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心理学 >> 消费心理学 >谈外科门诊患者不同伤口治疗与心理护理体会

谈外科门诊患者不同伤口治疗与心理护理体会

收藏本文 2024-01-02 点赞:26852 浏览:12038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目的 探讨外科门诊患者不同伤口的治疗及心理护理体会。 策略 选取我院外科门诊收治的不同伤口患者120例,均为单纯外伤性伤口,按照护理策略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60例采取针对性伤口处理与常规护理,研究组60例患者在对照组治疗与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心理进行分析。 结果 研究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在伤口愈合率与愈合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作用(P>0.05),研究组患者焦虑与疼痛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外科门诊中对不同伤口患者进行针对性治疗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针对性心理护理可以减轻患者疼痛感,缓解患者焦虑情绪,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外科门诊;不同伤口;治疗;心理护理
[]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22-132-03
Experience of treatment and mental nursing of different wounds for surgical outpatient
DENG Meilian
Outpatient Surgery Department,Yuexiu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Guangzhou 51003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xperience of treatment and mental nursing of different wounds for surgical outpatient.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twenty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wounds which were all simple traumatic wounds in outpatient surgery department of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All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nursing methods,60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targeted wounds treatment and conventional nursing,while 60 patients in the research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mental nursing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therapeutic effect and mental of patients in two groups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patients in two groups both achieved good therapeutic effect,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not significant in wound healing rate and healing time between two groups(P>0.05),while the anxiety and pain scores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Targeted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wounds in outpatient surgery department can achieve good clinical effects,and targeted mental nursing can alleviate the patient's pain,relieve the patient's anxiety,a外科门诊患者不同伤口的治疗及心理护理体会由优秀论文网站www.udooo.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nd it has higher clinical value.
[Key words] Outpatient surgery;Different wounds;Treatment;Mental nursing
外科门诊治疗中外伤患者所占比例较多,在临床护理中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外科门诊外伤患者的创伤类型较多,而伤口大小、受伤位置、创口感染等情况也有很大区别,在临床治疗与护理中需要区别对待[1]。如何在外伤临床护理中提高护理质量,是外科门诊护理的重要课题。外科门诊护理的主要目标是减少患者疼痛、有效推动创口愈合同时减少伤口愈合所留的瘢痕[2]。本文通过外科门诊外伤患者采用有效的治疗与护理措施所取得的临床效果分析,探讨外科创伤患者临床护理的有效模式。

1 资料与策略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外科门诊2012年3月~2013年3月伤口换药的患者120例,所选患者均只有外伤性伤口,不存在认知功能障碍与其他器官及组织损伤,年龄为18~70岁,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护理策略不同分为两组,分别行常规护理与针对性护理干预。研究组患者60例,男48例,女12例,年龄18~67岁,平均(38.2±10.4)岁,受伤至门诊伤口处理时间为2h~4d,平均(2.6±0.4)d,其中伤口感染患者17例;对照组患者60例中,男45例,女15例,年龄19~68岁,平均(37.6±10.0)岁,受伤至门诊伤口处理时间为1~4d,平均(2.7±0.4)d,其中伤口感染患者19例。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输入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年龄、性别、入院时间、伤口感染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作用(P>0.05),具有可比性,适用于临床研究。

1.2 治疗策略

所有外伤伤口均选用双氧水、生理盐水、0.1%新洁而灭等做伤口清洗,伤口周围消毒选用75%酒精,消毒范围为伤口边缘向外扩展3~5cm,然后依据不同伤口做不同处理。对受伤6~8h以内较深较大的清洁伤口给予彻底清创后做Ⅰ期缝合,缝合后以无菌纱布覆盖,确保伤口干燥且不存在渗出情况,换药时间为2~3d。对污染较重、清创欠满意或创口渗血较多的伤口,给予放置胶片引流后再作Ⅰ期缝合,每天换药1次,引流管于术后1~2d视渗出情况减少而拔除,对受伤超过6~8h,或伤口较小或浅表擦伤的清洁伤口,给予清洗后用凡士林纱覆盖包扎,1~2d换药1次,对已出现红肿感染的伤口清洗后给予10%聚维酮碘乳膏外敷,每天换药1次。对已感染渗液较多的伤口,清洗后用0.1%新洁而灭、依沙吖啶进行湿敷。每天换药。对有脓液的伤口给予引流排脓。视渗液情况增加换药次数。

