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语法学 >从小说《基姆》谈吉卜林作品叙事对策与语言修辞

从小说《基姆》谈吉卜林作品叙事对策与语言修辞

收藏本文 2024-03-01 点赞:32518 浏览:14694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鲁德亚德·吉卜林是一位英国作家,有着雄厚的思想、敏锐的观察力和杰出的叙事能力,于190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然后这一荣誉给他带来的并不是惊喜,而是声誉的不断衰落,长期被主流文学排斥在外。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形主要是由于当时的爱德华·赛义德——后殖义之父,将吉卜林的著作放在了后殖义的语境下进行研究,在他的作品上强加了更多的政治意识。以至于在后来,很多学者也多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吉卜林的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本身所含的文学价值和审美趣味都未能得到很好的认可。小说《基姆》是一部发表于1901年的有关印度题材的著作,这是吉卜林最后一部印度题材的作品,被认为是最长且最好的作品。本文将着重对小说《基姆》中的叙事策略和语言修辞进行分析,以更好地了解吉卜林作品的文学魅力。

一、叙事策略

(一)《基姆》:西藏人形象的理想化书写

在小说《基姆》中,共有两位主人公,他们分别为遗孤基姆和西藏德秀。围绕这两位主人公,小说的情节主要通过他们之间的追寻经历展开。小说中,基姆是爱尔兰人的孩子,在他3岁的时候,父母相继去世,后来他由一位印度欧亚混血女人抚养成人。为了对自己的身份有个清楚的认识,基姆选择和西藏德秀一起去云游印度。在去印度的旅途中,基姆不仅要弄清楚自己的身世,同时还要为英国政府搜集相关的情报。小说中的另一位主人公西藏德秀,他云游印度是为了寻找洗清罪恶的河流,即便是自己已经年迈体弱,他还是毅然地选择去追求真理。整部小说都是以基姆和西藏的云游印度为主线的,讲述了他们在云游过程中相互扶持和帮助的故事,小说中的基姆代表了白人,西藏德秀代表了东方人,这也向读者展现了白人和东方人之间的一种完美结合。在小说的开始,作者将西藏德秀描述为:身高近六尺,身上穿着一件由马毡做成的脏衣服,衣服上有很多折层,但是我们却不能从任何一条折子中看出德秀的职业。在德秀的腰上挂有一只由铁做成的网状的细孔长盒,身上还挂有木念珠,头上顶着一个大扁圆帽。他的脸很黄,有很多皱纹,与街市上的鞋匠的脸很像。作者所描述的这位长相非常普通的西藏有着人类的很多优秀品质,如圣洁、诚实、富有才华、乐于助人等。在吉卜林的笔下,德秀是东方人的完美化身,具有东方人的典型理想化形象。
在小说中,西藏德秀被称为圣人,因为他待人非常诚恳,就连基姆这位对当地人的狡猾很熟悉的年轻人也对德秀的诚实表示非常惊叹。基姆知道,德秀讲的所有的话都是真话,然而当地的人是不会和路人讲真话的。德秀的渊博和谦卑也赢得了博物馆馆长的尊重,他认为德秀天性通达明理,是一位聪明且圣洁的探索者。德秀对于发怒的眼镜蛇平静对待,不让信徒惩罚打伤自己的俄国间谍,所有这些都向我们展现的是德秀超凡的修养。同时,作者也向我们描述了德秀作为平凡人的一面,即他是一位非常慈爱的老人。他对孩子充满了喜爱,会为孩子们唱歌,并且还会让他们随便抚摸自己的念珠,这样不经意的动作流露出的是德秀浓浓的思乡之情。小说中的德秀有时候单纯的就像是一个小孩,因为醒来之后会有像小孩一样的迷惑。在小说的结尾,为我们展现了所具有的慈悲胸怀。当他证明了大道之后,他对仍在尘世的基姆表现出一种非常难割舍的慈悲心情。从作者所描述的德秀身上,我们也能感受到基督教徒的身影。在德秀身上看到的诸多美德,诚实、圣洁、乐于助人等,这也正是基督教所宣扬的。因此,小说虽然赞颂的是西藏德秀,但是也间接赞扬了基督教徒所具备的良好美德。小说展现的是对各种民族和信仰的一种宽容,因为在印度有非常多的圣者,他们的信仰不同,通过各种语言来对自己认为的真理进行传播,这种信仰在他们自己的国度里是有着特定价值的。所有这些都体现了作者的一种宽容理念以及对民族和谐的一种期望。作者笔下汇聚众多美德的西藏是一个完美的东方人,是西方文学作品中理想化的东方人的形象代表。

(二)以“寻求”为主要叙事线索

赛义德认为,《基姆》这部小说是一部以男人为中心的小说,因为其主人公分别为基姆——一个男青年和德秀——一个年老的西藏。吉卜林描述的这两个男人之间的友谊和许多美国小说如《哈克贝利·芬》《白鲸》和《杀鹿人》等是一样的,都是一种谱系关系。对于这种在困难中的男人之间的友谊,小说《基姆》给予了赞赏。小说主要围绕寻求为叙事线索,即西藏希望通过寻求找到生命轮回中的救赎,因此他会随身携带一幅轮回图;基姆希望在寻求中找到自己在殖民机关中的真正位置。小说中的基姆是一个从13岁逐渐长大到十六七岁的孩子,他喜欢打闹、嬉戏。他不仅是一个爱尔兰人的遗孤,同时也是英国特务机关的情报员。他不仅有着绅士一样的地位,同时也是街市中的一个体面的孩子。在赛义德眼中,吉卜林不仅将基姆作为小说的中心,同时也将基姆看做是英属印度所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虽然小说中的西藏讲了很多的寓言故事,但是大游戏却在继续进行着,基姆时刻存在于其中。因此赛义德认为,吉卜林让这样一位爱尔兰男孩让西藏为他祈福,实际上是作者对基姆的英国优越性属性的重新确认。

二、语言修辞

(一)语言的淡化

在进行《基姆》这部从小说《基姆》谈吉卜林作品的叙事对策及语言修辞由优秀论文网站www.udooo.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小说的写作时,作者吉卜林并没有受到Daemon的制约,而是从艺术家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反复修改。正是经过了这些修改,《基姆》的艺术品位才逐渐上升,是作者对当时早期殖义的一种态度超越。众所周知,《基姆》这部小说最早源于吉卜林的一部写于印度的手稿,其最后的定稿前后共经历了16年。根据菲丽的论述,《基姆》的原稿更加倾向于,但是真正的小说发表却对进行了超越,因为在修改过程中,吉卜林将很多的话语都删除了,并且还增添了很多对印度的描写。尤其是在人物的塑造方面,吉卜林减少了对英国人的正面描写,如对罗干大人的光辉描写淡化了,克雷顿上校的笔墨也相对减少,同时将英国的两位神职人员维克多和贝内特描写成负面形象。同时,对于印度人的描写,吉卜林一改以往的偏见,更加注重对他们的尊严和真实性进行描述。其中西藏的形象就比原稿中更加庄严、高大,而贺瑞巴布和阿里也不再是东方人的典型形象,他们拥有更多的是自己的特征和品格。在对基姆进行塑造的时候,吉卜林将其身上英国人所拥有的特征进行淡化,而更多的强调其对印度的认同感和亲切感。在小说《基姆》中,吉卜林还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和摩擦逐渐淡化,如删除了原稿中马哈布父亲被英国人杀死的情节。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