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小学教学 >> 小学数学教学 >>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 >基于“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改革

基于“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改革

收藏本文 2024-04-12 点赞:16194 浏览:7116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关键环节。文章从当前高校实践教学存在的理由入手,提出了基于“校企合作”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方案,并进行初步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实践教学;校企合作;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002-4107(2014)01-0053-02
高校虽是科研人才聚集、知识生产集中的地方,但在资金、工业生产经验、技术和物质条件方面相对劣势;企业是将知识产品商业化和产业化的载体,但在技术革新能力方面相对薄弱。校企合作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双方优势,摒弃双方劣势,推动高校和企业的双赢[1]。
江苏科技大学本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以培养船舶为特色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人才为目标的,其专业建设以船舶行业为依托。而张家港校区是异地新建校区,远离校本部,无法享受校本部几十年来在船舶电气自动化方面的教学和科研成果,必须发展自己的特色。张家港校区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导向,以特色专业建设为抓手,着力推进实践教学环节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实验、实训基地运转、管理的规范化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制定了张家港校区“走新型开放式技术类型大学”的办学目标与方向,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张家港校区重点建设的专业之

一、并以此专业为依托,研究基于“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改革方案。

一、实践教学存在的理由

(一)实践能力培养目标不明确

由于受地域、师资、实验室等理由的制约,张家港校区按照校本部构建的培养目标可能行不通,本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以培养船舶电气人才为目标,张家港的地域特性决定了这个目标在张家港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张家港校区不能一味模仿,必须找到适合本校区发展的培养目标。

(二)实践环节少或流于形式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主要特点是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相结合,学生必须受到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解决电气制约技术理由及电力系统分析的基本能力[2]。从这一点上来讲,实践教学的地位应该比理论教学的地位更高,而国内大部分高校,实践教学是个薄弱环节。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各类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各类实习和毕业设计等,但由于受重视程度不够,学生不认真甚至逃避实践环节。同时,各类实践环节流于形式,选题方向陈旧,无法体现当前本专业的实际应用。

二、基于“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考虑到上述因素,结合张家港校区实际发展情况,将专业建设与地方企业相结合,依托一家至多家企业共同建设相关专业,突出专业特点,更好地发展该专业。

(一)依托区域优势推进校企合作

张家港市以及周边地区企业较多,包括机械、制约、电子、计算机等类型的企业,这些企业能提供不少就业岗位,这是张家港校区办学的一大优势。在此背景下,张家港校区可以很方便地签订“实习、实训基地”协议,教师可到企业挂职锻炼、学校也可帮助企业培训员工等。

(二)根据企业需求建构新的课程体系

通过与企业合作,依托企业,根据企业的需求共同制定新的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的主要特点是:面向企业,专业建设内容与企业开发技术紧密相关,加强实践能力培养,使学生能尽早参与企业项目,得到基于“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改革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系统训练。

三、校企合作模式研究及实践

(一)校企合作常规模式

基于“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转机制,这种模式可以利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按照合作的深度,校企合作可分为三个层面的模式[3],即浅层次合作模式、中层次合作模式及深层次合作模式。浅层次合作模式中,企业处于“配合”的辅助地位,可以根据学校提出的要求提供相应的实习岗位或者实习基地;中层次合作模式也称“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指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实行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企业不仅参与研究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而且参与实施与产业部门结合的培养任务;深层次合作模式,也称“校企实体合作型”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全方位参与学校的培养,主动给学校投资,直接参与学校的办学过程和学校人才培养,真正实现“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
结合校企合作的常规模式,张家港校区专业建设情况以及企业的实力和需求的不同,在不同时期,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校企合作”的具体模式进行探索和实践。

(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任何一个专业或专业方向的发展,要想办好,必须具有特色,同时拥有行业背景。张家港校区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就是朝着这样一个方向去建设。
1.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场所。虽然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场所是一种浅层次的合作模式,但是实习、实训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院校应从岗位对职业能力的需求出发,强化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的有机结合,以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的实用型、创新型技术人才。校企合作的必要前提就是,企业能够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场所。目前苏州太谷电力有限公司、张家港东方四通科技有限公司、苏州智能电力研究院等,都有学生参加实习。
毕业设计也是学生实践的一个重要环节,校企合作共同指导毕业设计,是学生毕业前绝佳的实践能力培养机会。08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已经有学生直接到太谷电力实习,并在太谷做毕业设计,毕业设计题目如表1所示,跟校内毕业设计学生相比,题目更贴近生产实践,更有资深的企业工程师进行指导。
表1 校企共同指导毕业设计2.企业为教师科研、教学及实践提供便利。当代社会科技的进步,知识的更新日益加快,这要求高校教师应深入企业生产一线,了解社会最新技术,第一时间更新知识结构,加快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成为既能从事教学科研,又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人才,这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企业的大力支持。
张家港校区依托苏州太谷电力有限公司和智能电力研究院,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本校区派青年教师去企业学习,参与企业的科研和工程实践,使教师具有实际的工程背景,在讲授理论课时,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目前学院教师与苏州太谷电力有限公司的工程师共同申请了张家港校区科研项目——低压配电系统谐波分析与治理,在研究过程中,双方相互协作,取长补短。同时,智能电力研究院坐落在本校区,与学院有紧密合作关系,长期邀请清华大学的教授给学生做学术讲座,同时教师和部分优秀学生也参与研究院的科研项目。

3.校企双方共建专业方向、制订专业发展规

划。根据地域优势,结合本地特色,校企双方加强交流与沟通,切实掌握当前人力资源市场对电气专业人才的需求,共同构建专业方向,制定好专业发展规划,并制定出符合生产需求、产业发展以及人才需求相一致的电气专业校企合作实践能力培养方案。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战略的需求,电能管理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国务院曾多次发文要大力发展电能需求侧管理。目前,在国内高校本科专业及方向设置中,还没有电能管理方向,市场需求量巨大[4]。为此,张家港校区与苏州太谷电力有限公司共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能管理方向。该方向是本着“科学管理电能,轻松降低成本”的电能管理新思路,确保电力用户有序用电。其技术领域涉及国家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几大高新技术,即物联网技术、智能电网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有着极其广阔的发展空间。根据企业需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了新的课程培养体系,并共同编写“电能需求侧管理”和“电能质量检测与优化技术”两门专业方向课程教材。
4.学校为企业人才进修、培训提供条件。“校企合作”是双方相互配合、相互提高的过程,企业要想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足不败、做大做强,其员工须不断进修和培训。另外,新进员工需要进行岗前培训,合格后方能上岗。高校作为人才高度集中的场所,可为企业及时提供人才进修或培训。
5.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实验室。虽然,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一些校外实习、实训岗位,但是校内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是学生充分锻炼的重要保证。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物质基础, 也是形成自己专业特色、教学特色的重要平台。建设校内具有行业特点的高质量实训基地,可以使学生方便在学校就能接受到企业化的培训。张家港校区与苏州太谷电力有限公司共建“电能管理”实验室,双方将在人才培养、科研等方面进行合作。总之,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希望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元素贯穿始终,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充分考虑到与企业的紧密结合。
国内外实践表明,校企合作是连接高校与企业、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模式。本课题依托地域优势,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将校企合作的模式融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践教学中,目的是培养具有基于“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改革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将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并以培养适应现代工程技术发展需要的人才为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刘佳.校企合作联动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
(7).
[2]王择忠,王兆安,沈颂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规范
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32(S1).
[3]赵彦普.校企合作模式探析[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
报:社科版,2008,(1).
[4]田会峰.基于D的电能管理方向探索与实践[J].中国
电力教育,2012,(14).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