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小学教学 >> 小学音乐教学 >古代文学教学和“精神成人”探新

古代文学教学和“精神成人”探新

收藏本文 2024-02-26 点赞:16321 浏览:7105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古代文学课程作为大学生精神成人教育的有效载体,其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具有圆通的自洽逻辑。将古代文学视为一门有张力、有生命的学科,一方面与育人承诺、时代诉求、人文旨趣相链接,另一方面承接“地气”,从实践维度对古代文学的教学困局进行寻本溯源与理性修复,庶几实现精神成人教育的“软着陆”。
[关键词]古代文学 大学生 精神成人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6-0001-06
[作者简介]候海荣,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科研处处长(吉林四平 136000)
培育大学生“精神成人”,这是一个永恒的真命题。能否在教学实践中将人类历史进步的普世价值谱系内化为受教者的精神动力,乃衡量古代文学教学良窳的必要条件。高校的古代文学教学日趋颓势,“无用”成为其招致攻讦的靶点。在人文精神大讨论尚未谢幕的时代,究竟应该如何审视古代文学在古今对话场域中的文化方位,如何认同跨越千载韦编黄卷留下的精神资源?

一、古代文学教学与大学生“精神成人”的相悖归因

古代文学课堂出勤率超低与其他技能培训班的热情高涨形成强烈反差。大学生一边以淘金的眼神汲汲于名目繁多的等级证书,一边与故纸堆里的“诗云子日”形成难以逾越的心理障壁与文化隔阂。此中揭橥出古代文学教学的一个不争事实:古老的传统学科已然边缘化甚至“鸡肋化”了。按照西方的“文化记忆”理论,当前大学生对待古代文学的态度可归纳为四种“记忆模式”:冷记忆、零度记忆、反讽记忆、热记忆。
冷记忆即批判视角下的负面记忆,蕴含某种程度的心理阻抗,表现为记忆主体对古代文学呈现一副不悦、不满、不屑的冷峻面孔与反思姿态。零度记忆即秉持一种文化折中与价值中立的立场,表现为缺乏对古代文学的稔熟与尊崇,摒除其中的价值关切与精神诉求,试图在“冷”、“热”两极之间划出一条不甚明晰的归属地带。反讽记忆是思想复杂的一种表征,表现为对古代文学的调侃、嘲弄、揶揄。譬如,2012年,关于杜甫的涂鸦图片在微博疯传,且一改历史上忧国忧民的“诗圣”形象,杜甫手握钢,坐骑素马、脚踏摩托,甚至还变身为火影忍者、妖娆靓女、暧昧情人……因此被网友戏称为“杜甫很忙”。不啻如此,在杜甫“日理万机”的年度,诸多商家瞄准这一契机,京东商城将杜甫的头像用于三星笔记本的宣传代言,广告语堪称点睛:这是“杜甫的选择”。继“杜甫很忙”之后,网友继续创作“李白不服气了”、“孑L子不走了”、“孟母不迁了”等系列。缘于网络低成本、零门槛的亲民性以及网民的广阔性,传播效应快速扩大,引发点击率的一路狂飙与有识之士、无聊看客的群体聒噪。尽管其“恶搞”的创意本身及背后的文化警示不容小觑,对文化名人崇高内核的亵渎,本质上它是原创者在现有认知结构基础上对母体作用的一种颠覆性解构,折射的是精神贫血、人文缺氧的社会怪状。热记忆即深怀对古典作品的温情与敬意,体现为向传统靠拢的一种文化自觉。譬如,超星学术视频涵盖了多个领域的多门专业,云集了海内外一流大古代文学教学与大学生“精神成人”探新由优秀论文网站www.udooo.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家的学术精华,这样一个天下名师皆我师的“永不下课的课堂”,满足了部分受众重温经典的心理渴求,使得曲高和寡的人文国粹借助高端平台恢复了阳春白雪的品位。还有央视以独特炼金术打造的品牌节目《百家讲坛》,主讲者将诘屈聱牙、晦涩深奥的文史内容就熟说生、就近说远。传统文化与现代媒介的成功联姻,同时催生了后续的产业链条:以电视讲稿为蓝本的书籍成为出版市场炙手可热的新宠。鉴于各家观点人言言殊,也招致了学术对垒、集团鏖战甚或恶性围剿,亦有人产生“国学热到底热多久”的隐忧,但瑕不掩瑜,由精英们领衔的文化复苏运动,带动了新时代囊括古代文学在内的传统文化的勃兴。若仅从高校古代文学教学的视角观之,整体式微亦是毋庸否认。省思这一困局的成因约略有二:

(一)历史归因

按照马克思人的发展“三形态论”,我们跨过了漫长的“人的依赖关系”时期,目前正处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期待朝着“自由个性”的辉煌终点迈进。因此,教育异化现象是无法规避的历史所然。加之人类现代化进程中,科学霸权主义统辖主宰一切,所有对象均成为科学视域里所谓的“客体”,人文情怀被科学习惯地驱逐和遮蔽也是全球现象。印度影片《三个傻瓜》评价印度理工学院是批量生产蠢驴的工厂,日本大学培养冷漠的奥姆真理教教徒,德国大学制造出嗜血成性的纳粹分子等等,大学教育出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割裂,呈现出对经济价值的青睐与对精神向度的冷漠,人片面地发展成为单纯技术性和功利性的高级动物,被西方学者称作“单面人”。

(二)现实归因

首先,学科本身的困囧。古代文学的历史间距最长,通常被划分为“三古七段”,90后的大学生需要拥有史学的强劲储备,方能斩断缠绕它的历史藤蔓,对其进行艰难的变焦。当他们步履蹒跚穿越历史的雾霭,在现实参照中又很难桴鼓相应,遂对古代文学萌生悖谬感、虚无感。其次,评价体系的窒碍。古代文学大多为考试课,以学生是否挂科为底线,这样学科本身内蕴的人文属性渐次淡退,教师在受教者中不易找到激发群体关注的节点,人文活性在教育的“紊流”状态下日益消泯。同时,“就业至上”带来社会取向与个体取向的冲突、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的错位,大学生备战于国考、司考、会考等等,对于古代文学近乎不痛不痒的学科无心、无暇、无力也无计顾及。再次,客观现实的羁縻。转型期、多元化成为当下社会大背景的关键词,消费主义、娱乐存活、市场、拜金等不同符码充斥于斑驳陆离的社会侧面,精神文明滞后于物质文明的发展速度,带来日嚣尘上的物化倾向。急管繁弦之中,一切都在被一种摧枯拉朽之力。青年学生突破了原有的知识边界,在物欲的蛊惑下定力丧失,文学作品中的纯粹、理想、美好等被指为乌托邦式的存在而遭致祛魅与质疑。最后,新锐网络的冲蚀。魔幻、仙侠、修真等新生代文学创作膨胀着人性中的不确定成分,并以文化或文学的冠名成为传播的噱头。山寨版、火星文、咆哮体……以自身的平民地位对精英文学进行反拨,运用崭新的文化逻辑构建属于自己的草根狂欢。电子书籍以其巨大的裹挟力异军突起,哪怕是昙花一现的众声喧哗。对古代文学的大话、戏说、乱弹、麻辣、水煮,粉墨登场的系列快餐,赚取着青年学生的眼球,原有的文学领地被瓜分、蚕食、鲸吞。所有这些悄然转变着传统文学的公共空间,青年学子以其稚嫩的文化想象趋之若鹜追逐最酷最炫的文化时髦。