1.3 护理措施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干预,内容包括伤口包扎处理与健康教育等。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干预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在外科门诊室营造和谐轻松的环境,接待患者礼貌热情,保持门诊室的舒适整齐与良好的通风性。在给患者换药过程中注意动作轻柔以及态度的亲切温和,缩短患者对陌生环境的不适与恐慌,避开焦虑、悲观等不良情绪的产生。护理人员主动提高与患者的交流能力,向患者进行自我介绍,在询问患者资料时加强沟通,鼓励患者说出创伤的感觉与内心的感受,耐心指导患者如何在治疗过程中配合医生与护理人员,注意交流过程中与患者的目光交汇,通过合情合理的握手、抚触等护理策略,增加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在处理伤口时,护理人员应通过与患者感兴趣内容的交流与沟通,分散患者注意力,减轻创口处理带来的疼痛。对患者进行伤口愈合前的自我护理知道,对患者情绪变化密切观察,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心态。伤口位置在明显处的患者,护理人员可以指导患者避开日光照射,避开进食颜色太深的食物(如酱油、黑醋等),以防产生色素沉着而影响自身容颜。如何在伤口愈合后消除瘢痕与美容,减轻患者对可能影响自身形象的担忧。而伤口位置在隐私部位的患者,在治疗与护理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患者隐私,关闭门窗且进行遮挡,维护患者的尊严。

1.4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的伤口愈合时间,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首次伤口处理完毕后的疼痛感与焦虑感进行评分[3-5]。VAS分值为0~10分,由患者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疼痛感与焦虑感的分值,评分越高,疼痛与焦虑的程度越严重。

1.5 统计学策略

本组数据采用SPSS15.0软件包进行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检验标准为0.05,可信区间为95%,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外科门诊伤口处理治疗后,均愈合良好。研究组患者平均愈合时间相比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作用(P>0.05),疼痛评分与焦虑评分相比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作用(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伤口愈合率、愈合时间、疼痛与焦虑评分比较
组别n伤口愈合愈合时间疼痛评分焦虑评分
研究组6060(100.00)13.31±

