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小学教学 >> 小学数学教学 >>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 >《蜡烛与其燃烧》教学案例

《蜡烛与其燃烧》教学案例

收藏本文 2024-01-24 点赞:3384 浏览:897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蜡烛及其燃烧》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实验教材中的第一个活动与探究,应该怎样教学才能达到新课程标准,我校化学教研组在研讨和实践中先后实施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案,实施后分别收到显著不同的教学效果,对新课改的实施很有借鉴作用.
方案一 老师以直观的演示实验、清晰的叙述语言、适时的课堂提问,必要的板书以及简单的理由分析等,使学生比较轻松的了解蜡烛在点燃前、燃烧时、熄灭后的各种现象及其基本原理.
点评 这节活动与探究课的目的是什么?重点是什么?难点又是什么?
活动与探究课的目的是:新的课程改革将活动与探究纳入内容标准,旨在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学生不仅要学习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应经历科学探究的一些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策略,只有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策略,学生才能逐渐具备科学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是这节课的目标,但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忽略了活动与探究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策略.由于老师上课目标不明确,所以也就不能突出该课的重点.
活动与探究课的难点是表达与交流.由于老师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课堂上对学生的要求也比较高.在难点的教学上还是较成功的.
综上所述,这节课由于新课改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显然是一节不便推广的课例.
方案二 上课后老师发给每个学生一支蜡烛及相关的仪器和药品,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并根据教材上的提示,观察有关现象.开始,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很高,但很快就热情衰减,感到茫然,对老师的提示也不知怎么深思和回答.希望老师给出答案,表现出标准的接受性学习的心态,最后还是在老师系统叙述下,同学们才把教材上的“表1-1”填好.匆匆下课.
点评 这节课从形式上看,学生已经参加了科学探究活动,学生自己动手亲历了实验,但学生的探究活动很快进入茫然阶段,不知道再从什么角度去观察和深思理由,不知道怎样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课堂上的这种状况的出现,是老师备课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情况,课堂上也没有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作一些必要的知识铺垫,老师还没有从根本上更新理念,没有对教材进行探索和创新.
这种不能适合初学者学习的活动与探究课,使初学者感到化学很难学,有一种难以适应的感觉,也没有体会到探究的乐趣.所以,这节课也没有达到新课标所提出的要求.
方案三 上课了,老师发给每个学生一支蜡烛及相关的仪器和药品,要求学生拿到蜡烛后,结合平时的生活经验,面对蜡烛进行提问,想问什么,就问什么.顿时课堂气氛热烈起来,每一个同学都有理由提出,有些同学一连要问几个理由.在学生提问时,教师用规范语言引导学生对理由进行正确的表述,例如:学生问“蜡烛烧的时候,火为什么一直动”,此时老师引导说“这位同学问,蜡烛燃烧时火焰为什么会闪烁摇晃”.在剔除重复或类似理由的同时将理由归纳整理写在黑板上.当时学生提出的理由归纳后有以下10个:
(1)蜡烛为什么会有各种不同的形状和颜色?
(2)蜡烛由什么组成?燃烧后变成了什么物质?
(3)蜡烛燃烧需要哪些条件?是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燃烧?
(4)用火柴点蜡烛时,为什么开始很难点着?
(5)平时家中断电,用蜡烛照明时,室内为什么会有黑烟?黑烟是什么物质?
(6)当吹熄蜡烛时为什么会有白烟冒出,白烟是什么?白烟能否燃烧?
(7)蜡烛中间为什么要放一根棉线?点燃蜡烛为什么要先点棉线?棉线的作用是什么?能否用其他材料代替?
(8)蜡烛燃烧时为什么会有液体流下来,流下来的半透明液体是什么?为什么液体一会儿又会凝固在烛体上?
(9)蜡烛一经点燃,为什么能持续燃烧?