二、古代文学教学与大学生“精神成人”的多场耦合

何谓“精神成人”?若着眼于文化哲学,一个人在现实语境尽管具有成长为人的全部生理机制,但未必由生物层面上的“人”真正转化为文化层面上的价值主体。大学生精神成人,即在何种价值水平上思索乃至践履“如何做人”这一终极命题,能否以合目的、合规律的精神标识实现生命力量的高级诉求。大学时代通常被称作生命史上的“第二诞生期”、“第二危险期”、“灵魂发育的特殊期”,更是精神成人的关键期。因此,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免疫力,注入长效精神“抗体”尤为重要。古代文学课堂应该积极创设一种氛围,诱导他们平衡自身“小宇宙”的“自转”与外部“大宇宙”的“公转”,哪怕仅仅能够优化日常的存活质量,亦应担起精神成人教育的使命及本分。
从世界教育史来看,关涉大学生精神成人的教育观薪火接力,余脉不绝。19世纪英国的大教育家纽曼曾宣言,只有旨在陶淑学生品性的“博雅”教育,才能命名为“教育”,其他任何重在培训专业或职业技能的课程,只配叫做“教学”,这就是纽曼“大学的理想”。20世纪初叶,弗莱克思纳与纽曼惺惺相惜,举起“学术自由”的盾牌,捍卫大学的纯洁,这是对“精神成人”理念的现代追认。至20世纪中叶,美国的教育改革家赫钦斯传奇般令“名著阅读”蔚然成风,将纽曼“精神成人”的教育设计推扩为跨时空的人文运动。中国先秦时期儒家的“君子”论、孟轲的“大丈夫”、荀子的“大儒”,皆留意于修养与治学的双轨,初显精神成人的端倪。北朝颜之推提出“德艺周厚”,明代大儒王守仁倡导“学校之中,唯以成德为事”,清代王夫之归纳教育的主要作用是“继善成性,使之为善”,颜元提出培育“实才实德之士”的教育目标。尽管上述内容之“德”难脱封建纲常的窠臼,但已包含精神成人的教育因子。民国初期蔡元培提倡“五育”并举,近代康有为主张大学院应该“育德强体之后,继以开智”,梁启超认为国民教育的宗旨包括“品行、智识、体力”三种要素,严复呼吁培育德智体兼备的真国民,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思想,黄炎培“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教育理念,陈鹤琴的“活教育”等等,皆是立足精神成人进行殚精竭虑的教育探索。建国后50年代的“又红又专”,70年代的“四有新人”,80年代的“三个面向”,21世纪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与精神成人的教育追求一以贯之。2002年夏中义主编的《大学人文读本》明确提出“精神成人”的概念,致使人文精神的总探讨形成一股风暴。
此处需要澄清两个理由。第一,通过对精神成人教育的历史钩沉,发现其在教育大系统中似乎从未缺席。今天的大学生是否存在精神缺失?事实上,大学生精神世界是积极的时代特征与动力不足两相并存的矛盾状态。据调查,成才意识、竞争意识、参与意识、拼搏意识都是与时俱进的高分。有论者将大学生与招致毁誉最多的嬉皮士运动的鼻祖“垮掉的一代”相提并论,甚至“90后”与“农民工”一样成了约定俗成的贬义,大有障目之弊与划一之嫌。精神缺失是对精神本质折射出来的精神现象在“度”上的一种把握,大学生并非集体沉沦,主流态势趋于良好,但对于出现的史无前例的精神偏差,人文教育者不能熟视无睹。第二,精神成人教育在教育总体框架的位序理由。置于现代教育语境下质问到底是大学生“专业成才”重要还是“精神成人”重要,这样~个具有正方反方博弈性质的辩题,与质问人类是用左腿走路还是右腿走路同样荒诞。因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双翼,二者并非泾渭分明。成才乃安身立命之基,成人乃“人之为人”之本,专业成才是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的必由之路,精神成人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生动诠释与最高体现。若拘泥偏执一端,则避坑落井、胶柱鼓瑟了。今天重申教育成人的话题,是因为实践证明,科技只有为人类的发展谋福才能彰显其价值,但它不能解决其本身带来的诸多理由。譬如,当下数字时代大学生由于缺乏“精神膳食”导致的高智商犯罪等等。
那么,古代文学教学与大学生“精神成人”有哪些结合点呢?耦合是一个物理学术语,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电路元件输入输出通过相互作用从一侧向另一侧传输能量的现象,多个物理场相互叠加叫做多场耦合。开掘古代文学与精神的耦合关系,立足自身的本位话语,能够发挥建设性与补偿性的双重功用。

