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现当代文学 >抓住文本特征 重视语言训练

抓住文本特征 重视语言训练

收藏本文 2024-03-01 点赞:25841 浏览:11943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怪异的现象:讲人文性多了,提工具性少了;观看图片影视的机会多了,真正研读文本的时间少了;热热闹闹搞天马行空式的探究多了,扎扎实实咀嚼文本字词的功夫少了……一言以蔽之:语文味淡了,语文课越来越不像语文课了。面对语文课被异化的现象,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务必正本清源,返璞归真,还语文课以本来面目,那就是——抓住文本特征,重视语言训练。
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近年来提出了“本色语文”的主张,他在《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一书中指出:“语文就是语文,要求语文教学必须以语言为核心。语文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什么?是像语文课。语文课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是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福建省著名特级教师陈日亮也在其专著《我即语文》中专辟一章《不要动摇语文的工具性》,他旗帜鲜明地回答:“若问对21世纪的中国语文教育有什么展望,我还是老话一句,必须认真按照语文工具的性质规律,把语文课切切实实上成工具课。”两位前辈的主张真乃振聋发聩,一语中的!那么,语文课究竟怎样才能做到以语言为核心,重视语言训练?我认为最关键的还是要看菜吃饭、量体裁衣,也就是必须紧紧抓住文本特征。

一、长文短教,短文长教,让语言训练落到实处。

面对篇幅长、内容多的课文,有的老师抱怨:这么长的文章,从作者介绍到情节梳理到主旨概括再到写作特色的总结,林林总总,包罗万象,区区两个课时(最多三课时),按部就班下来,早已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了,如何还能进行细致的语言揣摩,关键句的分析?我要说,此言谬矣!我们何不来个大刀阔斧地变通呢。长文短教,抓住要害,提纲挈领,教学长文就可以游刃有余了。
笔者于2012年10月随福建省名师送培下乡讲学团到永泰县城关中学举行借班公开教学,我执教的班级是初二(1)班,课文是传统经典篇目《阿长与山海经》。对于初二学生来说,鲁迅的这篇超过3000字的叙事散文当属长文了。怎么办?我决定采取让学生给阿长设计名片(内含原名:无;又名:长妈妈、阿妈、阿长;职业:保姆;文化程度:文盲;婚姻状况:孀居)的做法,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克服阅读长文的畏难情绪。学生通过共同设计这一小小的名片就能轻易了解阿长的基本状况。接下来我用理由激趣的办法要学生给阿长打分,我的理由是:“如果你是当年的鲁迅,你准备给阿长打多少分?并根据课文说说理由。”这样就引导学生注意认真阅读课文,寻找根据。如此一来,学生个个跃跃欲试,争先找出文中关于“我”对阿长态度的词语和句子,如“憎恶”、“我实在不大佩服她”、“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都是些烦琐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等等,通过分析引导,学生真正明白了作者构思上的良苦用心——通过前半部分写儿时的“我”对阿长的“抑”来衬托成年的“我”对阿长的“扬”。我还趁热打铁,要求全班同学齐声朗诵最后两段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内心所涌起的对阿长的无限怀念之情。如此长文短教,整节课学生始终兴致盎然,充满着语言体验的乐趣。
长文要短教,短文呢?不妨长教。苏州中学黄厚江老师执教《黔之驴》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黔之驴》总共才106字,这么短的一篇文言寓言,黄老师先在与学生你来我往的对话中疏通了课文中的几个难写的字,难读的音和难懂的词,如“慭慭”“噬”“狎” “”等,在分析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黔驴技穷”这一成语的主角是“黔驴”的事实来一次成语再造,但主角必须是课文中的另一动物“黔虎”。学生的创新思维火花被霎时点燃,争先说是“黔虎识驴”、“黔虎之智”、“黔虎之谋”等等,互不相让,见仁见智。接着,黄老师启发大家道;“这篇课文从体裁上来说是一则寓言,也就是作者借动物或植物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一个小故事来揭示一个大道理。如果你就是故事中的主角(驴或虎),这个故事又该如何说?引导学生学会人称转换来讲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我是一只来到贵州的驴(或者虎)……不难看出,黄老师通过开展语言实践活动,既让学生熟悉了课文,又让学生“创造”了成语,还学会了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讲故事,真正起到了一石三鸟的作用。
新课程理念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策略”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但不少老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常常将这三维目标有意或无意地割裂开来,造成油水分离,格格不入。事实证明,只要我们本着“还语文为语文”的宗旨,不管长文还是短文,一样可以将语言训练落到实处,一样可以酝酿出味道浓厚的语文课来。

