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新闻传播 >> 新闻业务 >新闻评论员“书斋外功夫”

新闻评论员“书斋外功夫”

收藏本文 2024-01-27 点赞:28385 浏览:13205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笔者长期在都市报新闻评论部做评论员工作。前不久我在评论版上发了题为《被动地“教人避税”没必要热捧》的时评后,有实习生问我:“你是怎么懂得会计这方面的知识的?我发现你对好多行业都很了解,如果这是必需的功夫,年轻人想当一个时事评论员是不是太难了,在这方面,你有啥好经验吗?”我当时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何况几句话也无法说明白这个问题,更没有捷径可走,于是对他说:“简单点来说,就是多接触社会生活、多了解各个行业的基本情况,多观察各种各样的人,多思考新发现的问题,时间长了,就有收获,不要急,慢慢来。”他点点头,似懂非懂,于是又答应他待我仔细想想后再一起深谈。
一个多月来,我一直在思考他提出的问题。是的,时评是评论,作为媒体评论员,当然需要用读书的办法建立扎实、宽阔、系统的理论功底,从而构筑自己科学、正确的是非观,培养预见事物变化走向和提出个人意见建议的能力。但只在“宏观道理”上下工夫还远远不够。因为,如果一个年轻人不了解你所处的社会现实状况,不但实现不了这些目标,而且还无法真正读懂书本上的理论知识。那么,作为一个喜欢新闻评论写作的年轻人,如何练好“书斋外功夫”,如何了解现实社会、积累丰富的“微观行情”和人生经验呢?我以自己为样本来做一浅显的探讨。
我的会计知识来自哪里?
和某些行业相比,我还真对会计行业有所了解,也因此写过不少与会计知识有关的时评,比如《小会计为何能成为大富翁》、《民间审计公司为何不靠正义吃饭》、《“单位铁三角”是怎样炼成的》、《“免除25项税收”是标准的大忽悠》、《中小民营企业的财会人员想腐败很难》等。这与我的妻子长期从事会计工作有关。前文所说的《被动地“教人避税”没必要热捧》那一篇,写之前我还打电话问了她几个我搞不清楚的问题。
举一个更具体的例子。那一年,妻子在某民营会计事务所上班,该事务所经常应邀对一些小型企业进行审计。每次审计结束,她总会在家里发出一些感叹:“又是一次胡闹,掏钱购写检测审计报告,有啥意思!”我因为好奇就问她为啥是这样。原来,那些企业根本就不想审计,都是在贷款、应付检查或考察、企业改制等过程中不得不出具审计报告时才做审计的,往往是盈利企业要故意做成亏损,亏损企业要做成盈利。如果你这个事务所对他依法审计,他就会中途将你赶走,反正你不干有人去干。于是我得知,不是民间审计公司不想依法审计,而是“谁依法谁先死”。几天后正好外省发生了揭露民间审计公司出具虚检测审计报告的丑闻,我便写出了《民间审计公司为何不靠正义吃饭》这篇时评。几年过去了,这篇时评还作为重点文章挂在某会计网站首页的目录中。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你身边的亲人、经常在一起交谈的朋友,如果他们在其他的行业工作,那就是你了解一个行业的最佳途径之一,因为对于单位的现状、变化、存在问题和其他感受,他们也需要找比较亲近的人交流或倾诉;更由于他们对你没有戒心,所以向你提供的信息都比较真实可靠。
我为什么能写透“老乡会”?
和经济、体育、娱乐、文化等版面相比,报纸的新闻评论版很不“专业”,是个“万金油”版,其评论的对象涉及各个行业,为了不显得外行,为了了解各行业最重大、最前沿的东西,时评作者必须尽可能快、尽可能多地获得“微观行情”。但一个人的亲人和朋友数量有限,专门抽出时间到各个行业“下基层”也不现实,那么,写评论者如何才能获得更多的“微观行情”呢?其实,在目前资讯非常发达的信息时代,可获得的途径非常多,除了从媒体披露行业内幕的长篇报道中和网上的新闻跟帖、博客、微博、手机短信中获得外,更可以从与老乡、熟人、同事、采访对象的直接接触或电话交谈中获得。
几年前我写过一篇批评郑州市某“老乡会”利用“官员老乡”谋取老乡或地方利益的时评,其中有这样一段话:“老乡会”说穿了就是一个扩大了的血缘体制或地域体制,是一个典型的关系网的载体,是一个为地方局部利益、小团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怎么写作的利益共同体,全国无数的老乡网,依据网络和官员的大小、对重要行业的掌控程度以及回扣率的高低,把一个个地方或城市、一级级政府甚至整个国家的行政资源按照不规则的图形分裂割据,半公开地进行不合法的争夺甚至偷窃,里面隐藏着巨大的不公和腐败……”这个分析得到了许多跟帖网友的赞同。因为我曾经是这个老乡会的一员,对此知根知底,所以才能有如此感受,如果真正深入了解了一个跨行业的社会组织,你就能同时了解好多个行业。
我为何有一个“微型中国”?
我还觉得,一个新闻评论员最好建立一个可供长期观察和研究的“微型中国”,作为自己研究书本之外基本国情的“样本”和解剖国家运行机制的“麻雀”。这一点相当重要。在我过去的时评写作中,很多都涉及政府管理体制及各部门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大量的相互扯皮关系,且从来没有在这方面出现常识性错误(但我在挑选自由来稿时,很容易发现这种常识性错误,比如有的作者竟然把政府管辖的局称作司法部门)。那么,我的“微型中国”在哪里?就是我老家的那个县城。它虽然拥有非常齐全的党政建制,但却非常“袖珍”,像一个地球仪那样易于观察和揣摩;它虽然不是农村,但与农民又非常近,几乎是城乡的结合体,如果你了解了它,也就顺便了解了农村。我在那里长大,在那里工作过,离开后又经常回去探亲访友,还经常有意识地利用各种机会和途径打听那里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它成为我了解基层中国国情尤其是官场社会的一个重要窗口。
还有,时评作者应时时留心对人性的观察,观察人们如何因为遗传、家庭、教育、职业、事件、阅历、地位等因素不断形成和改变自己的心态、习性甚至性格,这些知识