(一)本体的维度——基因耦合

任何事物都是本体与形态的有机组合。从哲学作用看,本体是事物的形态掩饰之下的特质,是此物所以为此物的内在规定性。纵观60年来文学性质的再定义,呈现为从一般的社会意识形态到特殊的意识形态再到审美意识形态的理论转型。美不是一种事实属性而是一种价值属性。基于此,每个生命个体在走向精神完整、完善、完美的历程中,文学于此间的作用昭然可见。哲学人类学的创始人舍勒曾把人定义为“具有精神能力的生物”③,人们又习惯上把文学拟作人类的精神家园,故此,文学会促使人由“实是的人”升华为“应是的人”。学校作为人类文化传承之地而存在,它令莘莘学子心向往之的根柢在于:它不仅是生命的起跑场、知识的智慧谷,亦是诗意的栖居地、灵魂的蕴育所。换言之,文学已经上升为精神存在的家园之思。人的生活世界起码有三古代文学教学与大学生“精神成人”探新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udooo.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个维度:肉身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前两者所满足的是人的外在功利性需要,具有经验性质,仅涉及人与周围直接环境的联系,我们称之为“在场”存在中的生活或“涵义世界”的生活,是走向“我与它”的关系模式的生活。然而,人还要超越在场进入“不在场”领域即“作用世界”,否则,人就成为盲目的存在,这会使人深感不安。于是,精神生活便成为“人之为人”的重要生活维度。失去精神生活的维度,就意味着人将陷入二维空间成为洞穴中的爬虫④。“人活着不仅需要面包,而且需要阳光和真理”,从文学的本体出发,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学可以开拓生命时空,让生命走向充盈、绚丽、舒展、深刻。

(二)思想的高度——价值耦合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在古代文学的创作长廊里,荟萃的大批的知识分子群落,一方面以其宽厚的学识素养、救世的风骨气节、个性的批判视角成为“行动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另一方面以其自身的审美眼光、文化抉择、言说方式在各自的文学阵地独领,以“专业知识分子”的身份,一览无遗地将自己至情至性等与体认释放在艺术的园圃,“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以孔孟之道为肇端的原始儒家对“士”的政治使命、文化品格、人伦操守给予了严苛而神圣的规定,并在漫长史程的嬗递中沉淀为评价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集体无意识”。古代文学作品的思想从横面看有类型的迥异,从纵面看有层次的梯级。这种殊相、共相的思想价值在市场经济的时代尽管无法商品化,但如精金美玉,无价可估。古代文学史诸多豪侠贤者、名姝国士、翘楚宿儒,在创作中显示出中国文化尽心、尽性、尽理、尽才、尽情、尽气的丰富多姿,成就一部部凝聚思想光环的睿智宝典,他们的文学生命超越时空而被后世芸芸众生景仰。譬如,司马迁幽于累绁,发愤著书,一部史家绝唱,且不说它在历史学上的空前作用,就是思想容量也是无与伦比。白居易、范仲淹、苏东坡、辛弃疾等等,以文学熔造信仰,以信仰涵泳文学,把写作冲动、思想奥义斡运为真正的艺术创造。李贽、袁枚、金圣叹、张煌言等等,怀瑾握瑜,踵事增华,一流的大家一流的作品,都是简单的唯美主义文化不能定义的。以此观之,他们是作用世界的阐释者和守护者。“高等教育作为一种人类的教育成就,主要追求人的型塑、启蒙和解放”,古代文学所拓展的“思想宽银幕”,完全能够为大学生精神成人搭建一座坚不可摧的“精神城堡”。

