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文化 >> 校园文化 >营造有成效课堂文化

营造有成效课堂文化

收藏本文 2024-03-01 点赞:3236 浏览:1005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教学的基点在课堂。可以说,课堂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但是,课堂教学改革绝不仅仅是观念、模式、方式、行为的变革,即教学活动本身的改革,它首先而且主要应是课堂文化的重建——这是核心、根本和终极追求。课堂文化是课堂教学的“土壤”,是课堂教学存在、运转和发展的“元气”,是课堂教学的活力之根和动力之源。如果没有课堂文化的重建,课堂教学改革必将走向形式化、庸俗化,最终无所依托。围绕课堂文化的建设,近年来,笔者所在的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校,对教育教学展开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实践与探索。
“个性化素质教育”的办学理念
素质教育最激动人心的莫过于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北师大南山附属学校“个性化素质教育”的办学理念,尤其关注不同类型个体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差异,关注不同个性的人的优势和特长,实现每一个人的最佳发展,这就是学校理解的“以人为本”。在对先进教育思想的认识、理论的探索以及对初、高中课改实践的反思中,学校提炼并厘定出“关注生活、关注发展、关注生命”的教学理念,要实现生活性教学、发展性教学、生命性教学,即注重教学的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
体现教学的生活性是课程改革的一大基本走向。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怎么写作的课程和教学,才能在科学世界中具有深厚的生命力,才能为学生建立起有价值的生活秩序和生活方式。这样的课堂教学要求来自生活,回到生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即课堂与生活血肉相连,进而实现课程教学“接地气”。
传统的知识性教学正在转向现代的发展性教学。知识性教学是以学科为本位,旨在传授知识;发展性教学则是以人为本位,旨在推动人的发展。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发展。这样的理念在学校已从教育共识不断转化成为“不求人人发展进程一样,但求人人获得最大发展”的生动实践。
教育是基于生命的事业。教学过程是生命被发现、被激活、被欣赏、被尊重的过程;是生命的自我生成、自我展示、自我超越的过程。把教学提升到生命高度,使教学过程还原为师生共度的一段生命历程,一种生命体验,进而完满教师生涯,幸福孩子一生,这是新课程超越传统课程教学的最高境界。
“关注生活,关注发展,关注生命”教学理念的创新之处在于:生活性体现了对学生的现实关怀(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发展性体现了对学生的未来关怀(课堂教学以人的发展为本);生命性体现了对学生的终极关怀(课堂教学着眼于人的终身幸福)。
均衡、综合、可选择的课程体系
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有关精神,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在认真地执行国家课程计划的原则下,学校尝试做到国家课程校本化、地方课程乡土化、校本课程特色化,搭建了均衡、综合、可选择的高中新课程体系,以此作为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支撑,提供针对不同学生的多样化课程怎么写作。
一是搭建“两大板块”与“三大类型”的课程结构。高中课程将普通高中8大学习领域、14个学科科目、若干模块统整为基础型与拓展型两大板块。基础型板块包括必修和选修1的全部课程;拓展型板块为其他选修课程,包括综合实践类、校本课程类和特长培养类等三大类型,每种类型又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大不同方向的课程目标。“两大板块”与“三大类型”的课程生态格局既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学理念和自身优势,同时,关注学生,走进社会,贴近时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学生的能力层次,满足了学生自主选择和个性发展的需求。
二是施行“人性化、科学化”的课程管理。为了优化课程管理,提高管理效能,学校先后成立了课程管理委员会、学术委员会、选课指导小组,制订出《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方案》《课程开设计划》《综合实践活动管理和实施细则》《学生选课指导方案》《学生选课指导手册》等,建立了决策、执行、监督、考量的长效机制。在实施具体的规章条文时,学校始终注重突出目标追求、价值取向、理想信念等要素,给制度注入灵魂,给管理注入活力,形成学校“化”与“硬制度”刚柔相济,既“人性化”又“科学化”的课程管理特点。
三是生成“开放性、多元化”的课程共建机制。为了拓展课程资源的空间,学校充分挖掘利用北师大雄厚的教育资源,并有效地开发、利用、梳理各类社会资源、社区资源、家长资源等。北师大许多知名的教授都亲自来学校为学生上课;同时,学校还将课堂延伸至高新产业区、高校研究室、生态农场等,生成了“开放性、多元化”的课程共建机制。
知行合一的“学思课堂”