(10)蜡烛火焰为什么会闪烁摇晃?为什么火焰是外部明亮中间暗?
还没等理由提完,好多学生就已经迫不及待要实验,观察别人所说的而自己以前没有注意到的现象.例如:蜡烛很难点着吗?吹熄蜡烛时会有白烟吗?还有很多学生急着想通过实验来回答别人提出的理由.例如:白烟能燃烧吗?蜡烛燃烧后会有什么物质?在学生求知欲非常强烈的时候,老师宣布:“同学们开始实验,并把实验、讨论、交流过程中产生的新理由记录下来”.
黑板上的理由有的在实验中得到答案,有的在讨论中得到答案,有的在老师的提示后得到答案.例如:为了证明蜡烛燃烧后会有水和二氧化碳,老师提示学生,二氧化碳可用澄清石灰水检验(小学常识课上已学过),将冷而干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可以观察到水.当学生观察到水后,老师继续提示学生,若将烧杯较长时间罩在火焰上方,又可以观察到什么现象?当学生看到黑烟后.老师追问为什么会有黑烟?同学们在实验的基础上自然就会分析推理出,当氧气不充分时就会产生黑烟.还有个别理由由于课程内容的制约,老师也答不完整(此时学生情绪高涨).这时,老师用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用充满希望的语气说:“这些暂时不能解决的理由,留到课后请同学们继续研究.如果同学们有了研究结果,请记下来传授给老师”.
学生在亲历探究的过程和热烈的讨论中,都会争先恐后地模仿老师的语言来描述蜡烛点燃前、燃烧时、熄灭后的种种现象.最后,老师将书上“表1-1”作为作业放大后印在16K纸上,让学生课后填写.
点评 这堂《蜡烛及其燃烧》的教学案例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udooo.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课,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是创设理由情景.教学的核心是解决理由,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成为提出理由的主体.尽管课上学生提出的理由是老师本来就要向学生提出的理由,但由学生自己提出来,作用完全不一样.因为这些理由是经过学生思维“风暴”而产生的,这些理由的提出转变了学生接受式的学习心态,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活动与探究特别强调“体验”这一心理过程,在这节探究活动课上,学生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一般策略是从理由出发,经过猜想、实验观察、分析、表达与交流等过程进行的.
老师能结合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对教材的“活动与探究”内容作深层次的探究和创新,尽可能让学生持续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例如:老师利用学生模仿性强的特点,通过以规范用语来描述实验现象,如果同学不小心仍然用了不规范用语描述的话,就会引起哄堂大笑.这说明学生正在自觉的摒弃不规范用语.教学的难点:表达与交流,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化解了.化解难点是使学生持续保持学习兴趣的非常有效的途径之一.又如:把教材“表1-1”放大后给学生填写,从空间上提示学生充分想象,多角度地观察深思理由,尽可能多地经历探究过程.这节课,是学生带着理由实验,有目的的观察现象,当一个个理由得到解决时,成功、喜悦,自信油然而生.化学这门课能解释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值得学!好学!使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需要中产生.
总之,这节课不仅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还突出了传统教学中的双基训练.是一节可以推广的好课.
以上是三个非常典型的案例,三套教学方案代表着教师中的三类不同的心态.

1.留恋传统的“传授-接受”式教学,特别是有应试效果的支撑,许多教师不愿放弃.

2.想跟形势转变观念.因为没有吃透科学探究的真谛,只是形式上的转变而已.真正作用的观念转变应该是教师对教材的探究和教学创新.
3.转变观念要积极尝试新办法,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探究学习为主线贯串全过程.善于否定自己用惯的策略和措施.
最后学校教研组肯定了第三套教学方案的积极作用,并决定在学校推广.第三套方案的行动理念概括起来有五句话:(1)主动深思提出理由;(2)亲历实验发现理由;(3)在实践活动中学会解决理由;(4)通过解决理由学会观察和分析理由;(5)经常反思质疑发现新的理由.
要学生探究,教师首先要学会探究,只有真正关心学生的发展,才会有不断探索的动力和反思创新的精神.许多课程专家有一个共识,教到学生没有理由,本身就是个很大的理由.不说是一种失败的教学,充其量也只是教师在为自己的设计而教学.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