(三)人文的密度——内在耦合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徜徉,就是一场精神的沐浴,在这里能够寻觅民族情感黏合的力量,体察到民族精神固有的元气。譬如,古代诗作不止是吟风弄月,也可是忠膏义血,既见温婉之境,亦见犀利之光。诗歌可以忘我,但不可忘情,更不能忘道,诗歌“外形辞华的美,只是‘应世’的文字;内涵识见的美,只是‘名世’的文字;唯有诗书教化的美,才是‘传世’的文字”。梅的暗香、兰的幽贞、竹的劲节、菊的清癯,通过比物畅德,皆为人格的化身。哪怕诗人随古代文学教学与大学生“精神成人”探新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意拈取卑微的花木昆虫,一经触及人生观、价值观,皆能熔铸成惊人伟辞。诗歌创作的原型其实就是作者思维结构趋于联想惯性联接、同化的结果,从中可以洞见人文精神的底色。文本中作者的仁家情怀与深沉眷顾,诗性执著与丰沛覃思,皆可促发接受者灵性的觉醒。若在诗歌的慧心朗韵中作者与读者的心弦真正发生生命的共振,从中能够觇见华夏民族共同体的心灵,发掘出深藏在每一个中国人心底的中国哲学。诚然,人文精神绝非人文学科的专利,它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根本精神,不仅指向传统的人文学科,还包括科学知识本身所固有的人文价值。文学作品作为作家心魂投射的实体存在,是用文化观照提升每个人的心灵容器,旨在呈示大学生不可或缺的价值坐标与须臾不能离弃的人文精神。大体说来,人文学科的主干可以现成地用文、史、哲来指称,若从人文“密度”观之,文学首当其冲,即与人文化育的契合指数最高。

(四)经典的“硬度”——形式耦合

硬度是衡量金属材料软硬程度的一项重要的性能指标,也是材料弹性、塑性、强度、韧性等力学性能的综合指标。若将这一属性嫁接到古代文学作品当中,笔者赋予文学经典“硬度”的品格。此种看似毫无新意的言说充满了浓郁的隐喻。它一方面是指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学,瑰宝璀璨,其魅力在于它提供的不是一次性文化消费,而是无穷次含英咀华后的历久弥新。历经时光磨砺,淘沙见金,作品内含的正能量在历史变迁中具有永不过时的价值;第二是指经典之所以为经典,还在于其奠立的不可动摇的价值根基千载过后依然可以撼动读者的心旌,带来“足恃于内,无求于外”的灵魂充实。因为,倘若某人不曾读过激荡心潮的书,不曾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不曾得到雄浑博大气质的感染,“他就没有受到地地道道、货真价实的教育”。在一定作用上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譬如,《论语》的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菁华溶化于人的内心,为现世人生提供一份朴素的真理与温馨的劝导。女诗人巫春玉认为《庄子》就是她的“精神仙丹”,“去翻阅《庄子》,求证最合理的方程式,不断亲自体验着人类光怪陆离的精神磁场”等等。古代文学教学完全能够围绕经典作品这一轴心媒介,进行大学生精神成人的接榫与移情。

三、古代文学教学对大学生“精神成人”的提升策略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幸福》中说:“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大学生精神成人涵盖诸多内容,包括人类知识的累积扩展、自我意识的觉醒完善、健康心理的丰富饱满、情操的皈依坚守、人际关系的和谐共处、生活态度的达观向上等等。然而当人文学科原本的天职被隐匿,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准绳推至前台,没有谁敢自诩当下的古代文学教学在精神成人教育指向上不是捉襟见肘。如何让古代文学教学走出夕阳向晚的尴尬困境,津瑟一语中的:“真正的学者——如果他是称职的,他一定是固执的——不会仅仅做一个佃户,而会开垦自己耕种的土地”。它赋予古代文学教学论上的启迪是,教学是育人育己、自觉觉他的树人实践。从教学的字源本义来看,先觉传后觉为“教”,后觉效先觉为“学”。一方面,施教者要敬畏课堂,修炼内功,升华自己;另一方面,要帮助受教者在文学期待视野的“召唤结构”下实现精神涅槃,破茧化蝶,撬动情感的支点,回归“精神成人”教育旨趣的本真状态。为了不背离人文学科出发时的初衷,古代文学教学必须遵循教与学又超越教与学。

