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心理学 >> 消费心理学 >心理应激和健康

心理应激和健康

收藏本文 2024-02-22 点赞:24490 浏览:11585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1004—7484(2013)11—0123—02

1 应激的概念:

应激作为医学心理学重要的概念之一,其发展经历了较长的历史过程。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各个时期关于应激和应激理论的认识,是由早期的分别重视应激反应或者应激刺激,到以后重视应激作用的“过程”,而近年的发展趋势则越来越关注应激多因素作用的“系统”。
1.1 应激概念的提出:关于应激的概念,首推加拿大病理生理学家塞里(selye H)提出的应激学说。1936年,塞里提出著名的“一般适应综合征”和应激概念,标志着现代应激研究的开始。塞里在一次动物实验中,发现给小鼠注射各种器官提取物(有害刺激)后,小鼠都会表现出相同的症状,包括肾上腺皮质肿大、胸腺、脾及淋巴结缩小,胃肠道溃疡、出血等现象。塞里认为,每一种疾病或有害刺激都有这种相同的、特征性的和涉及全身的生理生化反应过程。他将其称作“一般适应综合征”(GAS),将机体在不同刺激作用下出现的一系列非特异性反应称为应激(STRESS)。而且塞里首先提出,GAS是机体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对有害刺激所作出的防御反应的普遍形式。
1.2 应激概念的发展:塞里的应激理论主要是从医学或病理生理学的角度提出来的,其所关注的是应激的反应,随着研究的深入,心理学家越来越认识到心理社会因素在应激中的作用。20世纪60—80年代,以拉扎勒斯为主要代表的心理学家提出认知评价以及应对方式在应激中的重要相似度检测作用。拉扎勒斯曾指出,应激的发生并不伴随特定的刺激或特定的反应,而是发生于个体察觉或估价一种有威胁的情景之时。此后又进一步研究应对方式在应激过程中的重要性,形成了所谓的认知应激作用理论。

1.3 应激多因素模型与我国医学心理学关注的应激:

如上所述,应激是不断发展着的概念,我国医学心理学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正式诞生不久,由于其中几位关注应激的人物来自生理学界或曾经是医学工作者,如徐斌、陈演江、梁宝勇、姜乾金等,他们在学习吸取心理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在应激概念理解方面很快取得基本一致,这就是接受应激是由应激刺激(应激源)、应激反应和其他许多有关因素所构成的多变量概念。
1.3.1 应激“过程模型”对心理应激的定义:20世纪80年代,国内医学心理学教材中开始出现有关心理应激的专门章节。姜乾金等总体上倾向于将心理应激看作是由应激源(生活事件)到应激反应的多因素作用过程,即“应激过程模型”。根据过程模型,心理应激可以定义为:个体在应激源作用下,通过认知、应对、社会支持和个性特征等中间多因素的影响和相似度检测,最终以心理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作用“过程”。该定义强调,应激是个体对环境威胁和挑战的一种适应过程;应激的理由是生活事件,应激的结果是适应的和不适应的身心反应;从生活事件到应激反应的过程受个体的认知等多种内外因素的制约。
1.3.2 应激“系统模型”对心理应激的定义:国内姜乾金等自1987以来,通过大量的有关应激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证明应激有关因素之间不仅仅是单向的从因到果或从刺激到反应的过程,而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系统。也就是说,应激其实是有关因素相互作用的系统,即“应激系统模型”。根据系统论模型,心理应激可以被定义为:个体的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人格特征和心身反应等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构成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当由于某种理由导致系统失衡,就是心理应激。

2 心理应激的作用:

心理应激的研究,对我们认识、预防、治疗疾病提供了某种框架思路,不论在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健康推动等多个领域具有多方面的理论和实际指导作用。
例如,在临床医学的病因学方面,应激“过程模型”有助于我们清晰的认识心理疾病和症状的发生发展过程。例如近些年来在国内外许多研究中,将心身健康的变异情况(如情绪反应、身心症状)作为应激作用的结果或应激反应来看待,而将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各种心理社会因素,如生活事件、认知因素、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个性特点和某些生物学因素悉数作为应激有关因素进行多因素的分析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

3 心理应激与健康:

心理应激中的应激源、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个性特征等,都与健康有密切的关系,当某一个因素或几个因素出现理由时,都会影响到我们的健康。
3.1 应激源就是指引起应激的刺激,在医学心理学中就是指各种生活事件。生活事件种类很多,按事件对个体的影响分类,主要分为正性生活事件和负性生活事件。负性生活事件对人容易产生消极影响,而导致机体出现疾病。例如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和北京医科大学协作,对钢铁工人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有三种刺激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影响最大:一是在较紧张的学习或工作中伴随不愉快的情绪,容易得病;二是工作中或家族中人际关系不协调,容易得病;三是亲人的意外死亡或者突然地意外事故,是造成应激和致病的重要理由。
3.2 认知评价是指个体对遇到的生活事件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作出估计。心理学认为,对生活事心理应激与健康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件的认知评价直接影响个体的应对活动和心身反应,在应激反应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对待失败的认识,同样面对失败,积极的认知认为,失败是成功之母,能使我们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为以后的成功奠定基础。消极的认知认为,一次失败,以后会永远失败,因噎废食,因此而退缩、回避。很显然,两种不同认知评价引起的心理感受和后果是不一样的。
3.3 应对方式又被称为应策略略,是个体对生活事件以及因生活事件而出现的自身不平衡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助于缓解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是有利于心身健康的。相反,消极的应对方式可能会加重负性生活事件的不良影响,甚至会导致疾病。
3.4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与社会各方面包括亲属、朋友、同事等以及家庭、单位、党团、工会等社会组织所产生的精神上的和物质上的联系程度。研究证明社会支持与应激事件引起的心身反应成负相关,说明社会支持对健康具有保护性作用,并进一步可以降低心身疾病的发生和推动疾病的康复。
3.5 个性特征在应激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个性因素能影响其他各个因素,例如,个性影响个体对生活事件的感知,可以影响认知评价,影响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许多资料证明,特定的个性确易导致特定的负性情绪反应,这在现实生活中也能得到印证,一个性格内向,敏感多疑,过分追求完美的人,心身是很容易出理由的;相反,一个性格开朗、积极乐观、宽容大度的人,是不容易患病的。
总之,心理应激是一个与我们生活和健康关系密切的概念,为我们提供另外一个认识健康与疾病的角度。了解应激,能够让我们更科学的对待它,更积极的面对生活和自我,更加快乐和健康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医学心理学 主编 姚树桥 孙学礼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年5月第5版
[2]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表现与干预治疗 王成义 实用医学杂志 2012年02期
[3] 医学心理学主编 姜乾金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年7月第2版
[4] 应激性消化道出血12例分析 杨君 张艳 吴宏娇 基层医学论坛 2012年13期
[5] 应激影响记忆的神经递质作用机制 马雷 王岚 王学义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年01期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