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新闻传播 >> 新闻摄影 >民生新闻在广播电视节目中价值

民生新闻在广播电视节目中价值

收藏本文 2024-02-27 点赞:5889 浏览:2025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民生新闻,是广播电台、电视台新闻宣传工作重要组成部分。一则好的民生新闻,能极大拓展新闻价值观,也使电台、电视台的新闻更为喜闻乐见,节目更加吸引受众。做好民生新闻,要有大局意识、鲜明的地方特色、一定的高度和深度,要建立一种受众与媒体往来互动的长效机制和平台、要提倡大众化反对庸俗化、要突出公共怎么写作性和舆论导向功能,要坚持节目的创新,还要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采编队伍。
关键词:民生新闻 广播电视节目 价值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新闻报道的原则要求;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怎么写作,是新闻工作者的宗旨。在广播电视节目中,做好民生新闻,作用重大。一则好的民生新闻,能极大拓展新闻价值观,也使电台、电视台的新闻更为喜闻乐见,节目更加吸引受众。
所谓民生新闻,就是从平民百姓的视角出发,关注寻常百姓日常生活、关注百姓日常存活状态的新闻。它不仅内容上从广大普通百姓需求出发,形式上也是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从贴近民众这一层面看,民生新闻无疑是最成功的新闻种类。它以平民化的视角、平民化的语言、关注民众生计的报道方式,上接党委政府,下联民生新闻在广播电视节目中的价值相关论文由www.udooo.com收集平民百姓,深受群众欢迎。民生新闻是近年来各级各类新闻媒体普遍关注的报道重点。
民生新闻是社会历史发展和政治文明的必定产物。它主要根据特定的历史环境来设定新闻选择标准。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后,民生新闻在广播电视节目组织编排上,更是被提到了突出、显要的地位。
上世纪七十年代,生活方式报道和深度报道两种新闻报道的崛起使得西方传统新闻价值观出现了深刻的转变。生活方式报道以民众日常生活为主题,形式平淡无奇,但却为新闻机构赢得了广大受众的支持。在八十年代,媒介进入了一个生产过剩的消费时代,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生新闻的广泛传播。
中国历史上民生新闻的第一次突破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这一时期,新闻的传播价值及其对于社会经济的指导作用、舆论监督作用开始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人们开始在新闻报道的外延性方面提出一些创新的理念,使得人们所了解的现实世界更加真实,且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民生新闻具有重要作用的第二个历史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认识到民生新闻也是一种商品,它既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又要具有重要性、显著性、指导性,还要有接近性、趣味性、知识性和实用性,这也是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三贴近”原则的寓意所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视新闻播报工作,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得到快速发展,新闻舆论界开始出现许多新型报道题材、报道形式,新闻媒体的价值观念也有一定程度的创新,民生新闻就是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兴起和发展起来的。
可以说,民生新闻既是时代的选择,又是“市场”的选择。民生新闻,已成为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的主打栏目,在新闻宣传、怎么写作百姓上,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办好民生新闻栏目,除遵循新闻工作普遍规律外,还应深入研究民生新闻固有的特点。通常民生新闻在采写阶段,始终要求记者、编辑的要“接地气”,要求新闻内容、新闻价值观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要反映人民群众的诉求,要以普通百姓的视角去选择和解读新闻事实。同时,要把握好以下几条标准:
①要有大局意识。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不能给当地党委、政府“添麻烦”。民生新闻虽立足于百姓生活,但也要充分考虑煤体届的大背景、大环境,强调新闻煤体的权威性和厚重感。
②要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地方新闻是民生新闻的基本特征,刻意淡化本土特色的新闻报道会削弱自身的亲和力与影响力。
③要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当前民生新闻在舆论界面对着诸多考验。部分媒体一味追求“短、平、快”,只看重效率而忽视报道的深入和广度,难免使民生新闻显得过于肤浅。这方面,应该以央视《焦点访谈》栏目为学习典范。在对民生新闻报道中,注重思想性强的深度报道,着力于对新闻事件、社会现象及广大民众关心的理由进行深刻分析,明确解释,以报道的高度和深度在竞争中取胜,取得人们群众的认可。