(一)以生命意识唤醒生命意识

“教育的首要目标是与生命状态结合,涂抹生命的火红天空,让生命之花自由开放”,这句话深刻地诠释了教育的人文关怀宗旨。据此,古代文学教学应该践行生命化教学模式。首先,提高教师自身的生命意识。教育者要将教学过程视为一个愉悦的生命过程,把对教育无疆的爱、对教学不懈的专、对文学赤诚的情、对学生不弃的善贯穿其中,释放自己的生命热忱,向学生传送生命的气息。其次,引领学生的生命意识。《学习的革命》作者戈登先生曾说,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达到三个和谐,首要的和谐即学生与自身生命的和谐。生命意识教育,主要是塑造受教者感受生命之美的心理机制,畅享生命之绚烂,绽放生命之华彩。将生命教育置放于古代文学的情境中,在“醉到落花前,天地为衾枕”中感受萧散之美,在“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中感受禅意之美,在“愿为春草绿,一路送君归”中感受友谊之美,在“残暑一窗风不动,秋阳人竹碎青红”中感受自然之美,等等。生命教育的目标,基础层面是珍视生命,高级层次则在于教人不停地寻求对于自身有限性的无限突破,赋予单调的生命活动以永恒的价值,类于存在主义思想家蒂利希所说的“终极关怀”。譬如,经过儒道两家的哲学体认,中国先秦时期形成了生命意识的多元文化内涵。儒家重“三不朽”的生命寄托,道家重“逍遥游”的生命淳如,两端互补,中国古代生命意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孔子的“逝者如斯”,庄子的“白驹过隙”,儒家强调以生的作用和死的价值超越死亡之痛,道家对待生死则愈加超然。当前大学生、杀人案,漠视自己的生命如鸿毛,毁灭他人的生命似草芥,皆为不能善待自己亦不能拥抱他者之生命意识残缺的惨局。生命教育是惠泽人类的教育,其根本是对大同世界的渴望,体现的是人物共存、天人合一的境界。如果说宗教是神的赞歌,文学则永远是人的赞歌。对古代文学作品无论是鸟瞰全貌抑或俯察断章,都能找到一个全新的省察与深思生命的框架,并在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的生命旅途找到对自身作用的确证,由此达成灵与肉的统一,实现个体生命的自律、自尊、自期,把生命潜能进发得淋漓尽致。倘若文学教育者能够对受教者进行此种生命意识的自觉引领,对精神成人的作用自然浮出地表。

(二)以人文情怀感发人文情怀

人文精神作为文化的“形而上”部分,是精神成人教育的根本。人文精神不仅是人文学科的内在情志外显,亦是所有文化产品的思想映照。能否把人文情怀与教学实际紧密配合,取决于主讲者的教育理念、专业造诣、精神高度。只有用生命体验来奠基的教学,才是有活力的乃至有原创性的真教学。古典优秀的文学作品作为作家人文情怀的艺术外化,对于大学生的信念教育、励志教育、挫折教育、感恩教育等等,存有不可轻忽的潜在功用。然而,具体的课堂教学往往把知识静态地传授给学生,主讲者与内容似无发生精神上的深刻关联,导致人文意蕴被化简,学生丧失主体性应有的精神庇护。若仅从知识的角度照本宣科,对大学生“精神成人”作用甚微。教育者只有在对文本不落言筌的理解与高屋建瓴的把握中,才能在教育对象中感发情怀,孵化个性。任何人文精神,都只能是一定民族文化传统之下积淀的人文精神。文化元典因其深思的深邃性成为一个民族垂范久远的指针和取之不竭的精神源泉。每一部文学作品皆是一种接引、一种敞开、一种反观。细者,洞幽烛微;大者,观水观澜。晋初的傅玄将人性譬如水性:“置之圆则圆,置之方则方,澄之则淳而清,动之则流而浊”。耗散理论亦启迪我们,只有开放的系统方能与外界进行能量交流。这就要求古代文学教育者一方面要以严慈相济的博爱使学生亲师信道,让受教者既与古圣先贤远距离感应,又与教师近距离对话;另一方面,教师要对讲授的内容廓然于胸,烂熟于心,让可以意会的,都可以言传。譬如,对于一首律诗,既要分平仄以辨格律、谙作法以识匠心、知校雠以定是非,还要广学识以明诗义,富历练以察兴会。

