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文学批评 >康巴藏区民俗风情旅游资料翻译策略结论

康巴藏区民俗风情旅游资料翻译策略结论

收藏本文 2024-02-09 点赞:34489 浏览:15886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独特浓郁的康巴民俗风情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涉及到大量的文化信息。而翻译其中的专有名词却因大多无法在英语中找到对等的表达,给康巴民俗风情旅游资料的翻译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本文从文化翻译学的角度,以康巴藏区歌舞专有名词的翻译为例,从跨文化翻译的角度,对康巴藏区旅游文本中极具康巴特色的民俗风情的专有名词的英译提出了相应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康巴文化翻译策略文化信息音译

一、康巴藏区和康巴民俗风情概述

二十一世纪,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各种文化旅游、专题旅游、生态旅游已成为涉外旅游热点。康巴藏区独特的自然生态和民俗风情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在旅游界刮起了一股康巴文化旅游的旋风。每年到康巴藏区探寻民风,体验独特的民俗风情、旅游观光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
康巴藏区,即康巴方言区,藏语称为khams, 是藏族三大方言区之一,也是藏族传统的三大历史地理区划之一康巴文化的发祥地,位于青藏高原的腹地和川藏高原的西北部,中国西部最大的一条世界级旅游线“大香格里拉旅游线”的核心地带。复杂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丰富悠久的历史文化形态,造就了其瑰丽神奇的自然生态景观、独特浓郁的民俗风情及博大绚丽的康巴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门类齐全的旅游资源,被世界旅游组织定位为中国推向世界旅游市场的自然生态旅游和康巴藏族文化旅游的目的地, 对钟情于神秘的雪域藏文化的国内外游客有着特殊而巨大的诱惑力。
康巴文化的独特性以及外国游客旅游的目的决定了康巴旅游文本英译资料除了介绍旅游信息外,更重要的是介绍积淀在旅游资源中的文化。而最能体现康巴文化的莫过于其独特浓郁的民俗风情,康巴民俗风情的旅游资料涉及面广,门类繁多,内容复杂,包括歌舞、藏戏、绘画及雕刻艺术、服饰、节日、地名、人名、小说人物、故事,历史事件及典故等方面,均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涉及到大量的文化信息。而这些文化内涵丰富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专有名词却无法在译入英语中找到对等的表达,出现了所谓的词汇空白(lexical gap)现象,这就给康巴民俗风情旅游资料的翻译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本文以康巴藏区歌舞专有名词的翻译为例,结合实践着重探讨了康巴藏区民俗风情的旅游资料英译的原则和具体翻译方法。

二、康巴旅游文本的英译策略

1.确立翻译原则:以旅游者为出发点,以传播康巴文化为取向。

旅游翻译是为旅游活动、旅游专业和行业所进行的翻译,包括旅游文本翻译(笔译)和导游翻译(口译),是外国游客了解中国旅游文化的重要窗口,对促进我国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国际化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身处不同文化语境的读者由于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不同,对事物的理解和感受也不一样。关于本国、本民族的事物,该国、该民族的读者一看就能明白,而外国读者则不一定明白。因此,译者要充分利用文化语境理论,根据读者接受能力对康巴旅游文本中的文化信息进行有策略的处理。具体地说,就是确立翻译原则,通过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方法,确保译文既能传播本国文化又能被外国游客理解和接受。
作为外国游客获得旅游信息的主要渠道,旅游文本的翻译发挥着重要作用。英译旅游文本是英语国家人士

摘自:硕士论文格式www.udooo.com

了解康巴文化的第一手资料,了解其文化风情是来康巴藏区旅游的主要目的,因此英译旅游资料除了向他们传递旅游信息外,更重要的是,要能吸引其注意力,促使他们对康巴藏区的自然景观、社会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诱发他们前来景区旅游的。因此旅游文本翻译的首要原则就是以旅游者为出发点,考虑文化交流和效果,以传播、凸显康巴文化为取向。

2.详查文化信息,弄清历史文化渊源

康巴藏区历来就被称之为歌舞的海洋,歌舞活动成为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他们在歌舞中欢庆佳节,在歌舞中祭祀祈祷,用歌舞来伴随劳动,也以歌舞赞美爱情与生活。舞蹈与歌唱艺术密切结合,以歌中有舞、舞中有歌的独特艺术风格著称。流行于康巴藏区的民间歌舞有果谐(亦称锅庄)、堆谐、康谐(俗称弦子)、踢踏、谐钦、热巴卓、热巴谐、雄冲、嘎巴、多底、宣、噶尔、吉达吉姆等多种,其中流传最广,最富代表性有锅庄、弦子和踢踏。
这些歌舞专有名词中蕴藏着丰富的康巴文化内涵,涉及到大量的康巴文化信息,翻译时译者要充分理解其文化内涵,完整全面地传递原文中的文化信息,才能让来自于不同文化认知语境的外国游客理解并产生兴趣。有些文化信息不常见,就需要译者花功夫查找信息来源,核查现有的译法。如藏族民间舞蹈中流传最广、最受欢迎、最为人们熟悉和喜爱的自娱性舞蹈——锅庄,其英语翻译有8种之多:“GorDro”, “Shae”, “Gor-Shae”,“Dro” “Ye Xie “PiWang Dance” “The Xianzi Dance”等。在康巴文化民俗风情的旅游资料翻译语境中到底采用哪一种译文,必须要经过仔细核查锅庄舞的历史渊源才能确定。
藏区民间歌舞中,凡以歌舞为主的集体自娱性圆圈舞蹈,一般被泛称为“谐”(音);而在圆圈歌舞中,具有较强表演性的集体舞,则被人们一般泛称为“卓”。但各地称谓不同,流行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的“锅庄舞”,藏语称“果卓”(音)、“卓”等,意为圆圈歌舞,“锅庄”即是“果卓”的汉语谐音,《清史稿·乐志》音译为“郭庄”,近代有称“歌庄”的,随着汉语在民族地区的普及,现在在各省的藏区,基本已都使用《锅庄》这个称谓。因此,“GorDro”,“Shae”, “Gor-Shae”, “Dro”均为果卓”(音)、“卓”的音译,只不过为藏语译音,“Ye,Xie”为汉语标准拼音译音。
歌舞“康谐”(俗称弦子),即康巴人跳的舞,又称为“叶”、“巴叶”,是集歌、舞、乐为一体的综合性藏族歌舞艺术。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表演时数名男性持拉弦乐器弦子(毕旺)在队前演奏领舞。其余舞者则和他们一起边歌边舞。弦子舞盛行于现四川省的巴塘、昌都、甘孜和青海省的藏区,其中以巴塘地区的弦子最富盛名,2000年5月,正式命名巴塘县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6年5月20日,巴塘弦子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此,现在人们只要一提《弦子》,便加入了地名为《巴塘弦子》。

源于:毕业设计论文模板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