近年来,北师大南山附属学校着力加大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思结合、知行合一的“学思课堂”;营造独立深思、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学习环境;打造以学为主、和谐互动、彰显个性、轻负高质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变教室为学室,变课堂为学堂,教案与学案并重,促使教学方式更人文、更、更开放;学习方式更强调主体体验、有效合作、主动探究;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首先,强化“注重细节,注重过程,注重质效”的常规教学管理。对于常规教学管理,学校一贯注重的就是细节、过程和质效。为此,学校一方面是通过一系列的建章立制来确保新课程课堂的规范有序;另一方面是狠抓管理制度的落实到位。每学期,学校都要扎扎实实地进行多次大规模的教学常规工作大检查:召开各类教学质量分析会,要求教师、学科组、年级组都要在各自的层面上深刻反思,以便及时发现理由、改善教学、解决理由。学校领导更是经常深入课堂进行抽查。通过推门听课、多元评课、活动推课、专家导课、制度促课等,形成一个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多重督导的开放的课堂环境,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效。
其次,打造立足于学生本位的、创新的、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从2010年起,随着深圳市南山区开展的课堂文化建设运动,北师大南山附属学校遵循“教服从于学”的基本原则,以预习先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检测反馈、技术领先等为基本元素,以教学生本化、预习结构化、知识理由化、小组合作化和评价多元化为目标,针对高中部教师人数少的特点,实施了“三个一”工程:即各学科组“研制一个导学案、上好一节研究课、提炼一个学科教学模式”。纵观“学思课堂”带来的教学改革与变化,其共同特征有以下三点:第一,导学为先,关注学法。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的行为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但在自主学习的课堂上,教师的行为将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意识,在充分尊重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在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前提下,找寻获取知识、习得能力的最佳策略和途径,搭好认知递进的脚手架。第二,深度互动,关注思维。“学思课堂”中的“思”,即善于深思,善于质疑,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想问、敢问、爱问、善问,而教师的课堂使命就是导学、导思、导问,只有导得有效、导得到位、导出智慧,才能促使学生深刻、主动、个性的思维活动。为此,学校三位理化生教师三科联动,连续展示了“制约实验变量法在物理、化学、生物实验中的应用”的三节“异科同构”研究课。第三,拓展延伸,关注能力。在以网络和多媒体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教师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互相融合,在整体优化、拓展、挖掘的基础上成为学生优质的学习资源,提供给学生进行个性化、交互式、异步性学习。
最后,建设“多元化、个性化、发展性”的教学评价体系。一是专项目标评定与综合素质评定相结合。在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进行专项评定的同时,学校还依据《广东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定,关注学生个体间发展的差异性和个体内发展的不均衡性,引导学生在个性化发展的同时,提升自我综合素养,以达到全面健康发展。期末考评,学校会在方方面面评出许多的优秀和先进,让学生们知道:“你在这边行,我在那边行,大家齐努力,个个都能行。”二是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在学分认定中,学校在关注终结性评价的同时,更关注过程性评价,将过程性评价作为学生发展性评价的重要部分。学校制订出相应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作业、问答、辅导,以及听课评课、教学督导、问卷调查、教学质量评估等多种方式,既对师生的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全面管营造有成效的课堂文化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理、全程监控,又对师生的教学行为和质量进行过程性评价,并及时给予明确的反馈和指引。三是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为了使每个人在多元评价体系中建立自信、自尊和自省意识,鼓励学生和教师积极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诊断、自我反思,学校也着力创建了教师管理与评价的长效机制,建立了学生成长手册。这样的评价体系,确保了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功能的发展性、评价策略的多样性,使得评价越来越发挥其激励、导向、质量监控及教育作用。
在对课程教学的探索过程中,学校始终注重突出校本,重视传统,学习先进,追求整合,努力奉献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一个开放的课堂,一个探究的课堂,一个感悟的课堂,一个快乐的课堂。
展望未来,北师大南山附属学校的课堂文化建设是其“十二五”期间内涵发展的重要战略,学校在“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引领下,以舍我其谁的主人翁精神,以坚韧不拔的实干作风,以同舟共济的合作姿态,外塑形象,内铸品质,打造出更加科学、轻负、高效的课堂。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校)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