感。
“一段文字,一副图片,一个镜头,许许多多的新闻作品,它不仅仅只提供给人纯粹的信息,更是在透渗新闻作品审美意识下提供给人以美的启迪与评判,促人去深思人的自尊,人的品位,人的存活状态。新闻作品就是一定审美境界之下的产物,把它摆在案头桌上,显然和其他艺术品一样只是一个固定的标志存在且供视域所及的实物,而不会自己去进行审美活动,但它却具有可审视的美学特性。因为意识的载体本身就潜存着思维活动的痕迹,跳动着观念化的符号,使其具有了人的灵性,这个审美意识活动的过程,也就是新闻作品境界开拓的过程。”研究者刘智远认为。因此可以说,高层次的审美意识才能有效提升新闻作品的美学含量,从而能有效地传递正能量。
受众本位回归意识拓展作品传播价值
新闻作品是审美意识建构下的产物,是新闻作者科学性与主体性统一的体现。但是,受众是新闻审美鉴赏的主体,有必要对受众获取信息时的审美感受、情感反应、心理特征、审美效应、移情作用等作专题研究。
不同的新闻作品有不同的美学特征,带给人的审美感受是不一样的。如何拓展新闻作品的传播价值,或者说实现新闻作品传播价值的最大化,需要新闻审美鉴赏者与作品中美的要素“对位”,即要有美的感知力、领悟力和鉴赏力。不同的新闻作品能引起人不同的审美情感反映。神舟飞船升空、奥运会开幕给人的是人类进步和谐美好的欢喜感动;而谈到昆明公交车爆炸案和东风广场林清渠驾公车肇事伤人案时,给人的是恐惧、愤怒、谴责的心理反应……
从审美感受的角度来分析,受众听广播、看电视、读报纸,扫网页,一方面获取信息,另一方面也以自己的审美情趣在与作品“对位”和“对话”。在这一过程中,干瘪的苍白的无价值的信息,可能读者一扫而过;而鲜活的立体的有价值的信息,能够唤起读者的想象,甚至营造出一种审美力场和审美意境。此时的信息变得立体丰满,信息得以增值。
因此,受众的审美感受发挥着反馈作用,是典型的“二度审美”。作者的“一度审美”期待在作品中实现“二度审美”,而受众的反馈又推动了作者在选材、构思、形象的表现,结构、语言、描述、叙事的运用等方面的新颖独创。因此,受众的审美感受也有一种创造力,富有启迪性的信息在不同的读者不同的感受与联想中获得价值和作用。同时,又把这种信息反馈给作者,双向互动,推动新闻作品的创新。新闻作者充分发挥主动性、科学性和创造性,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真正践行“走转改”,借助灵活多样的形式开拓报道空间,才能给受众奉上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和谐统

一、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新闻大餐。

当然,由于受众的文化修养不同,地域背景不同,民族年龄有别,其审美心理结构与审美感受层次也有不小的差异,因而“反馈”给作者的信息也不完全一致(媒体的审美心理感受信息也因人而异)。不过,受众永远是积极的信息寻求者和信源反馈者,任何高水平的新闻传播都需要考虑受众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研究受众的审美感受,把受众作为一个创造者,而不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来看待,充分考虑受众的主观能动作用与互动作用,对办报办台办刊办网站是一个有力的推动。而且受众反馈的富有启发性的信息直接影响着作者对新闻作品的创作加工,这是一种价值期待。进而言之,受众是新闻的主人,是作品审美鉴赏的主体。新闻作者采写加工新闻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受众对信息获取的需求和审美感受的满足,这也是办报办台办刊办网站的宗旨和出发点。以审美的眼光捕捉新闻和收集素材,以受众的审美诉求编辑传播新闻,这是媒体对“受众本位的回归”。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叫响新闻为受众怎么写作,从根本上说,受众是新闻美的创造者,理所应当也是新闻美的欣赏者和享受者。新闻作品的美丑好坏,受众说了算。而受众的普遍反映是,枯燥、呆板、单调的信息无论如何也不能唤起受众的审美感受,更不能给人与审美享受,也自然达不到想象的审美效应和审美价值,更谈不上传播什么正能量!当新闻媒体只能简单地提供新闻信息,把“五个W”相加的时候,这样的媒体几乎沦落为黑板报,报纸就如同垃圾纸一样!
先进文化价值评判应成新闻工作法则
不管是文字、图片、版面、视屏、页面,就传播而言,作者与受众是一种供求关系。只有当受众接纳信息,才能实现信息的有效传播。这正如印刷出许多报纸,如果不发到读者手中,或者发到读者手中,读者不看,这样生产加工的信息都是无效信息。当然作为新闻作品而言,信息的传播有自己的文化选择意识,不能为了迎合部分人的口味而歪曲了文化内质,这是新闻工作者对先进文化自觉的内在要求,也是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必定选择。“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先进的、高尚的、积极的、主流的、合理的文化价值评判意识理应成为新闻工作者的审美法则,而且要时时刻刻渗透进自己的审美意识和情感世界里。当下,就是要理直气壮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新闻工作者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虽然受众获取信息文化价值的审美标准应适合自身的身心发展健康,并以此为尺度,但新闻媒体尤其主流媒体近乎是某些信息的垄断“供货商”,这时候就要考虑作品的信息属性、政治属性、商品属性、文化属性、审美属性等理由,把好信息导向关。当然,新闻作者永恒的主题是,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在科学性与主体性统一的原则下,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升华自身的审美意识,以先进的文化熏陶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崇高的精神塑造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将受众引导到为人类的共同幸福而努力的目标上来。推动人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推动人的文化解放,实现其自身存在的社会价值,进而关照人的存活状态和人之为人的社会作用,使人活得更幸福、更舒心、更有尊严、更有价值。曹丕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从这个作用上讲,新闻工作者同作家、艺术家一样,肩负着呼唤人性合理健全发展的重任。新闻作者的价值创造活动是一项伟大崇高的事业,且是一项为时怎么发表展、社会进步、人类文明所不可缺少的先进文化价值的创造和传播活动。
当然,具有美感的新闻作品离不开作者艰辛的实践和灵性的感知,具有美感的新闻作品能让受众在阅读时产生审美情趣和审美意境,苍白的信息只能定格一些干瘪的文字符号,提供给读者浅层次意识的被动“扫描”,其美学价值和传播效果永远只是一种无可挽回的遗憾。美国新闻学经典教材《新闻报道与写作》的作者梅尔文·门彻说过一句话:“新闻是易碎品,但要把它当作艺术品去雕琢”。那些呈现社会主流价值、承载深重历史内给新闻插上美的翅膀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涵、呼唤人性合理健全发展的新闻作品无疑就是艺术品!因此有人说,新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时代的艺术”。
总之,新闻作品是新闻作者审美意识的载体,是人类对自身历史的一种审美成果描述。新闻创作的过程,就是创新意识与审美因素组合加工的过程。脱离了“美的规律”,新闻作品必定贬值!新闻作品要美,需要新闻作者投入真情实感,提高审美修养和审美情趣,开拓审美境界,提升审美感知力。工作中要注重自己审美行为的养成,提升自己的人格品位、文化积淀和审美情趣,加深自己的精神内层。让美的元素渗透到稿子中、标题中、版面上、页面上、声音里、画面里,为受众营造出积极、健康、朴素、和谐的“审美场”。永葆人文关怀之心,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发现美、表现美、观照美、传播美,用一双审美的眼睛在生活的天地里采撷到更多能打动人心、引起人情感共鸣的佳作精品。回到当下政治语境中,其工作指向就是要把怎么写作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做传播正能量的新闻人!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