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艺术 >> 戏曲 >《单簧管第三协奏曲》所体现艺术思想

《单簧管第三协奏曲》所体现艺术思想

收藏本文 2024-04-12 点赞:6751 浏览:2299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第三协奏曲》是卡尔·斯塔米兹1785年为著名的单簧管演奏家约瑟夫·毕尔而作。在社会思潮的影响下,作品充分体现了18世纪的风格特征。本文就是从艺术思想的角度,更深层次地挖掘这首作品的内在作用和深层意蕴,从而使欣赏着和演奏者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和诠释这首作品。
关键词: 单簧管 第三协奏曲 艺术思想
《单簧管第三协奏曲》是德国作曲家卡尔·斯塔米兹(1746-1801年)创作的。卡尔·斯塔米兹是著名作曲家约翰·斯塔米兹的儿子。约翰·斯塔米兹是德国曼海姆乐派的创建人之一,其创作和演出极大地推动了交响乐的发展,为维也纳古典乐派取得的辉煌成就开辟了道路。卡尔·斯塔米兹早年跟随他的父亲和曼海姆乐派另一位代表人物佛朗兹·泽维尔·李赫特学习,后加入曼海姆管弦乐团,并成为了曼海姆管弦乐团中重要的第二代作曲家,其作品具有典型的曼海姆乐派的特征。
由于在《第三协奏曲》所产生的年代,单簧管的技巧还不够完善,因此《第三协奏曲》没有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单簧管的魅力。不过《第三协奏曲》的问世,使单簧管这件乐器得到了人们的认可,成为了管弦乐队中的固定成员。这首乐曲虽然没有像莫扎特的《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一样成为单簧管的典范之作,但它推动了单簧管音乐的发展。同时,这部作品富有鲜明的曼海姆乐派的音乐特点,对训练学生掌握作品的时代风格有着一定的作用。因此,本文将以这首作品为例,来对作品中所体现的艺术思想进行探讨。

一、自由之美

18世纪,随着资本主义在欧洲的进一步发展,人民群众、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的矛盾日益加剧,新兴资产阶级不断地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的统治和教会的压迫。在思想领域上首先展开了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就是历史上的启蒙运动。被视为启蒙运动的领导者,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伏尔泰,就“主张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由和平等的”、“认为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主张信仰自由”等。这种“自由”的思想很快感染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对资产阶级的音乐艺术也产生了推动作用。
在音乐上18世纪的音乐分两种风格,第一种风格是18世纪中叶之前的巴洛克音乐《单簧管第三协奏曲》所体现的艺术思想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udooo.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第二种是18世纪中叶之后的古典主义音乐。在巴洛克音乐向古典音乐过渡期间,欧洲的器乐音乐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器乐音乐成为了这一时期众多音乐家创作的重点对象。因为器乐作品不像歌曲那样有歌词作为依附,所以器乐作品更富有意境,从而给了人们更多的自由想象空间。而演奏家们在以高超的演奏技巧表演的同时,也充分地展示了人的主体性。对于音乐家们来说,由于受到自由思想地影响,也急于摆脱教会和贵族对自己创作的束缚。他们不想再一贯地迎合宗教和贵族的欣赏口味,他们更想要表达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兴趣爱好,想要尽情地展现自己的才能和智慧。
《第三协奏曲》就是在此时期诞生的。在《第三协奏曲》中,我们感受到音乐的节奏不再像巴洛克时期那样比较死板,而是更为自由,尤其在在第一乐章的结束部分,作者将自由的华彩乐段引入了单簧管音乐中,给了演奏者表演上的自由,演奏者可以充分地表达个人对乐曲的理解,以及充分展示演奏者的表演技巧和乐器性能。在第三乐章的第38小节、73小节、121小节处也同样使用了自由的演奏处理。此外,在力度表现上也更加细腻,较为灵活。
二、理性
18世纪一向有“理性世纪”之称,启蒙思想家们继续在文艺复兴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理论上打垮封建统治和它的精神支柱——教会,从而提出了一整套的哲学理论,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要求建立一个以“理性”为基础的社会。启蒙思想家们反对传统、反对迷信、反对权威、反对盲从,主张尊重科学,在科学的基础上要求人自己独立深思,理性判断。
在音乐上也同样体现了这种理性之美。卡尔﹒斯塔米兹所作的单簧管《第三协奏曲》,乐曲分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是有节制的快板,采用的是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是抒情的柔板;第三乐章快板,回旋曲式。这种曲式结构是当时作曲家普遍使用的一种固定结构。作品整体连贯,结构严谨,乐句基本上整齐对称,段落和乐章有明确的终止式。在音乐性上,力度经常是前一句强,后一句紧跟着就弱下来,渐强、渐弱也变化较多,可见乐曲注重个人情感的细腻表达。旋律上也很流畅,富有歌唱性。然而乐曲中这种情感的表达又不是肆意地流淌,而是遵循着当时音乐创作中的一些常规,在这种常规的限制下,有所克制地表达着自己的感情,也就是“理性”地表达着作曲家的感情。即时在乐曲中的华彩乐段,也是一种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自由感觉,而不是一片空白的任由演奏者随意发挥想象,随意吹奏的。

三、美的辩证

我们可以说,在18世纪,贵族耽好生活之甜美,而新兴资产阶级又崇尚理性、自由和博爱;启蒙思想家们在反对君主的同时,又提倡实行“开明的君主专制”;在谴责宗教迷信、号召挣脱宗教罪恶的同时,却又信奉自然神论;他们强调理性、科学,却又始终没有跳出唯心主义的范畴,过分地相信思想意识的力量;他们所谓的自由、平等也只是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对于普通民众,甚至采取的是一种鄙视的态度。在音乐上的表现,就是既有华丽、宏伟的巴洛克之美,又有理性、典雅的古典之美。
这种美的辩证法在《第三协奏曲》中的体现就是强烈的对比。在《第三协奏曲》中,特别强调力度的对比,在第一乐章和第三乐章中,经常是第一句强,后一句紧跟着就变成了弱;前一段是强,后一段就是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旋律上也有对比,第一乐章旋律优美,富有歌唱性,旋律流动性强;第二乐章安静、柔和、甜美;第三乐章轻快、活泼,有舞曲的特性,很有活力。在每个乐章中还有不同主题之间的对比,乐段与乐段之间的对比,如在第一乐章奏鸣曲式中一、二主题的对比;第二乐章中第一乐段和第二乐段之间的对比;第三乐章回旋曲式中主题与插部之间的对比。此外在音色、音高、调式之间也在对比。
在《第三协奏曲》中,很多长倚音、短倚音、单倚音、复倚音、前倚音、后倚音、颤音等装饰音的运用,以及上下跑动的音阶式旋律,这些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巴洛克时期音乐的那种华丽与运动之美;而乐曲音乐情绪的强烈对比、节奏的灵活、主调的运用、简洁的旋律、方整的小节、固定的曲式结构等特点,又让我们感受到了古典音乐的理性、均衡、规则之美。作者正是在整部作品风格统一的前体下,通过强与弱、刚与柔、快与慢、抒情与活泼等之间的对比,增强了乐曲的表现力,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使音乐的内容更加丰富,情感的表达更加透彻,从而表现出了乐曲特有的细腻和灵活多变的特质,提高了作品的艺术性。
参考文献:
[1](意大利)翁贝托·艾柯.美的历史[M].彭淮栋,译.北京:编译出版社,2007
[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3](美)门罗·C.比厄斯利.西方美学简史[M].高建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5]张维青,高毅清.中外艺术史要略[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音乐学院
责任编辑 李红梅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