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小学教学 >> 小学语文教学 >>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 >利用身边资源提高教学实效

利用身边资源提高教学实效

收藏本文 2024-03-22 点赞:3099 浏览:781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学生素质的提高来源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天的成长和明天的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能够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所收获、提高和进步。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厌学到乐学。所以,如何探索教学实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是作为一名普通教师不懈的追求。
如何提高课堂实效?笔者认为充分利用我们身边的历史教学资源,创设有益的历史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素养。

一、历史教学资源的开发

从课程目标实现的角度看,凡是对之有利的所有因素都应该归属于课程资源,这其中既包括教科书、参考书、教学场所等物质资源,也包括学科专家、教师、学生等人力资源。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全面而科学,使所有的这些因素都能很好地为教学怎么写作,这样才能推动教学目标的实现。
历史学科由于其独特的性质,拥有极为丰富的课程资源,其中文本资源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书、教育教学理论和历史专业书籍、报纸杂志、文学作品(例如小说、人物传记、演讲集、神话传说)等;实物资源包括历史文物或历史遗址遗迹、名胜古迹、人文景观等;信息化资源指科技信息资源或网络资源,尤其是网络,可以提供丰富而有作用的历史资料;人力资源既是课程资源,又是课程资源的利用者,主要指教师、学生、家长、社区成员(例如专家、课外辅导员、历史见证人)等,人力资源是以往教学中经常忽视的课程资源类别。历史知识最显著、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过去性。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形象具体、生动活泼,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各种教学资源,以及学生能够参与的活动(例如学生可以动手操作的小游戏、文物模型)等,给予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加之许多内容,丰富了历史课的内容和情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本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开发

1.充分利用课本小字、引言,提高学生素质

历史教材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教材不仅是教师的“教”本,更是学生的“学”本。我们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历史教科书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教材,是历史教学的主要依据,现在仍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历史课本中有大量有关文化、科技、社会史等方面的内容,突出了历史人文色彩,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我们应该利用好教材资源,进行文化科学素质教育,包括历史知识素质教育、历史科学素质教育、历史能力素质教育。课本中选取的生动的故事、传说、诗歌等有助于理解历史知识,领悟历史,了解各个时代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文化传统,加深对世界各国文化的理解,形成21世纪公民的基本文化素养。如讲授“昔日的辉煌”时,教师充分利用课本小字相似度检测绍的《荷马史诗》里的故事,让学生朗读,教师再加以补充说明,让学生充分感受名著的魅力,拓展视野。如讲授“新文化运动”时利用课本中提到的1934年秋,胡适在北大讲课时对白话文的优点大加颂扬。这时,有些醉心于文利用身边资源提高教学实效由优秀论文网站www.udooo.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言文的同学不免萌生了抵触情绪。一同学站起来说:“白话文语言不精练,打电报用字多,花钱多。”反驳胡适。胡适微笑着说:“不一定吧!前几天行政院有位朋友给我打来电报,邀请我去做行政院的秘书,我不愿意做,决定不去。为这件事我复电拒绝。复电是用白话文写的,看来也很省字。请同学们根据我的这一意愿,用文言文编写一则复电,看看究竟是白话文省字,还是文言文省字?”15分钟后,胡适让同学们举手,报告用字数目,然后从中挑选出一份用字最少的文言电稿,电文是这样写的:“才疏学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胡适说:“这份写得确实简练,仅用了12个字,但我的电报却只用了5个字:干不了,谢谢。”通过这样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学生理解了白话文有时候更为精练。

2.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培养观察能力

历史课本中选取的图片都是客观、真实可信的出土文物、历史人物真迹等原始图片,引导学生阅读相应内容,就能起到理解课文、提高智能的作用。例如,在讲述秦统一前的各国货币时,利用各国的货币图片,问学生为什么秦国的圆形方孔钱最终成为统一的货币。学生观察图片,进行深思,认识到各国货币不同不利于流通,从形式上,圆形方孔钱易于制造、使用方便,更符合时代要求,最终成为统一的货币流传下来,其形式也影响了后世各朝的货币。如讲授“瓜分中国的狂潮”,利用课本中的《时局图》让学生借助课本中小字介绍,仔细观察图中动物及各国国旗,让学生在观察学习中明确中国处于被西方列强宰割和瓜分的危机中。
新课改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注重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在每课当中都有“活动与探究”,在每个单元有“活动课”,每课中都设有文献资料专栏,“动脑筋”“自由阅读卡”等,旨在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归纳、综合、比较、评价能力,特别是辩证思维、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在上课中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将之安排在教学环节中,能让课堂鲜活丰富起来。