二、尊重文本,盘活文本,加强语基训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陈日亮老师在《我即语文》一书中也写道:“如果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语文,我认为应把语文工具规范为‘技能’与‘人文’的统一,而不是‘工具’和‘人文’的统一。学习和掌握语文工具,就是在训练语言文字运用技能的同时,也一并接受人文精神的感染熏陶。语文技能训练之成功与否,正和人文教育之得失成正比。”由此看来,工具性是语文之本,语文之皮;人文性则是语文之末,语文之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舍本逐末,谬莫大焉。但时至今日,不少老师仍在语文课堂上过多地强调人文性,而忽视了工具性。执教《愚公移山》,对文言字词轻描淡写,却要发动全班学生辩论愚公的行为是否在破坏生态环境;执教《背影》时,不是去着力体会散文通过细节描写刻画父亲的形象,以体现父爱的深沉伟大,而是要同学们谴责父亲违反交通规则的行径。如此置文本特征于不顾,视语言训练若无睹的课堂,都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也与语文课堂应有的教学要求相悖。
我们应紧紧地依附语文课赖以存活的语言沃土,充分尊重文本,盘活文本,设法让语基训练的幼苗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姑举例如下:
1.少搞串译,活教文言。长期以来,“字字落实,句句翻译”成了文言文教学的金科玉律,雷打不动。久而久之,学生对文言文教学就形成了刻板教条的印象。可想而知,学生从初一到高三,文言文教学总是僵化的字词解释,固定的句式翻译,年年如此,按部就班抓住文本特征 重视语言训练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循规蹈矩,文言文学习除了给人以面目可憎,总想拒之于千里之外的印象之外还会有什么呢?文言文承载着厚重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有责任让学生肯学文言,热爱文言。黄厚江老师教《阿房宫赋》就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他在教学的第一环节就将他事先根据课文压缩成的一段百字文用幻灯片投放出来,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后根据课文内容填空:阿房之宫,其形可谓()矣,其制可谓()矣,宫中之女可谓()矣,宫中之宝可谓()矣,其费可谓()矣,其奢可谓()矣。其亡亦可谓()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矣!
在学生填空后,老师再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表现这些关键词的句子,并启发学生深思:我们用了一个词,课文却用了一组句子,这是什么手法?又有什么表达效果?很明显,老师在这一环节中是让学生掌握“赋”这种手法注重铺陈的特点。接下来,黄老师又大胆地出示了他改写的课文结尾,并请同学们比较改写的结尾与原文结尾的不同效果。
(改写的结尾,投影显示)观古今之成败,成,人也,非天也;败,亦人也,非天也。成败得失,皆由人也,非关天也。得失之故,归之于天,亦惑矣!
这一环节再一次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老师试图通过让学生比较结尾以深刻认识原文的主旨及结构的目的也完全达到了。试想,如果这节课还是像通常教文言文那样搞字字翻译,学生除了硬着头皮机械地记几个字词的意思外还能得到什么?
2.勾连纵横,盘活说明文。说明文难教,有人戏称之为“天下第一难教之文”。 大凡说明文教学,不外乎要让学生懂得说明文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征来说明的,说明文的条理结构怎样?说明策略又有哪些?如果照本宣科,很容易让学生索然无味,昏昏欲睡。于漪老师在教说明文《晋祠》时却作了这样处理,听写《中国名胜词典》中“晋祠”的词条:“晋祠在山西省太原市西南25公里悬瓮山下晋水发源处。北宋天圣年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要学生为听写的词条标上句序,同时要求学生快速浏览原文,在课文中分别找出条目里的内容,比较与课文对晋祠描写的异同,并判断一下是文章写得好,还是词典上说明得好。整节课,因于老师巧妙地引入一个词条而让学生忙得不亦乐乎,忙得心有所获。应该说,这节课的成功抓住文本特征 重视语言训练相关论文由www.udooo.com收集,得益于于老师善于纵横勾连的课堂教学艺术。看来,只要善于驾驭文本,看似枯燥的说明文也同样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样能够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
3.动口动手,激活古诗。从初中到高中,从必修到选修,古诗词教学在整个中学阶段所占的比重很大,花的时间也很多。但到了高考,面对必考的古诗词鉴赏题,不少学生还是一头雾水,束手无策。理由何在?是接触的古诗词数量不够多吗?显然不是。须知,不少人从小学开始就几乎一天一首古诗,数量多得惊人。是针对性的训练题做得少吗?也不是。高考专题复习,各种题型应有尽有,狂轰滥炸,无所不用其极。我认为理由的症结在于学生少诵读,更少写作。俗话说得好:好诗不厌百回读。如果能像李阳疯狂英语那样大声地读,用心地诵,甚至旁若无人地唱,在如此“疯狂”的诵读中去体会诗词那抑扬顿挫的音调之美,起承转合的结构之美,仄仄平平的音韵之美,让自己沉浸其中,就一定能充分感悟祖国文字的空灵、曼妙、睿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古诗词的濡染。可见,大量诵读是学好古诗词的前提。
不仅如此,我们还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写作。可以先从古诗词最常见的对仗句开始练习,将现实生活中的材料当作源头活水,让学生对对子。我曾将校园内贴出的两则喜报(内容是高考成绩辉煌,文体比赛成绩突出)作为鲜活的素材让学生给校刊《百果园》“校园短波”栏目拟写对联(含横批)。结果学生个个跃跃欲试,纷纷一展才情,佳作应运而生,如:
⑴能文学子高考鱼跃,善武健儿体坛龙腾 横批:文韬武略;
⑵状元府再造状元,百果园又结硕果 横批:越来越好。
在训练对对子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练习写古诗,变单纯地读为主动地写,这样,学生对古诗中的炼字炼句乃至意象的选择意境的营造就会有自己独特的体验。
如此动口动手,学生对学习古诗词就有了自己真切的体验,对古诗词的语言句法等就会变得特别敏感,特别敏锐。盘活古诗,何乐而不为?
语文课程专家倪文锦教授在《中国大陆语文课程改革的新趋势》中写道:
“语言是人性的‘遗传’,通过学习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所内含的人文内容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的内心,影响到学生的基本人文素养。”
新课程标准也提出“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实践告诉我们,语言训练要尊重规律,才能取得应有的实效,而牢牢抓住文本特征,恰恰就是进行有效语言训练的前提。
(作者单位:上杭县第一中学)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