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心理学 >> 小学生心理健康 >谈述引发青少年侵犯行为心理

谈述引发青少年侵犯行为心理

收藏本文 2024-01-14 点赞:18131 浏览:8123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当我们置身于互联网中时,自己的行为以及与他人的互动行为会发生一定的转变,某些时候这些转变是积极的,而另一些时候我们可能会做出自己平时不可能做出的消极行为。就如经常玩会对青少年的侵犯行为产生影响。本文从心理学角度说明网络上的为何会受青少年的欢迎。同时,对引发青少年侵犯行为的心理机制进行分析。
关键词 侵犯行为;;网络;青少年
1007-7316-(2014)02-
我们的社会进入了网络时代和信息时代。网络越来越多的进入青少年的生活,对青少年的成长也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其中网络上的对青少年的侵犯行为就有相当严重的负面影响。我国目前我们对电脑游戏执法依据标准是2001年4月3日由国家信息产业部、、、工商总局四部委联合发布的 《互联网上怎么写作营业场所管理办法》中的'十字方针',即《办法》第十条规定的'不得经营含有、、暴力、愚昧迷信等不健康内容的电脑游戏。'但对什么是''却始终没有量化,没有细分。在这里我所指的主要指包括打斗、击、杀戮等或更为严重的场面的网络游戏。而所谓的侵犯行为也指攻击行为,指的是有意伤害他人的任何行为。青少年一般指处于十一二岁到二十一二岁或二十五岁的个体。

一、对青少年侵犯行为的影响

青少年可以从网络中获得更多的知识。网络给青少年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转变,这种转变是有利有弊的。这里我们主要谈网络游戏给青少年带来的影响。中国电信集团,网络文明工程组委会联合在北京、上海、广州等10城市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青少年上网情况调查活动。调查采用随机面访方式,共访问了25岁以下的青少年1500人,获得有效样本1384个。48.77%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经常上网玩游戏。十八岁以下参加网络游戏青少年的比例为53。73%。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也已日益严重,它除了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和学习外,也给社会治安带来了极大的隐患。虽不至于直接促成犯罪,但在适合的情况会使青少年的侵犯行为增加.对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性产生了消极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供和传播了侵犯行为的方式和类行

许多案例说明,一些青少年实施的暴力犯罪,是模仿了一些传媒中所显示的侵犯策略。有的甚至仅仅看到或听到的攻击策略的简单重复。

(二)唤醒个体意识中的攻击冲动

有时当某个人遇到挫折后,心理上虽然产生了攻击冲动,但由于他律与自律机制的作用。这种冲动没有通过攻击行为表现出来,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转移或消退。

(三)减弱个体对侵犯行为的敏感度

一些研究说明,暴力信息减弱了人们对侵犯行为的情绪敏感性,从而使人们对生活中引发青少年侵犯行为的心理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udooo.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出现的暴力麻木不仁,视而不见。对暴力型犯罪起到了鼓励的作用

(四)对理由的解决方式产生错觉

大多数的成年人都知道对暴力信息要持分析和批评态度。但是,青少年还做不到这点,他们把与现实混同起来,从而导致他们对社会现实产生错误的策略。形成错误的行为反应方式,当遇到类似的情境时,他们也会付诸暴力。

二、引发青少年侵犯行为的心理分析

在分析为何会使青少年侵犯行为增加之前我们首先应当明确的是青少年为什么会喜爱。

(一)青少年酷爱的理由

青少年酷爱主要有两方面的理由。一方面是本身的特点,另一方面使青少年所出的特殊心理阶段使青少年更容易痴迷。

1.的新异性容易引起青少年的注意和选择

青少年喜爱与本身的特点是密不可分的。第一,互联网技术水平迅速发展,多媒体和三维技术在网络游戏中得到运用。是游戏的画面越来越逼真。游戏软件的开发者也越来越多,竞争使他们对游戏的内容越加注意,他们对游戏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如:曾经非常盛行的《反恐精英》,就是以反恐为主要背景。与事实内容相联系,使游戏更符合青少年的接受心理。使他们达到痴迷的程度。第二,网络上的游戏资源极其丰富。现在可以通过“联机”进行游戏,从传统游戏的人与电脑的互动变为双方各操纵一台计算机,还可以组成团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也不再受空间距离的限制,在进行游戏的同时可以于其他地域的人交流,进行游戏中设置的交易,修炼武功,进行升级等。内容更为丰富。的互动参与性助长了青少年对的热中程度。

