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新闻传播 >> 网络传播学 >阐述基于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复合型新闻人才培养机制

阐述基于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复合型新闻人才培养机制

收藏本文 2024-01-23 点赞:22848 浏览:9892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形态的不断涌现,我国已经进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竞合的全媒体新时代。较之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全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单位对新闻从业人员的录用标准越来越高,一方面传统新闻教育下培养出的传统新闻人才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就业面对巨大困难;另一方面“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新闻人才则越来越受到新闻传播界的欢迎和青睐,很多“一专多能”型新闻人才还未出校门就已经被多家新闻媒体及互联网公司“抢购”。
关键词 全媒体时代;北京;复合型;新闻人才;培养机制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5-0001-02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形态的不断涌现,我国已经进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竞合的全媒体新时代。较之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全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单位对新闻从业人员的录用标准越来越高,一方面传统新闻教育下培养出的传统新闻人才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就业面对巨大困难;另一方面“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新闻人才则越来越受到新闻传播界的欢迎和青睐,很多“一专多能”型新闻人才还未出校门就已经被多家新闻媒体及互联网公司“抢购”。
然而, 目前各大高校新闻院系均采用以系科“单体化”为主导的传统新闻教育模式,这种“单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难以达到全媒体时代的新要求。因此,如何制定多层次、有级差的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如何充分横向利用综合性大学多元化的多元化师资队伍、如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构筑互动化的教学实践平台等途径、如何优化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课程设置的比例模块将是本文重点探讨的内容。

1 他山之石——国外复合型新闻人才培养实践经验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较早在新闻专业中开展复合型通识教育,1920年后威斯康星大学新闻系开始挑战传统的新闻职业训练模式,重视培养学生广博的知识结构和新闻方面的实践技能。在四年制新闻本科的课程设置中,新闻学的专业课程只占25%,其余75%是人文社科如法律、历史、语言学、经济学、政治学等方面的内容,这种课程体系设计很快成为全美乃至西方大多数新闻传播学院的课程设计蓝本。
全球知名的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在2006年开始实施一个新的教学方案,学生可以利用更多课时获得其他领域如科技、经济、环境、管理工程以及艺术等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也可以在新闻专业的基础上再攻读另一个学科并获得双学位。改革后的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教学培养方案要求新闻专业的学生在第一年出去熟悉所要报道的领域,成为一个涉猎广泛的实习记者;第二年则主要由学院提供智力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策略,为毕业后进入相关新闻单位打好理论和实践基础。

2 方兴未艾——国内复合型新闻人才培养实践刚刚起步

在国内,人文教育、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近年来方兴未艾,但早在20世纪初知名教育家梅贻琦就任清华大学校长后便力行通识教育,他大胆提出“通识一般生活之准备也,专识特种事业之准备也”。目前国内一些综合性大学的新闻传播院系正尝试进行通识教育改革: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02年开始彻底打破旧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入学后先进入文学院或理学院,学习两年期满后再选择专业方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2007年开始在全校推进通识教育整体部署,在新生中启动由文学、经济学、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管理学、数学、外语、计算机科学等学科课程构成的通识教育体系,同时开设网络数字化信息传播方面的系列前沿课程。
国内其他院校也已经开始利用各自专业优势,推行本科教育横向水平复合人才培养模式,积极试行双专业或双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财经大学依托财经专业的资源优势开设财经新闻专业方向;中国政法大学利用法学专业的资源优势开设法制新闻专业方向;北京外国语大学利用外语优势开设国际新闻专业;北京体育大学利用体育专业资源优势开设体育新闻专业等。这些做法对其他专业性院校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路上提供了有力的借鉴。

3 一专多能——中小专业性院校复合型新闻人才培养机制实践探索

以笔者所在的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文化传播学院为例,目前我们文化传播学院有汉语言文学、新闻学、戏剧影视文学和文化艺术事业管理四个本科专业,这些专业有的属于经典人文学科专业,有的属于应用学科专业。在新闻传播事业面对全新的全媒体时代背景下,以前我国高校学科专业界限太机械分隔的人才培养传统模式,会阻碍人才的全面发展与社会接纳度。因此,要将四个专业互相渗透、互相打通,使新闻学专业的学生不仅限于片面的新闻专业主义,而要兼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传统文化和戏文专业的艺术技能,以拓展其视野、增厚其人文素养,能够融通文艺、借助传播媒介的理论与技能,创造社会接纳度高、普适性强的新闻作品。
“有文化的传播者,会传播的文化人”的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正是学院在近年来深入体察研究社会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在教学实践中精心设计与提炼出的理念。这一理念在实践中可以概括为以下的“三重”和“三双”。

3.1课程设计上的“三重”

1)重基础:课程体系中强化人文基于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复合型新闻人才培养机制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素养课和文化课的比重,设置培育人文与科学研究素养的“文传通识课程群”,以《文明的力量——元典导读》(分两个学期开设)及《人文社会科学策略论》为主要课程,以精深的通识教育,培育大学生基本的人文价值观与学术判断力和科学研究技能,从而使学生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结构和深厚的理论素养。
2)重实践:破壁垒、拓视野、增知识、激发兴趣、训练技能,培养中突出实践性,注重基本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的实训,跨专业设置知识与技能课程,让学生接受演讲、纪录片创作、摄影摄像、影视非线性编辑、网络传播、经典文学名著导读等课程的熏染。
3)重技能:课程设置突出应用性,注重人文素质与专业技能的结合。在新闻专业高年级,设置跨专业复合性课程群,融文化、传媒、艺术等多元学科内涵为一体,重点在传播技能的培育。

3.2教学环节中的“三双”

1)双师型:在师资建设上,尤其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一是专职教师参加各类新闻传播实践活动,以实践成果充实教学内容,实现文化、文学、传媒、艺术、文化产业等不同学科的兼容教育;二是定期聘请一线记者、行业专家学者、资深人士来讲学或做专题讲座,开拓学生专业视野;
2)双课堂:这里的第一课堂是教学计划中规定的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包括校园文化活动和传媒单位的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和竞赛紧密结合新闻专业教学展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同时安排专门的实践周和各个检测期开展的社会调查活动,使学生能及时消化、运用所学理论及技能,让学生分析理由、解决理由、适应社会工作需求的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3)双基地:学生不仅要面向社会,在各媒介和企业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学会职业技能、熟悉岗位工作程序;同时在学校建立新闻培训基地,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培养社会所需人才,使学生在新闻、影视、文学、网络、出版编辑等各个文化传播实践领域的能力都得到很好的训练,各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也大大推动了学生与社会接轨。
21世纪新闻专业人才的竞争的核心就是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的竞争,新闻专业教育要真正赢得学生认可、社会欢迎,必须课堂与社会、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将理论融入到实践教学活动中去,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与行业、企业密切联系,用文化生产的一线要求去引领教学。传统新闻教学偏课堂理论、重灌输、重结论,局限于单纯地在教室教师单向讲授、学生静态接受的教学方式,越来越不适应人才培养的时代需要。而复合型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则突破了传统的专业狭窄弊端,使学生接受到广博的素质教育和兼专业的技能教育,为学生全面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培育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未来的新闻专业发展趋势,也是今后新闻专业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