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新闻传播 >> 新闻史 >谈谈电视新闻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有效传播

谈谈电视新闻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有效传播

收藏本文 2024-03-15 点赞:19041 浏览:8315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我们沿用符号学理论的思路,将电视新闻出镜记者现场报道传播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种并加以研究。而两者的相互交融,正是推动电视新闻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有效传播的关键途径。
关键词: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有效传播;相互交融
在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当代电视新闻报道时态以及报道形式都发生了重大转变,过去一贯的“P.P过去时”被“-ing进行时”取代,报道形式也由传统的“演播室中心制”向“演播室与新闻现场两点制”并举的方向拓展。为了满足这种共时的报道要求,出镜记者成了现代电视新闻的急先锋,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更是成了电视新闻的一种常态报道行为。
从20世纪90年代,出镜记者的身影才开始在中国电视新闻中出现,这相对于西方媒体来说可谓姗姗来迟。如今,在这种报道形式被高频率使用的同时,报道行为不规范的理由也凸显出来,而这些理由已然成为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的阻碍点。那么,如何规范出镜记者的报道行为,实现信息的最大化有效传播就显得刻不容缓。

1 电视新闻出镜记者现场报道传播符号构成

符号学理论认为人类使用的传播符号可以分为两种,推理的符号(语言符号)和表象的符号(非语言符号)。[1]黄匡宇沿用了这种思路,将符号学理论引入电视新闻研究,把电视新闻语言的符号组成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其中语言符号包含抽象语言和文字语言,非语言符号则较为复杂,囊括形体、表情、着装首饰、空间、图表等造型语言和音乐音响等音像语言,这一分类基本概括了当代电视新闻所运用的各种语言符号。[2]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是隶属于电视新闻的一种报道方式,但由于它在报道方式和传播模式上的特殊性,我们从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个方面重新加以梳理。
(1)电视新闻出镜记者现场报道语言符号系统。电视新闻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语言符号系统包括出镜记者现场播报、现场评论的有声语言部分,现场采访的人物对话以及起补充说明部分的文字信息。(2)电视新闻出镜记者现场报道非语言符号系统。电视电视新闻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有效传播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新闻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非语言符号是较为复杂的,我们归纳起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副语言,副语言是语言符号的伴生符,包括语言表达时的节奏、语气、重音、停连等;第二,造型语言,包括出镜记者的衣着、装饰等;第三,身体语言,包括出镜记者的表情、体态和手势等;第

四、环境语言,包括出镜记者所处的环境和人物距离等。

2 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相互交融
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传播过程,起点是记者,终点是受众,所以这种交流行为就恢复了人与人直接交流的“模拟状态”。在这种面对面的交流过程中,传播内容涵盖了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并且不是任何一种符号能够独自担当起传播任务的,而是相互交织、相互融合共同完成传播。
(1)迅速定位,实现语言传播和非语言传播功能最大化发挥。语言传播重在新闻叙事和对非语言传播提供准确所指;非语言传播重在丰富语言表达,全方位立体式报道新闻信息。然而,这些功能不是在所有形式的现场报道和新闻情境中都利于发挥的,例如在着重新闻叙事的现场报道中,非语言符号的利用就放到其次;而在需要身体语言表达态度的新闻情境中,使用非语言符号要比语言符号更为直接和真实。因此,出镜记者在现场报道时,要迅速、准确的定位正在出镜报道的形式和新闻情境,并选择适合的信息符号进行报道,这是实现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功能得到最大化发挥的前提,也是衡量一个出镜记者专业素养的标准之一。按照现场报道的表现形式,我们可以将出镜记者现场报道分为四种形式:独立完成报道型,现场采访型,现场与演播室问答型和现场体验说明型。在这四种报道形式中,很显然,前两种形式,更多的要通过有声语言的形式来向受众传递新闻信息,这时出镜记者要更加注重语言符号的运用,充分发挥语言符号在现场报道中进行新闻叙事的传播功能;而在后两种形式中,非语言符号的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怎样通过非语言符号更好地与被采访者交流,以及调动各种感官系统并以非语言传播的形式向受众传递出体验的结果,等等这一系列理由是出镜记者在这两种报道形式中应该及时解决的理由。在不同的新闻情境中,也应选择适当的传播符号进行表现,如语言符号擅长于表现抽象的事物,而在一些表达态度和情感流露的新闻情境中,非语言符号更容易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传播效果。在《新闻调查——杨柳坪七日》一期节目中,当说到孩子的伤心处时,记者的一个拥抱要胜过所有的语言安慰,没有任何形式能够比这种非语言符号的表现更为真实,而且出镜记者的人文关怀意识通过这一身体语言表露无遗。
(2)寻找信息交汇点,运用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共同表现。在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中,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在传播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并有着各自擅长的信息领域。然而,有一些信息是需要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共同表现的,如果能抓住两种语言符号在这些信息中的交汇点,是可以达到“1+1>2”的效果的。电视台《焦点访谈》曾经播出过《难圆绿色梦》一期节目,其中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让人记忆犹新。在一座纪念碑前站定后,记者指着碑文说:“这座碑就是为表彰徐治民老人植树治沙的业绩而立的碑。”随后记者走到碑的背面,碑背镌刻的是:“造……先锋徐治民同志碑”,从残缺部分推断,完整碑文应该是:“造林治沙先锋徐治民同志碑”。记者接着说道:“但碑的这一面有三个字没有了,据说有人在林子里砍树,徐治民老人制止他们,他们就把这三个字砍掉了,而这三个字恰恰是最重要的。‘林’没了,‘治’‘沙’不要了,那我们的家园又怎么样了呢?”之后,出镜记者又用手摩挲着被砍掉的三个字的位置,眼神若有所思,久久矗立。这一系列语言传播和非语言传播的交织恰到好处,精彩的融合正是由于记者不仅在现场找到有效信息交汇点,而且敏锐地发现了其中的内在联系,从而能一针见血地切中理由的实质和要害。
(3)变有意识为下意识,为应付各种事件的报道做准备。按照新闻事件的类型,我们可以将出镜记者的报道分为预见性事件现场报道和突发事件现场报道。对于前者,出镜记者有时间在报道之前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传播做准备,以保证新闻报道的有效传播。然而,对于后者,从事件的发生到媒体进行直播报道,出镜记者对事件的知晓时间不比观众能提早几分钟,甚至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完成临时决定的报道内容。在这种“0”准备时间的情况下,如果出镜记者能够将对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处理,变有意识为无意识行为,也就是在事件发生时,能够应激性迅速做出反应,准确恰当地进行语言传播和非语言传播,那么这种素养将能够应付任何事件的现场报道。要具备这样的能力,出镜记者就必须在平时注重专业素养的养成。在出镜报道时,注重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传播的技巧积累,提高语言传播和非语言传播的准确性、流畅性,经常揣摩在报道时细节信息的报道方式。
综上所述,出镜记者语言传播和非语言传播的融合是保证现场报道有效传播的决定性因素,准确恰当地进行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传播并实现无缝连接是出镜记者始终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俞建章,叶舒宪.符号:语言与艺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2] 黄匡宇.电视新闻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142.
作者简介:王楠(1983—),女,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主要研究方向:影像语言传播与节目主持研究。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