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艺术 >> 戏曲 >简论中职艺术设计教学状况和改善措施

简论中职艺术设计教学状况和改善措施

收藏本文 2024-02-07 点赞:11404 浏览:4591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中等职业教育中的艺术专业教学存在着诸多的理由。面对当前目前状况,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和相关研究成果,总结出了该学科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
关键词:中职教育 艺术设计 教学目前状况 改善措施
中等教育阶段的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与职业连接的主要桥梁之一,既具有教育的一般属性,也有与职业相对应的产业属性。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中职教育应该加大力度进行改革和创新,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中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也面对着改革和创新。艺术设计专业培养具备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艺术设计教育、研究、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工作的专门人才。中职教育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应着眼于实际情况,从社会需要出发,明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出能充分体现中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特色、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教学策略。

一、当前中职教育中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目前状况

艺术设计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它的研究内容和怎么写作对象有别于传统的艺术门类。同时艺术设计也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涉及诸多方面。当前我国中职教育中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相对过去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存在着诸多的不足。

1.教学内容滞后

很多学校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固守传统,不积极学习借鉴最新研究和设计潮流,以至于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常常滞后于市场需求。

2.教学策略落后

传统教学策略有其优势,但是也有很多的缺点,尤其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好的教学策略应该结合学生情况,灵活多样,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增强教学活动的参与性。

3.学生学习兴趣淡薄

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是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但兴趣持续时间往往很短暂。由于学生基础较差、操作能力不强、学习兴趣不足,如果再很少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肯定,就可能对自己的能力甚至智商产生怀疑,最后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学习效果更差。

4.学生差异较大

当前我国城乡在义务教育阶段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农村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强,而来自城市的学生则相对具有更扎实的基础文化知识。二者的差异直接关系着课程设置和教学策略的安排。此外,计算机是艺术设计学习与工作的一个基本工具,而计算机在城市与农村普及的程度有差异,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结构大不相同。教学对象的计算机水平差距很大,给专业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二、中职教育中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善措施

针对当前中等职业教育中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存在的理由,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和相关理论知识,提出了以下几项措施。

1.结合实际,改善教学内容

针对当前中职教育中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内容单一、滞后的情况,教学单位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和社会审美倾向改善课程设置和教学编写,进一步提高该方向职业人才培养的实用性。

2.寓教于乐,体脑结合

教学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多让学生深思理由、发现理由、尝试解决理由。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的举例,应有实用性、代表性或趣味性。教师应敢于探索新的教学策略,并不断总结经验,寻求更切实际更有效的教学策略:还应既传授书本知识,又努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教学分级,因材施教

对新入学的学生进行摸底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分成三个层次班级,分别设计第一年的基础课程教学进度,并争取第二年达到相同水平,以进一步开展专业重点课程教学。进行分层教学,其目的是打破原有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单一格局,实现在不同基础上的培养和训练,做到有的放矢。

4.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学习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提供多种形式的教学及课余学习讨论的平台,使学生有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良好软环境即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方面可通过开展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班际或校际比赛活动等来推动气氛的形成。
当前中职教育中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所面对的理由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其改革也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教学改革需要首先进行顶层设计,在宏观把握的基础上,结合国家最新相关政策和社会需求,从基本理由出发,由点到面逐步推行。
参考文献:
[1]管荣新.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J].科教导刊职教,2010(1).
[2]窦悦.论中职教育中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若干设中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目前状况与改善措施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计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
[3]周成银.中职教育的目前状况分析与发展策略[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4]余克泉,彭泽立,李洁.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专业+项目+工作室”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6).
(作者单位:安徽省淮北艺术学校)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