(三)以高尚道德导航高尚道德

道德是心灵的契约。在中国古代,文人作为士大夫一种衍生身份,其“文人身份”确立的标志是“文人趣味”的生成,“雅”与“清”共同构成了主导的评价性概念。“雅”超越于“俗”,“清”远离于“浊”,其中蕴涵道德内质的审美取向,成为作家文学观念与做人理想的高标。不同历史形态的文学道德价值在接受中形成不同的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转化。统而言之,社会转型期是活跃的道德构建期,道德失准、失序成为此类时期的道德症候,全新的道德尺度在此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脱胎,这一时期也是文学道德价值格外凸显与充分实现的时期。缘于情感教育具有隐性与非实体特征,欲盘活古代文学遗产中厚重的道德资源,古代文学教育者在实践中有两点必须清醒。
第一,重塑师道之尊。一个教育者“绝不是可以写卖的人,而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若一所学校喻作影响学生心灵的一台精致乐器,则它“是靠教师、教育者的人格来调音的”。言教重说理,身教重示范。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说,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后,得出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之成败,“我”是决定性因素。只有教师本人是“道德贵族”的楷模,通过不言成蹊的“缄默性”传递,才能带来受教者精神上的内在变异。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认为学校犹水,师生犹鱼,教学活动仿佛游泳,大鱼前导,小鱼尾随,从游既久,濡染观摩之效不求而至,不为而成。育德者若缺乏自身道德光芒的照耀,就如同乞丐传授致富秘笈一样不可思议。
第二,直面道德之莠。继社会爆出“非主流”、“”、“伤熊事件”、“网络红人”之后,一三年的“垃圾人”、“伪道德”成为与道德最接轨的新兴词汇。网络侵犯、网络违法仍然继续风行,轻者散布谣言、诋毁他人、恐怖教唆;重者传播病毒、网络窃密、交友诈骗。荀况认为教育能够“化性起伪”,促使原始状态的人不断积累礼义道德而“外铄”。这就启迪古代文学教师一方面必须让学生在课堂听见人类最庄严的声音,让他们学会体验大爱与和平、诚信与虔敬、仁慈与悲悯,并不断感受和吸纳当代的奔腾与醇美。另一方面必须正视学生的思维流向,让学生在正向的差异化比较中,走向自我完善的法门与正途。譬如,古代文学史塑造古代文学教学与大学生“精神成人”探新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udooo.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人物,伯夷、叔齐、弦高、屈原、苏武、庾信、岳飞等等,文学正是通过有历史深度的现实具体性实施着道德的历史普遍性。但是教师提供给学生把握作品的关捩在于,批判并抛弃其固有的文化沉渣,将古代的道德观赋予新的时代作用,而不是一片混沌。明乎此,学生才能尚荣知耻,对作品的态度亦不至轻佻。道德支柱夯实了,与精神成人就走近了一步。
综上,精神成人理由关涉到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它最终要实现的是一个人在认知层面知情意的统一、信仰层面真善美的统一、情感层面情法理的统一。因为教育的非决定性、非线性特点,精神的东西只能通过精神来点化,精神的东西只能精神自己来创生。古代文学为人师者,务必以德育德、以情动情、以性养性、以行导行。诚然,精神成人并不能在古代文学课堂毕其功于一身,但其职责担当永远不宜降格,并应在教学实践中保持能为、应为的一种常态。
(责任编辑:向欣)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