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法学 >> 刑法 >简述共同犯罪受贿罪和相关犯罪认定案例

简述共同犯罪受贿罪和相关犯罪认定案例

收藏本文 2024-01-25 点赞:34094 浏览:15676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展,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日趋改善,各种经济利益的诱惑腐蚀公职人员的职务廉洁性也成为经济领域的一项附属“产品”而在整个社会蔓延,直接导致了受贿犯罪处于高发、易发的态势,“蚁贪”式的小案件比较多,而动辄过百万、千万的大要案也呈现出大幅度提升的现象,公职人员的社会公信力已遭受到严重的质疑。但与此不符的是检察机关开展的受贿犯罪查办工作却有下滑的走势,尤其是一些虽然利用职务便利,但行为手段和目的却与受贿犯罪南辕北辙的案件,极易引发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争议。经过长期的努力,我国的立法及司法体制对受贿犯罪已经有了较为完备的论述认知和司法实践,并能够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不足,适时对新型受贿犯罪进行规制,确保受贿犯罪能够及时得到严厉的惩处。所以,不论行受贿犯罪的手段怎样翻新,内容怎样变化,受贿犯罪作为检察机关查办案件的重点,始终不能掩盖为已谋利、为他人谋取非法利益的“权钱交易”这一本质,而只要严格把握这一实质要件,受贿犯罪便不可能逃脱法律的制裁。但拨开现象的迷雾,我们不难发现国家工作人员的手段行为虽然有着利用职务便利的情况,但却利用了索贿、受贿以外的其他方式达到了为已谋利的目的,就有可能不是职务犯罪,而是刑法分则规定的其他类型犯罪。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普遍认为这种行为仍是受贿犯罪的一种形态,而忽略受贿犯罪在手段行为、犯罪目的以及其他客观要件方面的区别,尤其是对“为他人谋取利益”等构成要件的难以把握,使得行为人的行为特点仅仅被锁定在利用职务便利上,罪与非罪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本论文将围绕实务中的一则案例,以上面陈述的几个方面进行法理浅析探讨。同时,尝试提出倡议,旨在通过浅析受贿犯罪与相关犯罪的异同,对检察机关准确把握受贿犯罪的行为性质,有效开展职务犯罪侦查工作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本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着重介绍本案的案情以及争议焦点,第二部分结合检察机关的定性结论浅析行为人实施犯罪的构成要件以及划分刑事责任的依据,指出案件审查历程中对定性有着的错误理解,直接导致本案的处理结果违法,第三部分则通过对受贿罪的共同犯罪、受贿罪与相关犯罪的区分进行深入细致的浅析,指出检察机关在把握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上有着着以偏概全的误区,并在第四部分浅析当前对受贿罪有着错误认知的理由,通过对立法改善和司法实践提出相关倡议,达到最终确保受贿犯罪得以正确处理的目的。关键词:国家工作人员论文受贿罪论文盗窃罪论文共同犯罪论文此罪与彼罪论文

    中文摘要3-5

    Abstract5-9

    引言9-10

    第一章 案情介绍、认定结果及争议焦点10-13

    第一节 案情介绍10

    第二节 认定结果10-11

    第三节 争议焦点11-13

    第二章 本案争议焦点的浅析13-29

    第一节 本案犯罪主体的认定13-14

    第二节 本案犯罪客体不同观点的辨别14-18

    第三节 本案犯罪客观方面的理解与浅析18-24

    一、本案中有着的危害行为20-22

    二、本案中有着的因果联系22-23

    三、本案中实施危害行为的客观条件23-24

    第四节 本案犯罪主观方面不同认识的区分24-25

    第五节 本案刑事责任确定不同观点的辨析25-29

    第三章 受贿罪共同犯罪形态及与相关犯罪界限探讨29-40

    第一节 受贿罪历史沿革简述29

    第二节 受贿罪的共同犯罪形态29-33

    一、单一主体共同受贿30-31

    二、复杂主体共同受贿31-33

    第三节 受贿罪与相关犯罪的界限33-40

    一、受贿罪与贪污罪33-34

    二、受贿罪与诈骗罪34-35

    三、受贿罪与敲诈勒索罪35-36

    四、受贿罪与介绍贿赂罪36-37

    五、受贿罪与利用影响力受贿罪37-40

    第四章 受贿罪立法改善和司法实践的深思40-50

    第一节 受贿犯罪立法改善的价值40-43

    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进展的需求40-41

    二、司法实践上的要求41-43

    第二节 司法实践中受贿犯罪的错误认知43-45

    一、特殊身份决定受贿犯罪性质43

    二、利用职务便利决定受贿犯罪性质43-44

    三、受贿罪不以有行贿人为成立要件44

    四、受贿罪既遂与未遂界限不清44-45

    第三节 受贿犯罪立法改善及司法实践上的倡议45-50

    一、立法改善45-47

    二、司法实践理念的转变47-50

    结语50-51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