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艺术 >> 音乐 >> 西方音乐史 >把握“告诉”艺术让学生思维真正动起来

把握“告诉”艺术让学生思维真正动起来

收藏本文 2024-02-08 点赞:11959 浏览:4794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在数学的教学中,教师不要对自己的课堂包办太多,总以为学生的活动会影响教学的进程,为此放不开。事实上要想让学生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数学定理法则,切实掌握好这些新知识,就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堂活动,让课堂多一些“数学味”。把握“告诉”的艺术,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不让课堂活动沦为形式。
关键词:动起来;数学地思维;数学素养
在数学的新授课中,数学概念的引入、数学定理法则的呈现都经常会采用“讲授法”, “即由教师告诉学生数学概念的来龙去脉、概念的含义、数学定理法则的内容等等,从而使学生获得新的数学知识与策略。然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和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教师不应该把自己看成是“教者”,是教给学生知识的,而应该明白知识是学生自己学会的。对数学概念、数学定理法则等基础知识要有深入地理解,切实把握“告诉”的艺术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掌握好数学教育的“四基”,数学教师在采用“讲授法” 时,应该注意把握“告诉”的艺术,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1 把握“告诉”艺术的作用

数学教学实际上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新课程理念提倡教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不要“满堂灌”,教师应想方设法让学生喜欢数学,愿意去深思数学理由,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一些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就变“满堂灌” 为“满堂问”,为追求表面的热闹而刻意强调学生的“说”,实际上是为了教师“告诉”的需要,学生的思维并没有真正动起来;还有一些教师因害怕教学时间不够,宁可固守传统灌输填鸭式的教学策略,课堂活动目标模糊,活动内容繁杂,课堂有情境创设,有数学活动,却没有理由情境基础上的数学化学习,概念是教师直接告诉给学生的,抽象也是教师代劳的,这样的创设理由情境有何作用?难道只是为了教师“告诉”的需要?如此,又怎能唤起学生主动深思的,从而建构自己的数学?
数学课堂教学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是我们最终的目标,因而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很重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设法创设生动有趣的理由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探索,鼓励每一个学生积极深思,大胆提出疑问,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独立深思,提供让学生提出疑问的机会,引导学生寻找解决理由的策略,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解题策略。因此,在数学概念的引入、数学定理法则的呈现等方面,教师应该避开直接“告诉”学生,避开没有充分探索活动基础上的“告诉”,而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在自己原有的经验世界中组织起相应的建构材料,自己去提出理由,选择策略,探索、验证,并去进行表达和修正,在这基础上,教师再进行“告诉”,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真正动起来,慢慢学会数学地思维。

2 把握“告诉”艺术的深思

2.1 数学新概念的引出可以借助学生之口“告诉”

数学概念的学习应避开教师直接地“告诉”,而应当设法让学生主动建构,学生对数学概念才会有深入地理解。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中心任务是“围绕主题,精心设计”,让新概念借助学生的口说出,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概念的内涵。
案例1 在课题为“整式的加减(一)”的教学过程中,某老师先复习了用字母如何表示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以及单项式的次数、系数的概念,然后出示一道引例引导学生得出式子:60t+80t,接着引导学生完成数学活动1——“找朋友”,即出示八张卡片,上面分别写着八个单项式:40t,20x2,3ab2,3,3x2,-5,4ab2,80t .提问学生你认为哪些单项式是“朋友”,学生回答后,教师就自己归纳“朋友”的特点,并给出同类项的定义。再接下来是有关巩固同类项概念的练习等。
显然,教师这样处理教学,似乎学生也理解了定义,完成课后作业也没有理由。但总觉得概念的引出,教师“告诉”得太直接了。课堂虽不缺少学生的活动,但却少了点“数学味”,少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对学生深入地理解概念、学会深思理由的策略显然还做得不够。
这节课对于单项式概念的引出,可以这样处理:(1)出示引例,列出式子60t+80t后,问:这个式子中的两个单项式有什么共同特点?(2)找朋友活动时可以设计以下几个理由:①你找朋友的依据是什么?②40t与30x,20x2,30x2,5x,2xy2,3x2y,满足你找朋友的依据吗?③你配对的朋友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它们可以归为一类,我们可以给它们取什么名字呢?在学生回答上述理由的基础上,教师再“告诉”同类项的名称和概念,这样概念的引出就借助学生的“口”水到渠成。学生经历了概念产生的过程,对学生深入理解概念,培养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都是有益的。
案例2 在课题为“反比例函数的作用”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这样设计教学情境引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先复习有关的概念,然后给出三个具体的实际理由,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实际理由,得到三个函数关系式:
v=■,y=■,s=■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三个式子的特点,并深思理由:(1)这三个函数剖析式的函数和自变量分别是什么?(2)这三个函数剖析式的形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3)这三个函数剖析式中它们的变量之间是什么关系?(4)你认为这样的函数可以叫做什么函数呢?它的一般形式是什么?
显然,通过这几个理由的分析,大多数学生能给这样的函数起个名字“反比例函数”,说出它们的形式特点是函数用一个常数除以自变量的商的形式表示,这时教师再“告诉”学生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与一般形式就水到渠成,事实上,反比例函数的概念的引出已经借学生之口得出了,这样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就会比较深入。