1.102.29±0.563.07±0.69

对照组6060(100.00)13.56±

1.374.17±0.484.32±0.58

x2/t

1.0000222.3612.445

P >0.05>0.05<0.05<0.05
3 讨论
外科门诊患者中伤口类型较多,需要根据不同伤口的具体情况选择治疗措施。换药前要仔细了解病情和查看伤口情况,充分准备必要的用物并向患者解释换药的必要性,并取得患者及家属合作[6]。严格遵守无菌操作,严格区分有菌和无菌伤口防止发生院内感染。根据伤口类型安排换药顺序,遵循先清洁伤口、再污染伤口、后感染伤口的换药顺序。如破伤风、气性坏疽等感染性、特异性感染的伤口,应在特定地点专人换药,用过的器械单独消毒灭菌,换下的敷料等物品应立即焚化。换药的次数根据患者伤口情况而定,一期缝合伤口术后2~3d换药1次,如无感染至拆线时再换药;分泌物少,肉芽组织生长良好的伤口,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脓性分泌物多,感染重的伤口,每日1次或数次换药。需要引流的伤口,保证引流通畅,推动伤口愈合。如是预防性引流(乳胶片引流、烟卷条或胶管引流),一般在手术后1~2d无明显液体流出时即可拔除;深层引流的烟卷条或乳胶管,在每次换药时须转动并外拔、剪去少许拔出引流管。感染伤口的引流时间较长,须定时更换引流物;一般应待感染制约、脓腔明显缩小、基本无脓性分泌物时,方可停止引流。
患者中有很多是初次或外地来就诊的,由于对环境的不熟悉而产生焦躁不安与焦虑的情绪,应激性较强。而外伤患者在收到创伤之后需要心理上感受到对尊重、理解与安全感的强烈需求。在治疗过程中,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决定于患者与医护人员的意志与期望。外伤突然地、意外地发生,事先无预兆或前驱期,患者对外伤毫无心理准备[7]。外伤后转变了患者生理、心理及社会状况,需要迅速调整和适应。因此,研究外伤的心理理由,具有深远的现实作用。经调查证明,外伤前常有心理社会因素,如家庭成员争吵或意外、人际关系紧张、邻居纠纷等,另外,酒精中毒与车祸及工伤事故也直接相关。勉强从事某项生产操作者,发生外伤的比例较高。经心理分析学研究,外伤者有共同心理倾向为“意外倾向”[8]。他们的心理特征往往轻率、热情、不受拘束、偏执和带攻击性,尤其在车祸调查中。此种倾向更为多见。在创伤处理中,各种理由都会导致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在意识与认知方面的差异,需要通过沟通与心理调节来妥善处理。外科门诊工作具有特殊性,加上创伤患者的特殊心理,使得外科门诊治疗与护理工作具有较高的复杂性,也对医护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在针对创伤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治疗与护理策略。外伤患者在就诊后心理状态容易表现为紧张与恐惧,具有强烈的应激反应,在换药与护理中需要注意患者的心理情况。根据临床研究表明,人的精神状态、心理情况与身体的生理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心理状况与情绪能够对机体中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其他活动产生较大的影响。特别是老年人与儿童,对身体的痛觉比较敏感,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在临床护理中,需要耐心为患者解释治疗策略,保持亲切和蔼的态度,在操作中保持动作的轻柔。而临床护理中心理护理与干预措施通常是以语言沟通与行为态度为途径的。在换药治疗与护理中,需要使患者处于舒适放松的环境中,选择舒服的体位,同时分散患者换药过程中的注意力,在放松的状态下减轻疼痛。在心理护理与干预过程中,需要表现出能够让患者信赖的态度,配合患者愿意听或者感兴趣的语言。现代外科门诊换药护理中,需要护理人员能够深入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全面探索患者心理发展的规律,扎实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够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通过娴熟的技术与专外科门诊患者不同伤口的治疗及心理护理体会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业的态度打消患者的疑虑,获得患者的信任。本次临床研究表明,针对伤口类型不同的外科门诊换药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能够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提高伤口愈合率,保持较短的伤口愈合时间,同时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能够降低患者伤口疼痛感与焦虑情绪的VAS评分,辅助患者的临床治疗。
[参考文献]
[1] 王淑丽,王娟.外科门诊患者不同伤口的治疗及心理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8):1866-1867.
[2] 梁丽英.外科门诊换药病人的心理护理体会[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19):304.
[3] 杨清清,罗均芬,韩天鹅,等.谈外科门诊处置室护理记录的建立[C]. 2005年全国护理管理、护理教育暨心理护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5:92-93.
[4] 何育生,黄海霞,高桂英,等.外科门诊患者不同伤口的治疗及心理护理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35):84.
[5] 段瑛.微波多功能治疗仪在临床外科伤口换药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5):120-122.
[6] 唐敏.外科门诊56例外伤缝合的治疗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0,7(30):15.
[7] 杨帆.门诊外科换药体会[J].中国疗养医学,2011,20(11):1012-1012.
[8] 王威,李进,韩春茂,等.伤口治疗与护理的常见误区及处理策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25):3093-3096.
(收稿日期:2013-08-03)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