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德育 >> 小学德育 >预设性感受提问在学生教育工作中运用

预设性感受提问在学生教育工作中运用

收藏本文 2024-01-28 点赞:16569 浏览:7119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关键词】预设性感受提问 学生教育运用
0450-9889(2013)12B-
0038-02
预设性感受提问指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有关感受方面的提问。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的教育工作需要充分的预设,教师对自己的提问要有清晰的、理性的深思和安排,做到胸有成竹。预设性感受提问,往往借助一些语言询问当事学生的感受,让当事人理清自己的心理与内心的期待,引导学生往积极、正向、解决策略的方向深思。
初中阶段是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初中生的生理发育十分迅速,在2~3年内其身体发育将达到成熟水平;初中生心理发展的速度则相对缓慢,其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可以说,初中生的身心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他们往往感受到许多心理冲突和压力,处于各种心理矛盾的包围中,如果这些矛盾不能得以及时解决,就可能在情绪、情感、性格及日常行为等方面出现种种理由。教师在预设性提问中,一步步地引领学生关注感受,这是一件强大而有力的解决理由的工具,能帮助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需求,同时使学生学会关注预设性感受提问在学生教育工作中的运用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同理他人的心理需求,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辅导和沟通效果。在此,笔者主要谈谈如何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运用预设性感受提问。

一、在预设性提问中引领学生关注自己的感受

教师的预设性提问首先要引领学生关注自己的感受。下面来看一位班主任和一个刚打完架的七年级学生之间的一段对话:
师:现在你感觉怎么样?
生:不好。
师:是觉得打架不好呢?还是被老师请到办公室来谈话不好?
生:都不好。
师:因为打架而被老师请到办公室,感觉肯定不好。但老师不明白,打架也让你感觉不好,为什么你还是要用打架来解决理由呢?
生:我本来不想打架的,是小奔,他以为是我故意弄乱了他的床,用力打了我一掌,害得我差一点儿掉下床,我觉得很痛,就一脚踢过去了。后来,我们就打起来了。
师:那你是故意的吗?
生:不是,我想爬到柜子上去打蜘蛛,要经过他的床,一不小心就踩到了他的枕头。然后,我就把他的枕头往旁边移,结果把他叠好的空调被也弄乱了。
师:你不想打架。当时你心里真正想做的是什么?
生:我本来想跟他解释,但他不听我解释,还用力打了我一掌。
师:打架把这件事解释清楚了吗?
生:没有,所以我打完架后更不好受。
师:那怎样才能让你好受一些?
生:跟他解释清楚。
在这段对话中,教师把关注学生自己的感受的内容放到了预设性的提问中,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当下的心境,提升学生对自己的关注力,就是使学生关注的核心不是放在“事情为什么发生”上,而是引导学生关注“个人行为”,使其清晰地感觉到目前困扰自己的理由:(1)当这件事发生时,有什么感受?(2)为什么会感觉不好?(3)现在做什么才能让自己感觉好一些?
萨提亚的冰山原理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一座冰山。通常我们看到的只是行为层面——冰山露在水面之上很小的部分;而在每一个人具体行为的背后,是被我们忽视的——应对模式、感受、感受的感受、观点以及更深层的期待、渴望、内在自我等。教师不能只在行为层面解决理由,还要协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深层感受与期待上,从而解放体内的能量,让学生了解自己正在“做什么”“想什么”“感觉什么”。这样,学生才能够去选择究竟要继续下去,还是要改做其他的事。随着学生察觉自己每一个外在行为,他也一步一步地接近自己的真实,愈来愈明确自己想要做的,这就是学生自觉的过程。当学生能够做到自觉,才有可能自我觉醒及自主选择,而后才会转变。
因此,教师在预设性提问中,一定要将引领学生关注自己的感受放在首位,提问的步骤可以是不固定的,但是最终要引导学生关注“自己”。这个过程的关键之处是能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需求与期待。