2.2 数学定理法则“告诉”之前的铺垫必不可少

学生要学好数学,弄清运算的“算理”、经历产生“定理”的过程很重要。只有经历这样的过程,才能让学生真正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有学的“味道”;只有经历这样的过程,学生才有可能真正理解知识,也才有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理由的,有“做数学”的感觉。案例3 在“整式的乘法”的教学过程中,弄清运算的依据是学生掌握运算法则的关键。如在“单项式乘以单项式”这一节课上,可以先让学生计算(3×103)×(4×105),并说出计算的依据,然后再让学生计算:(-2a3b2c)·3ab2.如果有学生遇到困难,教师则可以提示学生深思这道题与前面计算的(3×103)×(4×105)有什么相同之处?能否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计算?这样学生就可以自己归纳出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教师只需要对学生叙述不完整的地方加以补充。
案例4 在课题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些教师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判定定理,会应用该定理进行推理论证,引出定理之前的探索活动可以省略,这样可以节省时间,为后面的训练多留一些时间,这样处理教学学生更会做题、考试。但是数学教学并不是以培养学生会做题、考试为目标的,我们的教学要让我们的学生有兴趣学,愿意去钻研、去深思。我们最终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知识、领悟数学的思想与策略,学会数学地深思。而得出定理之前的学生探索活动恰恰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累数学活动经验、领悟数学分类思想、培养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一个很好的机会。笔者在得出“边边边”判定定理之前引导学生进行了如下的探索:
(1)把握“告诉”的艺术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udooo.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 如果两个三角形满足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对应相等,能保证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2) 两个三角形全等是不是一定要六个条件呢?有没有比较简单的判定策略,比如满足上述六个条件中的一部分就能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呢?
(3) 两个三角形满足上述条件中的一个条件有几种情形?满足上述六个条件中的一个(即一条边或一个角对应相等),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用画图的方式说明你的结论。
(4) 两个三角形满足上述条件中的两个条件有几种情形?它们会全等吗?为什么?也用画图的方式说明你的结论。
(5) 两个三角形满足上述条件中的三个条件呢?(引起学生深思)
……
教师根据创设的理由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深思,小组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最后在学生得出结论的基础上教师再归纳(即“告诉”)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边边边定理。这样设计理由,一步一步有条理地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发现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用画图的方式说明结论,学生完成得比预想的要好。由此可见,教师不要低估了学生的潜能。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明白了数学的定理原来可以这么探索得来的,学会了深思理由的策略。
在数学的教学中,教师不要对自己的课堂包办太多,总以为学生的活动会影响教学的进程,为此放不开。事实上要想让学生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数学定理法则,切实掌握好这些新知识,就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堂活动,让我们的课堂多一些“数学味”。把握“告诉”的艺术,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不让探究活动沦为形式。
参考文献:
[1]田中,徐龙炳,张奠宙.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研究探索[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肖川.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3]石鑫.深化数学课堂活动的深思[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旬,2013(4):23-26.
[4]张亚.“弧度制”的“告诉”教学[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旬,2013(4):18-19.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