三、多媒体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1.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再现历史,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多种感官的同时体验,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多媒体教学能够有效地利用图像、声音、色彩等形式来传递教学信息,对视觉、听觉形成强烈刺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情境可以给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
料,增强教学直观性。教师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词、悦耳动听的音乐等,让遥远的历史走近学生,让生硬的历史史料鲜活起来,让历史学习图文并茂、栩栩如生。如在讲授“虎门销烟”时,通过展示《虎门销烟》的壮观场景,让学生在观看视频中了解到林则徐销毁的过程,体会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决心,感受到广大人民对销烟的热情支持,再次理解了带来的严重威害,感悟到虎门销烟表明了中国人民敢于反抗外国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振奋民族精神,捍卫了民族尊严,从而树立了“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的观念。如在讲授“红军不怕远征难”时,通过播放电视剧《长征》的片头曲,让学生在感受《七律·长征》的磅礴气势中,看到红军不畏险阻、奋勇向前的毅力,体会红军经历万水千山克服千难万险的过程,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克服困难、挑战生命极限的崇敬之情。

2.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巧妙导入,激发探究热情

课堂教学中的导入,犹如乐曲中的“引子”、戏剧中的“序幕”起着渲染气氛、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精心设计的教学导入能够抓住学生的心弦,立疑激趣,能够促成学生情绪高涨,步入智力振奋的状态,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如在讲授“三国鼎立”时,播放林俊杰的《曹操》这首歌,学生很熟悉,甚至很多同学跟着唱起来,教师点明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历史上这个人物真实的面目。通过这样的歌曲引入,学生的兴趣一下被提起来,激发了学生对曹操这个人物的求知热情和学习探究的,很快进入学习的氛围中。如在讲授“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教师先出示一组图片:茶碗、茶壶、桌子、椅子、汽车、坦克、轰炸机、拖拉机等,吸引学生的注意,然后设问:“新中国成立时,我们国家能够生产其中哪些产品?”“茶碗、茶壶、桌子、椅子。”“哪些不能够生产?”“汽车、坦克、轰炸机、拖拉机。”“这说明什么理由?”“中国当时很落后。”“怎样才可以转变这种状况呢?”“发展工业。”通过这样的图片及理由设置,学生顺利进入课堂学习。

四、史料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1.精心选取史料资源,创设理由情境,培养解决理由的能力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目标中明确规定:学生要“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多种途径”就包括了研习文字史料。“过程和策略”则规定“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策略,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深思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理由和解决历史理由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可见在历史教学中,学生研究文字史料、运用文字史料进行探究式学习,不仅可以培养“论从史出”的科学意识和学习策略,还可以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在历史课堂中精心选取利用身边资源提高教学实效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真实可信、有效典型的史料来创设理由,把学生引入与所学知识密切相关的理由情境中,让学生主动去探究理由,解决理由,从而完成学习。如讲述“秦末农民起义”时,让学生阅读一段唐代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勾心斗角……”和对其的介绍:“阿房宫东西500步,南北50丈,上可坐1万人,下可建5丈旗,阿房宫东西500步,南北50丈,上可坐1万人,下可建5丈旗,其规模可谓宏大。”通过对这两段材料的分析可知,秦朝大规模地兴建宫殿和陵墓,以及筑长城、修驰道,对匈奴和南越的用兵,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负担。对秦朝的徭役繁重学生有了深刻了解。再出示一组资料:“秦朝的赋税很重,农民要将收获物的三分之二以上交给国家。”“秦朝的刑法很残酷。单是死刑就有腰斩、车裂等十多种,还有族诛和连坐。据统计全国的刑徒有100万人以上,占全国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劳动人民稍有反抗,就会遭到残酷的镇压,全国变成了一个大监狱。”学生通过这样的史料分析,对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理由有了清醒的认识。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分析,结论不言而喻。

2.精心选取史料资源,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在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并且对以后学习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造成困难的可以定为教学难点。对教学难点的突破,应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具体教学难点,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其中抽象概念就可以通过教师补充史料资源,让学生探究分析解决和突破难点。如讲授“铁器牛耕的变革”,对于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模式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先给学生讲述古代牛郎织女的故事,再提供几则古文献资料,让学生对历史知识有浅层感受。汉代谚语有云:“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唐代田园诗人孟郊在《织妇词》中说:“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当年嫁得君,为君乘机杼。”明·赵弼《青城隐者记》:“女织男耕,桑麻满圃。”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淮南子·主术训》:“人之情不能无衣食,衣食之道必始于耕织,万民之所公见也。”《盐铁论·园池》:“夫男耕女织,天下之大业也。”通过这样的史料补充,学生理解了什么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理解了封建经济的内涵。
当然,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各种资料的选取,不要喧宾夺主,更不能是资料的堆砌。在历史教学中适时、适度地引用历史资料等,不仅可以使抽象的历史概念形象化、直观化,激发学生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易于学、乐于学,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素质。让我们的历史课堂贴近学生,让学生在视听感官多重体验中,让学生在动脑动手中感悟历史,让我们的学生逐步成长为21世纪的
参天大树。
(作者单位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第三中学)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