二、在预设性提问中引领学生关注同理他人的感受

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和沟通中,“关注同理他人的感受”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理”就是指能易地而处,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情绪,感同身受地体会身边的人的处境及感受,并可适切地回应其需要。可见,“关注同理”是关怀与利他主义的基础,具有“同理心”的人能从细微处体察到他人的需求。因此,教师要想更深入地解决理由,不但要引领学生关注自己的感受,还要关注同理他人的感受。
下面,继续看上文所提到的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师:他现在还能接受你的解释吗?
生:不知道。
师:那你觉得,他现在的感觉如何?
生:更不好受。
师:为什么你会觉得他更不好受?
生:因为他的枕头被踩,被子被弄乱,打了一架,还要被老师、家长责怪。
师:如果你与他易地而处,你感觉如何?
生:不好。
师:今天发生了这样的事,你的爸爸、妈妈知道了,心情好不好?
生:不好,他们会对我失望,也会担心我被打伤或伤了别人。
师:那小奔的父母呢?
生:也不好。
师:为什么?
生:他们可能觉得小奔被我欺负了。
师:那么,你觉得老师处理这件事时的心情好不好?
生:也不好。
师:你看,在这一次打架事件中,有谁快乐吗?
生:没有。
师:那你愿意因你这样做而令大家伤心吗?
生:肯定不愿意。
在以上的对话中,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关注同理打架对象、双方父母、老师的感受,让学生看到,人在各种关系中,既影响他人,也被他人影响。这与关注自己不同,关注自己是单向的箭头,而关注同理他人,是双向的。一个理由的产生,并不只是单纯的“你和我”这么简单,还影响到周围的关心自己的人的感受。一般而言,让身边每一个爱自己的人难过是涉事学生内心所不愿发生的事情。关注同理他人的感受不仅仅是为了理解他人,也是为了让他人理解自己。这并不要求学生去迎合他人的感情,而是希望学生能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感情,希望学生在处理理由或做出决定的时候,充分考虑到他人的感情以及这种感情可能引发的后果。只要学生能同理关注到他人的感受,一般情况下,学生不会处处挑剔对方,抱怨、责怪、嘲笑、讥讽也会大大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谅解、赞赏、鼓励、扶持。这样一来,学生与他人的相处才能由“不快乐”变为“愉快”“和谐”。

三、在预设性提问中尊重当事学生的选择及感受

教师进行预设性提问时,不但要引领学生关注自己的感受和同理他人的感受,更要尊重当事人的感受,尊重当事学生的选择,这是教师进行预设提问的最后一步。
请继续看上文所提到的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师:你今天做的事使大家心里都不好受,这样的事以后应尽量少做。心情好才是真正的好。老师觉得,小奔应该是心理受伤最重的人。现在,你打算怎么办?
生:我要跟他解释清楚,并道歉。
师:他如果不接受,你还坚持吗?
生:坚持。
师:那解释清楚后,你觉得自己的心情会有变化吗?
生:可能会比现在轻松一点。
师:是呀,解不解释,道不道歉,在于你;接不接受,在于他。做了你该做的,你就会心安。我觉得,你对这件事的处理很棒。
在这段对话中,当学生关注了自己的感受并同理了他人的感受后,教师一步步地用提问引导学生做出了选择。此时,教师尊重学生的选择,这就是尊重学生的感受。当教师和学生的价值观发生冲突的时候,教师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应用尊重的方式来进行沟通和分享,分享自己的经验,分享自己的人生智慧。在尊重的前提下分享有作用的东西,会让学生感到自尊,也会降低冲突发生的可能性,融洽师生关系。教师应明确,学生的一生要面对无数次的选择,要让学生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从容地面对选择,就要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给他们创造选择的机会,教会他们自由地选择。
在预设性感受提问中,教师尊重学生的感受还表现在积极倾听。在教师引导学生的过程中,倾听不仅是用耳朵去听,同时还要听话中的含义、内容以及弦外之音。当学生说话时,教师应能专注地听其说话,同时能察觉到自己心中的反应,当教师的心能接纳学生的话和自己心中的反应,这就意味着教师真的在尊重学生的感受。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最打动人心的教育是直抵人心灵的教育。预设性感受提问是构建师生心灵对话的平台之一,是心理辅导技术的一部分。教师多给理由,少给答案,用预设性提问一步步地引导学生,让学生对自己、对他人的感受有更多的察觉,这样,可以令学生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被关注,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呈现出积预设性感受提问在学生教育工作中的运用相关论文由www.udooo.com收集极向上、健康和谐的良好状态,真正实现交流引导的目的。
(责编 雷 靖)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