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艺术 >> 音乐 >> 音乐表演 >有关于再论冼星海艺术歌曲

有关于再论冼星海艺术歌曲

收藏本文 2024-01-19 点赞:25507 浏览:11797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冼星海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反映时代声音的音乐作品,其中歌曲创作的数量最多、影响最大。值得一提的是冼星海为古典诗词和现代诗人塞克等人的诗作谱写的艺术歌曲,具有极高的思想性与艺术价值,非常值得我们去认真地加以研究。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客观地评价冼星海,将他的艺术歌曲介绍给我国广大听众是我们音乐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职责。
关键词:冼星海 艺术歌曲 民族化
目前,我国音乐理论界对“洗星海艺术歌曲”的研究并不多,某些学者只是做了些一般性研究,或是针对洗星海的某几首艺术歌曲进行分析。如2009年沈阳音乐学报《乐府新声》第3期上发表的《我最爱光明和太阳,但我一样地爱月亮——论洗星海的艺术歌曲创作》、同年在《星海音乐学院学报》第3期发表的《伤别处,音尘绝——洗星海艺术歌曲<忆秦娥>分析》1991年在《星海音乐学院学报》第7期发表的《浅论冼星海的古体诗词歌曲》2011年在《星海音乐学院学报》第5期发表的《欸乃一声山水绿——冼星海艺术歌曲《渔父词》的“民族风格”分析》。以上这些研究成果显然不够系统,不够全面,也难以形成系统化、整体化研究的态势。
冼星海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杰出的人民音乐家。在他伟大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许多体裁多样、内容丰富的音乐作品。歌曲是他全部音乐作品中数量最多,也是最重要的部分。他的歌曲现今能够见到的有二百多首。此外,还有交响乐两部、交响组曲四部、管弦乐狂想曲一部、歌剧一部、合唱曲四部。以及一些器乐独奏、重奏曲等。星海是一位真正有才华的、多产的作曲家。他继承和发展了“五四”运动以来的新音乐传统,运用丰富多样的音乐体裁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伟大现实,创造了许多具有强烈时代精神和民族气派的优秀作品。
冼星海的名字许多人并不陌生。他的名字常常同《黄河大合唱》、《太行山上》、《二月里来》等抗日救亡歌曲联系一起。而他的一些艺术歌曲却很少为世人所知,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上世纪四十年代,党组织委派星海去当时的苏联学习与工作。由于国民党当局的阻挠,他在西安停留了一段时间,直至当年的十二月份才到达莫斯科。在西安逗留期间,他根据古典诗词谱写了四首艺术歌曲。这四首古诗词都是写离情别绪的。据冼星海的《创作扎纪》中记载“一九三九年五月十一日再论冼星海的艺术歌曲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离别了韵玲,在西安逗留了几个月,闲暇无事写这四首以志别离之情。一九四O年才完成和声。”由于短时间离开了战争的环境,冼星海开始静下心来,认真考虑和探究艺术理由,并尝试用民族音调进行艺术歌曲的创作。
笔者认为:研究冼星海的艺术歌曲应当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一、 音乐创作中民族化音乐语言的运用。

艺术歌曲是舶来品,其灵魂就是旋律,如果不能在这方面取得突破,那么,我们的艺术歌曲只能是西方音乐的复制品,没有任何存在的价值。

二、民族音乐对其作品的渗透影响。

从冼星海的艺术歌曲中你不难感受到一股强烈的民族音乐的乡土气息,这一点与他当时所处的生活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三、创造性地把民歌、说唱音乐,戏曲音乐的因素用于艺术歌曲的创作中。

在艺术歌曲的创作中大胆地融入民歌、说唱音乐,戏曲音乐的因素,这在当时是非常有创造性的举动,不拘一格、开拓创新的理念是冼星海留给我们后人的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四、借鉴民族音乐乐音带腔的特点,在词曲的结合上,采用一字多音的处理策略手法。

五、歌曲中拖腔与甩腔的处理手法。

六、在和声的使用上以传统和声为基础,并大胆地进行现代技法的尝试。

冼星海不但是艺术歌曲民族化的积极倡导者,而且是现代音乐的先行者。这一点弥足珍贵。他于1936年在上海创作的由卞之琳作词的《断章》是一首无调性、探索性的作品,为我们研究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在我们今天的音乐生活中,对于历史、特别是对于星海的评论和估价应当采取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应把他做为一名革命的、人民的艺术家来看待,要全面地了解和深入地研究他。只有这样做才不至于割断历史,才能对这一历史时期的音乐生活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我们要学习星海走民族化创作道路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学习他宝贵的创作经验。在我们今天的创作中,不仅要立足于民族的土壤,而且要在技巧上赶上或超过前人,使作品在表现形式和思想内容上都有所突破。这些便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冼星海、研究冼星海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黄准.我的老师冼星海[J].人民音乐,2005,(06).
[2]傅庚辰.星海的路[J].人民音乐,2005,(07).
[3]冼妮娜.我的父亲冼星海[J].人民音乐,2005,(08).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