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小学教学 >> 小学语文教学 >>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 >“模式和框架”式教学反思

“模式和框架”式教学反思

收藏本文 2024-03-30 点赞:5264 浏览:1834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对语文教师来说,“模式与框架”并不陌生。在训练学生读写能力时,很多教师都会为学生准备一套一套的答题模式,理清一条一条的框架结构,其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很好地落实答题思路,快速准确地完成答案。诚然,这种办法对一些基础不好的学生起到了“临阵磨”的作用,比如“诗词鉴赏八种答题模式”、“小说答题的六个角度”、“散文句子分析四法”、“议论文的三种框架”等等。对于它们的功效,我们不多加褒贬。可是,由于急功近利思想的蔓延,对考试成绩的恶性追逐,很多教师已将“模式与框架”的训练放在了教学的主体位置上。什么样的理由,用什么样的模式去应对;什么样的作文,去套用什么样的框架。学生的基本任务是熟记这些模式和框架,就像记忆数学公式一样,记得多,用得熟,就能提高成绩——这还是真正作用上的语文教学吗?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叶圣陶先生主张:“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这里的“工具”决不能只局限在解答试题上,而是以语文为载体来培养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如果有一天,学生们不再解答试题,他们会品读出文章的美与雅,会写出一段文字来反映自己的灵与思吗?
以诗词鉴赏课为例。由于诗词往往含义隽永,语词深味,很多学生在理解上确实存在困难。而面对试题时,要求在固定时间内完成答案,一些学生更是一头雾水。教师们在多年的教学摸索中总结了命题的一般规律和答题模式,于是学生不再无从下手、语无伦次了,取而代之的是角度明确、有话可说。于是,很多教师开始关注解题策略上的训练了,甚至在备课时,连设问方式都仿照考试提问的形式,把学生放在一个固定的范围内深思。然而,时间一久,题型一多,理由就暴露出来了:一方面,由于在讲授时,教师们轻鉴赏,重答题,导致很多学生缺乏鉴赏能力;解题时思想保守,缺乏创新思维,使用术语单一而僵硬;诗歌一旦深刻隽永、含意内持,学生便没了方向。另一方面,由于教学内容是围绕答题模式的强化训练,考试时一旦出现新颖的题型,学生依然使用熟悉的答题模式生搬硬套,啼笑皆非的答案就会比比皆是。这样造成恶性循环,越缺乏鉴赏能力就越依赖于答题模式,越依赖于答题模式就越缺乏鉴赏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这种现象更为严重。高中语文新课标的“实施倡议”部分对写作有如下表述:“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但是很多学校的作文教学都是轻记叙文、重议论文,甚至从高一开始就只集中训练议论文,其他文体被搁置。理由也很简单:议论文不易跑题,在考试中更容易抓住阅卷老师的心。议论文是否有应试优势尚不可论,但语文教学终不是只为考试而存在,学生书写自己的人生也不能只靠议论文。放眼文坛,多少文豪巨匠在各种文体上展现着自己的才华和魅力,而这样的框架作文教学又埋没了多少未来的巨匠?再从作文的训练指导上看,更是“八股”到了极致——引论、论证、结论,每一个环节都设置得清清楚楚。常见的作文教辅书籍和报刊高举“高分作文”的招牌,更是推波助澜。学生作文千篇一律,内容几乎是由华丽的排比和素材支撑起来的,虚无而空洞。这样的写作训练,教师与学生都自娱自乐、自欺欺人。
语文教学是要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读与写都在框范中进行,学生的个性审美完全被扼杀。王旭明先生指出:“语文课一定要培养学生自然、健康的表达习惯;培养学生自由、个性的心理品质以及独立创造的人格品质。”语文教学呼唤“求真务实”,我们需要一个变革的方向。
说道“求真务实”,最关键的理由应该是“什么是真实的语文”。思想没统一,方向没确定,再艰苦的“求”与“务”都是白费功夫。考试的“模式与框架”式教学的反思相关论文由www.udooo.com收集指挥棒已经冲昏了很多教师同仁的头脑,大家苦苦求索的目的只是为了提高学科分数,提高升学率,而忘了最真实的语文是什么。语文,就是读别人的文章,感受他的心情,与之产生共鸣;或是写一篇文章,去抒发自己的心情,寻求他人的共鸣。如果你想读得明白,写得清楚,就积累一些词句,学习一些修辞,掌握一些章法。语文其实就这么简单,它应该是自然的、自由的。说它是“自然”的,是因为语文是人们情感的基本载体,只要是真诚的言辞或篇章都会散发动人的魅力。不论怎样修饰加工,其目的都是要最真实地反映作者的心声。说它是“自由”的,是因为语文一直以来都是包罗万象的,从内容到情感,从语言到形式,嬉笑怒骂,经天纬地,皆在其中。它彰显着作者的个性,又连接着读者的个性。
如此,语文教师的“求”与“务”应该立足于学生素养的培养和精神的发掘,而不是流于形式,将语文归结成条条款款的“框架与模式”。而作为教师,我们有义务将“自然”与“自由”还给语文课堂,还给学生一节节真实的语文课。
(作者单位:杭锦后旗奋斗中学)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