2.青少年处于特殊的心理发展阶段也是他们喜爱网络游戏的一个理由。

这个时期的青少年个体发展出现了种种矛盾现象。使之成为了青少年喜爱的有利条件。青少年心理发展水平与生理发展水平不协调,使他们处在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如反抗性与依赖性共存,闭索性与开放性的矛盾,勇敢与怯懦共存的诸多矛盾影响下使青少年理想与现实产生距离。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好幻想,但脱离实际看不到现实与幻想之间的距离。部分青少年之所以沉湎于电子游戏,是因为在玩网络游戏的过程中,个体始终存在一种“自居”作用。即在游戏的过程中把自己想象成为游戏中具有超强本领的英雄人物,最终能通过努力完成伟大的使命,以此获得成就感。他们通过操纵游戏可以得到一种强烈的满足感和快感。同时他们也通过玩游戏来宣泄和释放激烈的竞争带来的压抑感。

(二)引发青少年侵犯行为的心理机制

1.侵犯行为是可以习得的

在社会学习理论观点中,班杜拉认为侵犯行为是可以习得的,他认为大多是的侵犯行为都是通过有意货物医德观察获得的。班杜拉在1961年进行了一项“目睹侵犯行为”的实验。实验者让一组儿童观看成人对充气塑料娃娃的攻击行为(拳打、脚踢、口骂)然后让他们单独玩这些娃娃,以观察其行为表现;让另一组儿童观看成人平静的玩同样的娃,毫无攻击行为,然后也让他们单独玩这些娃娃,以观察其行为表现,然后实验者将两组儿童的行为表现加以比较。儿童目睹侵犯行为后的行为表现
实验条件 攻击行为总量(得分)
有形的(打)无形的(骂)
暴力模式(实验组)
平静模式(制约组)12.73

1.058.18

0.35
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儿童的侵犯行为要比对照组多12倍以上,这一实验结果证实了班杜拉的检测设:侵犯行为是习得的,不是先天的。
为了比较不同方式的榜样作用,班杜拉1973年把幼儿园的孩子分为四组,第一组观看一个成人对玩具娃娃所进行的侵犯行为;第二组观看电影中的所表现的同样的侵犯行为;第三组观看动画片,即由小猫表现出的同样的侵犯行为;第四组是对照组:让他们观看非侵犯行为的模式,即以中性态度对待玩具娃娃的模式。然后向所有的孩子提供一次侵犯机会。实验结果表明,那些看过侵犯行为模式的孩子比没有看过影片的孩子表现出的侵犯行为要严重得多。
侵犯行为的模仿
以上实验表明侵犯行为是学习的结果,其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这表明青少年可以从中获得暴力信息,从而使他们的侵犯行为增加。

2.社会环境对侵犯行为的诱发

19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的暴力犯罪理由非常严重,美国政府成立了一个“暴力起因与防范委员会”,格伯纳等人的这一研究被称为“培养分析”(5)。
“培养分析”研究的目标有两个:一是分析电视画面上的凶手和暴力内容与社会犯罪之间的关系,二是考察这些内容对人们认识社会现实的影响 ,从第一个方面说,格伯纳等人研究发现的电视暴力的内容对青少年犯罪具有“诱发效果”。第二个方面,格伯纳等人的研究也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即电视节目中充斥的暴力内容增大了人们对于现实社会的环境的危险程度的判断。例如,尽管在当时美国社会生活中人们遭遇或卷入暴力事件的概率在1%以下,但许多人认为这种可能在10%以上,而且电视接触量越大,这种倾向也就越明显。格伯纳等人研究还发现,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
格伯纳等人的研究虽然是针对电视的,但却我们揭示了网络对青少年影响的机制。应该说,网络游戏也是一种媒介,格伯纳等人的发现完全可以用来解释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如果说网络游戏与电视有什么不同的话,网络游戏中的暴力内容更加集中,场面也更加,暴力打斗的视觉冲击和互动参与更为强劲,对青少年侵犯行为的影响比电视更为严重。
安德森进行了大量实验。实验表明:玩增加了玩家的好斗行为也就是说会使青少年的侵犯行为有所增加。在安德森的实验中,参与实验的大学生被分成了两组,一组玩非暴力的游戏,另一组玩暴力的游戏。随后,这两组被实验者被要求玩另一种对抗游戏,比谁的按键速度更快,输家会被赢家用噪音惩罚。结果安德森发现,那些“暴力组”的被实验者如果上一次遭到了噪音的惩罚,那么轮到他们惩罚别人的时候,平均时间要比“非暴力组”长1/10秒。的参与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模式发生转变,大量的研究表明游戏中的暴力片断对青少年的侵犯行为造成了不良影响。

三、结束语

以上为国内外进行的同类研究,我们还需要根据我们特有的情况来进行研究,但的参与使青少年侵犯行为增加已得到很明确的证实。我们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减少青少年的侵犯行为。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11月第1版,第352-358页
[2]艾森克.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第490-495页
[3]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第417-429页
[4]沃建中.走向心理健康:个案篇[M].华文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110-157页
[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引发青少年侵犯行为的心理相关论文由www.udooo.com收集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第224-226页
[6]华莱士.互联网心理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