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小学教学 >> 小学体育教学 >论预设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生成性预设设计

论预设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生成性预设设计

收藏本文 2024-02-09 点赞:16728 浏览:7092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要求,预设要具有生成性。在学习目标,问题设计,学习组织形式等均需要进行生成性预设,才能为课堂上真正的生成奠定基础,它与传统阅读教学预设的最大区别在于它具有生成性,即它的设计是动态的、开放的,不确定的,在课堂的实际进行中可依据校情、生情和教师的宏观把握及微观操控情况随时变动优化,类似于武术套路与散打实战的关系,而传统阅读教学的预设一般是静态的、封闭的、确定的,因此要重视生成性预设。
【关键词】阅读教学;生成性;预设
传统教学也注重预设,但不注重生成性,大部分教师甚至将课堂活生生的教学简化为“教案剧”的搬演,从而衍生了越来越程序化、机械化的弊端。作为对这种流弊的反思,许多有识之士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比如王鹏伟认为课程预设和课程生成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相互制约、相互辅相成的两个要素,课程预设在前,课程生成在后;课程预设有导向作用,但它服从于课程生成《课程是预设的,还是生成的?》。《2011年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态生成”这一概念。笔者认为,课前预设是基础,是课堂具体教学过程的指南,而课堂生成是关键,是课堂高效的充分体现,没有预设的生成是凌空蹈虚的镜花水月,没有生成的预设是无效消极的蹩脚设计。因此,在实施新课程中必须重视生成性预设,才能将课堂演绎得高效精彩。

一、什么是“预设”与“生成”

预设表现在课前,指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检测设和安排,从这个角度说,它是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设可以体现在教案中,也可以不体现在教案中。
“生成”就是创新、生长的建构,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对学习材料进行加工,从而产生新知识、新能力、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自我建构过程。

二、怎样进行生成性预设

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课堂的“生成性预设”较之以前的传统的课堂预设在形式和内容上已经有了很大不同,在学习目标、问题设计、学习组织形式等均有了相当大的变化,即便如此,这种预设仍然是弹性的,作为教与学的主体的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根据需要增删改换,这就像作战之前的作战计划,没有绝对不行,但在实践时拘泥于此、不灵活应变则是赵括纸上谈兵,无法适应课堂上瞬息万变的形势。而且在课堂上的真正“生成”之前,必须

摘自:学术论文格式模板www.udooo.com

预先考虑、设计生成的种种可能性,这种生成性预设可能在上课前,也可能在上课过程中的临时机变。惟如此,也只是为课堂上真正的生成打好基础、作好准备。

(一)目标设计

生成性预设在设计目标时除普遍采用的行为目标外,还要重视形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形成性目标最突出的特征是过程性,是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而不是预先设定。但是形成性目标的设计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际操作中有一定难度。学生其实也可以参与学习目标的设计,这样设计的目标更具有生成性。此外,还有表现性目标,它更强调每位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多元性,比如“学习《中国石拱桥》,批注出你认为写得最好的三个地方”。
除了学习目标的形式外,还要重视学习目标的层次和三维目标的呈现形式。三维目标的呈现形式一般有整合呈现和分离呈现。笔者认为采取整合呈现的形式比较适合。三维目标不是三个目标,它是一个目标的三个维度,就像一个三维立体空间的概念,是不能彼此分开呈现的。

(二)问题设计

高效课堂的一个突出教学特点就是体现了问题式教学的风格,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个性、批判精神、创造力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培养和提高,使课堂更有活力、学习更有乐趣。
在问题设计时首先要避免将“知识问题化”误解为“知识习题化”,虽只差一个字,但其效果相差霄壤。而“问题”不仅包括“习题”,还包括那些来自实际的问题,及条件不充分、结论不确定的具有开放性、探究性、情境性的问题。比如在赏析《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试分析颔联‘蒸’和‘撼’的表达效果”是一个习题,而“想一想,颔联好在哪里?试做分析”或“怎样对古诗词的‘炼字炼词’进行分析?”就是一个问题设计。
其次要注意问题层次化,尤其是关注课堂生成的问题,虽然课前进行了学情调查,但由于课堂的不确定性和动态生成的特征,所以预设的问题有些成为学生真实的问题,有些不是学生真实的问题,即“检测问题”,学生可以轻易解决,我们应特别关注那些可能生成的“真问题”。
第三要注意问题设计的探究性和情境性。重点要注意设计情境性问题,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说,就是尽量提供或再现该知识或能力、情感等的“真实的”、“生活的”境况或活动,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对知识的运用和理解。如王仁根执教《散步》时,从奶奶对孙子“摸摸”这个词引导学生体会出用“摸摸”虽然程度上轻了,但更能体现出奶奶的爱,这时教师抛出一个情境性问题:“真是程度轻,爱意浓!咱们能不能用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小小动作来表达爱意呢?生2就说:“晚上睡觉的时候,妈妈来到我的床边帮我把被子轻轻地掖掖……”,这里就将词语的使用效果还原一个生活的场景,从而使这个问题具有情景性的。

(三)课堂学习的组织形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内容,单个的学生固然也可以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但合作就至少有2个人或更多的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在小组中取长补短,互帮互助来完成学习中的任务,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形式介入课堂是对课堂学习更具生成性的预设,因为这由原来的“师与生”的单一知识流动、碰撞变成以小组为单位的“师与生”、“生与生”的多维知识碰撞的模式,而对同一问题,小组成员之间、小组之间也不尽相同,这就为大量真问题的生成提供了契机。

三、生成性预设重视“变”

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精心预设,并且是生成性的预设才能在课堂实践中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生动活泼地在活动中培养语文能力,养成质疑、创新意识和习惯,当然无论怎么精心地进行生成性预设,在课堂的具体实践中还要灵活运用、因时而变、顺势而为,不能生搬硬套,才能真正地让学生生成创新。
【参考文献】
张海晨,李炳亭著.《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之《课程基本理念》.
[3]《语文教学通讯》,2012年7—8初中刊.
[4]《初中语文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
[5]陈素梅,沈得莫.《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动态平衡的策略研究》.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