摘自:毕业论文格式www.udooo.com

也很有用,比如在剖析的心路历程时,就需要这方面的微观知识。这可以从文学家、哲学家那里获得,但更多的是从书斋外的真实人群中获得。由于这种观察很容易很方便但也很困难很深奥,我无法谈出有最新价值的东西,所以就省略了吧。
耐不得寂寞者别去做评论员
毋庸置疑,对于一个评论员来说,能够在第一时间接受到最多的社会信息还只是第一步,还要对每一条信息进行认真过滤、思考,这样才能成为新闻评论的原料和养分。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像一棵蘑菇从树林里长出那样,有前因也有后果,如背景的酝酿、外力的驱动等,如果你能够独自揭示出“是当地特有的土壤和空气、很厚的腐殖质、雨水刚刚滋润、半遮半透的阳光才导致这棵蘑菇出土”这个多数人都不太清楚的原因,才能让读者有所收获。否则,如果你只是简单地对一棵“出土蘑菇”(信息、事件)在表露出的现象上进行风俗习惯、道德的观照,进行相关政策法律的比对,然后做出或食用菌或毒蘑菇的判断并加以褒扬谴责,这虽然也需要,但一不小心就会落入“这样的道理谁都懂得”的俗套。这也是年轻时评作者常犯的错误。
说得更通俗一些,那就是每次获得一个“微观行情”后,都不能让其直接进入“胃肠”,更不能很快“排泄”出去,而是要“当场”咀嚼品味一番,想一想它为何会发生,它在目前的社会大环境中所处的位置,它与时代的变迁有没有联系,它对现实和未来有什么影响等。如果你把这条信息真正吃透了,它还有可能成为打开其他社会难题之锁的一把钥匙,让你获得意外的收获。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意识地、适当地为自己设立一个独处的空间,牺牲一些娱乐消遣的时间,使自己慢慢养成甘于寂寞、以清净和思考为乐的好习惯。
据介绍,西方媒体的时事评论员大都在50岁以上,大都出身于资深记者编辑,为什么?恐怕就与他们读书更多、社会经验和行业知识更丰富、熟悉历史沿革、阅人无数、善于洞察人性、理智从容、不太愤激和鲁莽有关吧!
(作者单位:大河报新闻评论部)
编校:董方晓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