④要建立一种受众与媒体往来、互动的长效机制和平台。在此方面,广播、电视媒体最便于操作。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赤峰市广播电视台创办的“行风”栏目,越来越受到群众欢迎,就在于它极大地拉近了媒体与受众的距离,很好地发挥了新闻舆论监督的职能。这个栏目使政府各职能部门直接与听众对话,“一对一”进行解答,构建起一个政府官员与民众对话的平台。节目以普通民众诉说、政府官员当场回应或后期信息反馈的方式,来监督、推进各方面民生工作,维护民众利益,使民生新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作用上的升华。
⑤要提倡大众化,摒弃庸俗化。民生新闻应该把新闻价值定位在普通百姓身上,对广大群众欲知、未知、应知的事实予以报道。要真正站在平民的视角,深入到百姓生活,报道百姓关心的理由、事情。广播电视台,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决不可迎合低级趣味,乱搞花边新闻。新闻报道应该事事有导向、事事有作用。贴近生活、贴近百姓的平民化,绝不意味着庸俗化。
⑥要突出公共怎么写作性和舆论导向功能。在民生新闻报道题材选择上,要时刻注意媒体的公共怎么写作性质,充分考虑大多数人的利益,以公众利益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取向。坚决避开“哗众取宠”、满足于少数人的“个人口味”、容易造成误解和导向错误的报道。
⑦要坚持民生新闻节目的创新。节目创新,听起来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又是一个始终强调、扭住不放的理由。因为,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再好的一个节目,人们看久了也会厌倦。要在节目内容、报道形式、节目制作播出等方面,突出创新意识,利用好最新的科技手段,同时学习借鉴其他媒体的报道方式。
⑧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新闻采编队伍。办好一档广播电视栏目,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记者编辑队伍。民生新闻栏目更是如此。做好民生新闻报道,不但要求采编人员熟知党委政府方针政策和有关部门业务知识,还应了解广大市民农民等最基层群众生产生活及喜怒哀乐,既是一个“专家”又是一个“杂家”。既要“腿勤”,跑基层,深入居民社区、厂矿企业、田间地头,不怕吃苦;又要“脑勤”,善于学习,勤于深思,具有新闻的敏锐性,把握好民生报道的切入点和尺度,具备良好的对素材信息的分析能力和对节目采编的驾驭能力。
民生新闻是政治文明产物。对于广电媒体来说,就是抢听众观众,是争得主办部门认可、求得自身存活发展的必由之道。因为在整个广电发展中,收听率、收视率不仅决定着一个栏目的存在,也决定着一个媒体的兴衰,民生新闻在这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近两年,新闻媒体对个别地方领导干部进行了一些批评报道,有的还进行了炒作。这里,笔者谈一下领导干部如何正确对待舆论和群众监督批评的理由。一要正确对待。要检讨自身是否真有理由,有理由就要严肃对待,认真解决,不要遮遮掩掩。二要冷静处理。现在信息传播很快,群众意识越来越强,有舆论或群众批评是正常的,更何况我们的工作还有不足,有失误。遇到这样的情况不要大惊小怪,要心胸开阔一些,承受能力强一些。三要正确引导。有些理由本来不大,处理不好反而弄巧成拙,要注意引导舆论,不要简单地“硬碰硬”,要有耐心,做好解释和说服工作,防止激化矛盾。四要相信组织。领导干部的工作很辛苦,组织上对大家是充分信任的。组织上不会因为媒体上一条消息、一个报道,不经过调查核实,就转变对干部的看法,关键是我们自己要行得端、走得正,遇到理由能够正确对待、妥善处理。
总之,民生新闻的产生不仅是时代的一大进步,也是我国新闻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在广播电视新闻媒体中,广大群众收听广播、收看电视,关心最多、品评最多的就是民生新闻节目,因为这与他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民生新闻办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广大民众甚至全社会对这个媒体的评价。“群众所关心的,正是我们所关注的”,民生新闻栏目有了准确的定位,民生新闻定会逐步克服这样那样的不足,代表着时代前进的方向,走出越来越宽广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李潇莹.如何解决民生新闻的泛化现象[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03).
[2]丁志华.电视民生新闻的舆论监督[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S2).
[3]陈力丹.关于传媒发展和经营的一些宏观认识理由[J].新闻界,2003(01).
作者简介:李柏东(1968-),男,蒙古族,内蒙古赤峰人,赤峰市元宝山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广电管理中心)编辑,从事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编辑工作。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