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艺术 >> 音乐 >> 音乐美学 >简论唐代仕女画艺术特征

简论唐代仕女画艺术特征

收藏本文 2024-02-29 点赞:10373 浏览:4421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唐工笔仕女画在用笔用色方面形成了特有的方式。一是完成了以勾染为主的用笔形式;二是完成了绘画的用色模式化法则。
[关键词]线条美 色彩美
宗白华说:西画线条是抚摩着肉体,显露着凹凸,体贴着轮廓以把握坚固的实体感受。中国画则以飘洒流畅的线条,自由组织,暗示着物象的骨骼气势与动向。唐工笔仕女画的一大特点:在线条的组织中,起承转合,抑扬顿挫,高低停折,和谐而有节奏,线条的韵律美体现着作品的基调。
吴道子“早年行笔美细,中年行笔磊落,如莼菜条”,他利用笔的起落轻重缓急,丰富了描法,成为统一而又变化的造型语汇,这一飞跃是关键,足能解放用笔,用笔更完善地与画家主体气质技巧相结合。造就了用笔从“描”走向“写”的可能性契机。“吴之笔其势圆转,而衣服飘举”为“吴带当风”。
工笔仕女画家的张萱和周昉,在线描造型上一个细劲精微中见豪迈壮气,一个在大气松快之中不失严谨,但都做到了 “气韵生动”“以形写神”。
张萱在线条上把吴道子“天衣飞动,满壁生风”的线描加以含蓄和细劲,更准确地体现世俗生活中人物的外貌与内心。在表现手法上,周昉吸取了顾恺之、吴道子等人的线型优点,创造了“琴丝描”,即“铁线描”和“游丝描”的综合,特别是用淡墨细线,既表现了面部和手的肌肤感和体积感,又表现了罗纱的薄透感。这种线型具有细劲有力,流利活泼,典雅含蓄的特点。我们欣赏张萱《捣练图》时,可以品味到作者用线条创造的节奏,着力的地方着力,放松的地方放松。线条起伏转折,迂回往返地欣赏,画面总是给人一种力度美感享受。而这种力度美感享受正是以视觉均衡组织线条为出发点,由低潮到,千变万化而又完整统一的无数笔、无数力的交错穿插,形成有生命力的艺术形象,“气韵雄壮,几不容缣素”。
周昉的线条的起笔和收笔多为较松宽的露锋,骨法用笔,柔中带刚,以宽松暗合严谨,把丰肥的躯体表现得妙曼多姿。所塑造的人物身躯衣物产生着真气充沛且略有慵懒的力之美,随着每位仕女身姿动态变化,刚柔相济,顿挫自如。《簪花仕女图》中周昉运用了各种不同的线条来描绘面部、手部、衣纹与图案等不同的部位:手的线条简洁概括,下笔稳重圆润,看似简单的几笔,却塑造了全部精炼的姿态。《簪花仕女图》中的贵族仕女袒胸露臂,双手毫无遮蔽,描绘起来,实非易事。而作者偏偏能用简洁遒劲的线条,准确地表现了各种不同的手势:执绋子的巧妙自如,撷花枝的指尖轻合,捕蝴蝶的纤白柔软;衣纹的长线条,磊落而流畅,一贯到底,但又能从中发现运笔中隐含着的轻重与转折的含蓄变化;至于画家对发丝的处理,那根根可数的发丝,精细过于毫毛,于凝固中显示着飞动的美;衣裙图案花纹的用笔,则信笔而成,转折处若断若续,似规整但又非常流动,使通常流于对称刻版的图案,重新赋予了灵巧而生动的活力。
“线条这种有意味的形式,是活生生的、流动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量的美”,中国画是线条的雄辩。
中国哲学儒释道三家都是重视感性心理和自然生命的,各家都以不同方式呈现了对生命、生活、人生的肯定和执著。这种肯定与执著必定在色彩上对中国的绘画有所影响。中国色彩的含义为:阴阳冲和而成的“气”的变化。这种色彩不是固有色,也不是条件色,而是随自然变化又随画家心境变化的意象之色。唐仕女画的色彩实际上也是经过画家悟化过的自然色的抽象,不追求外在的逼真纷呈,而是追求生命力,追求大真之色,追求内含的精神感应与阴阳协调的生机。
唐仕女画的色彩和其时代精神一样,大度而热烈,所用赋色策略主要是平涂、斡染、退染等。色彩以暖色系为主:朱红、土红、赭石、藤黄、石黄,辅之以冷色石青、石绿、花青,造成了大面积的暖色与局部冷色的对比,重彩比重加大,丰富了色彩的视觉感受。颜料的使用范围已经远比两汉帛画的矿物质颜料扩大了,更注重画面的形式美,设色用笔,形成了一定的审美体系,是高度对比下和谐的灿烂的色彩组合,既是生活中的色彩,又比生活中的色彩更强烈,更协调。
“画分时代,一见可知,大抵愈古愈拙,愈古愈厚,渐进则渐巧薄矣。尝见唐人佛像突出纸上,着色浓厚,致绢本已坏,而完处色仍如新。”大唐工笔仕女画中矿物色和植物色交织运用,无论是矿物色还是植物色都不是一遍染成,力求染得薄厚变化,最终追求的是滋润鲜活之感觉。阳不到顶,阴不到底。亮色不刺目,重墨也有透明的空灵感,设色淡而能深沉,艳而能清雅,浓而能古厚。张萱把色彩运用得成色调,成情调,成格调。他既继承了初唐阎立本色彩的大气古雅,又融进了一定世相中的艳丽活泼,更富于人情味。这种用色之道是当代人应该认真研究的。周昉的仕女画一般都着色浓重,表现妇女衣服的鲜艳时,做到“设色浓艳”又达到“色不夺线,线不碍色”的画面效果。采用朱红、绯红、石青、翠绿等鲜艳的色彩,使之相互衬托,既富丽又明快活泼。画面上的色块即使有时透出分染时的某些变化,但总体上总是呈现平面化的倾向。在具体的某一色块中,画家并不着意于色相微妙、丰富的变化,而更多地考虑色块的大小位置是否合适,考虑颜色是否厚重、是否透明、是否润泽……在调整画面的色调上,从轻重、强弱、明暗的对比中,显得统一而和谐,在“和色”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周昉在仕女肌肤和服饰质感的色彩描绘上,达到了“罗薄透凝脂”的真实感,从而把工笔人物画的表现形式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唐工笔仕女画之所以耐看,画面色彩之所以能呈现这种华贵之气的效果,石色即矿物颜色的运用是一个关键,因为透明色运用得再厚,也无法出现那种厚重辉煌的效果。唐代画家把矿物颜色颗粒磨得很细,但又保持了原有色度和鲜艳程度,精确地表现形体结构及凹凸质感,又要取得明朗润丽与厚实凝重的艺术效果,这就需要靠多遍地运用勾、渲、染、醒等技法层层相叠,逐遍积染来获得,传统称为三矾九染。采用薄色分染,干后再染,层层相叠,传统称之为薄中见厚。这种干后再染,逐遍积叠的敷色手法在《簪花仕女图》中很明显而具体,宫妃的纱帔,都是通过层层薄染,把其覆在肌肤与红裙的色感质感显分出来,透澈明朗,色薄而厚,色不隐指,丝绢的线路还能感觉得到。紫朱、三青、石绿、橙黄交相辉映。朱砂红裙,浑厚润丽,浓黑高髻,面部粉色,也是多遍积染所得,赋色圆厚有力。另外,在绢背面的渲染托色是表现颜色浑厚的效果的具体策略之一。正反上色,使画面的色彩浑厚含蓄、苍茫沉着。这是古人道艺并进,由技而道,保持画面色薄而厚之高品位的良苦用心之所在。这也说明技法虽是作为器的层面之策略,但却是通向道的必经之途。
重建既有民族性又有现代性的重彩画语言,无疑要把握住大唐焕烂的笔彩中心。
参考文献
[1]龙瑞. 中国画评审没有规矩怎能成方圆?美术
[2]徐复观. 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张光福. 中国美术史.知识出版社
[4]元代汤垕, 画鉴“唐画”.
[5]蒋玄佁. 中国绘画材料史.上海书画出版社
[6]龙瑞 中国画评审没有规矩怎能成方圆
[7]王伯敏唐代仕女画的艺术特征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 中国绘画史.人民美术出版社
责任编辑:杨建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