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新闻传播 >> 舆论学 >多屏时代新闻生产和消费态势

多屏时代新闻生产和消费态势

收藏本文 2024-01-22 点赞:5204 浏览:1774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当前,媒介融合正在从后台融合走向前台融合,多来源和跨媒体是当代媒介环境下新闻消费的特征之一。国际国内的相关调查研究均显示,电视、电脑、移动终端(手机、平板电脑)正成为受众获取新闻的主体屏幕,运用多终端获取新闻并进行多维互动正成为全球新态势。
有研究者将人们在观看电视时,同时使用平板电脑或笔记本电脑或智能手机等终端的行为,称为“双屏现象”;①也有论者认为,随着社交媒体的崛起,注重观众与观众以及电视节目间互动的“社交电视”,或许将是未来传统电视的转型方向。②
可以说,新闻终端的变革已经并将继续对新闻的内容和表达产生深远影响,对既有的新闻传播理念也产生很大的冲击。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数据和研究,围绕移动、交往和参与三个关键词来分析多屏时代的新闻生产与消费态势。
移动终端新闻消费与新闻类APP的大发展
移动终端的新闻消费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大幅发展态势,美国Pew研究中心的2012新闻业年度报告显示,人们使用移动终端最主要的目的是获取新闻,把看(读)新闻作为第一选项的电脑用户有70%,智能手机用户有51%,平板电脑用户有56%。③2013新闻业年度报告显示,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大幅推动了美国人的新闻消费。36%的智能手机用户会每天都使用手机看新闻;而平板电脑用户中,37%的用户表示每天用平板电脑看新闻。④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发布的2013年第一季度新闻消费报告指出,使用移动终端获取新闻的比例在各年龄段都出现了显著增长,超过一半(55%)的受访者表示是移动媒体新闻的消费者,较之2012年增长12%。在18~44岁的人群中使用移动终端获取新闻的比例最高,达到70%以上。⑤
中国移动终端的新闻消费正处于蓄势待发阶段:
一是移动终端获取新闻的用户初具规模。CNNIC发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网络新闻的网民规模达到4.61亿,网民对网络新闻的使用率为78.0%,是即时通信和搜索引擎之后的第三大网络应用。⑥而中国整体网民为

5.91亿,手机网民4.64亿,由此可以推算手机新闻使用人群规模之大。

中国舆情调查实验室的数据也显示,77.4%的受访对象使用智能手机,调查显示,微博(83.3%)、浏览新闻(85.8%)、微信(78.9%)是智能手机用户经常使用的功能,排在通话(99.5%)、收发短信(98.1%)和看时间(90.1%)的基本功能之后。
另一个关于使用哪些终端获得媒体内容的调查显示,使用电脑获得报纸内容的比例(66.8%)超过了使用纸版报纸的比例(60.3%),这也是此次调查中唯一一个电脑终端比例超过原有媒体终端的媒体,运用手机、平板电脑获取报纸、广播内容的人群比例也较高。41.8%的人通过手机看报纸,19.3%的人通过平板电脑看报纸,36.5%的人通过手机听广播,1

3.4%的人通过平板电脑听广播。

二是中国移动互联网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的数据显示,2多屏时代的新闻生产与消费态势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udooo.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013年上半年中国移动用户达到11.8亿,移动互联网用户约8亿,3G用户3.2亿,同比增长81%。2013年上半年新增移动互联网用户5000多万,智能手机量约2.14亿部,为历史同期新高,可以预见,未来还将会不断创出新高。技术和终端软硬件的飞速发展和资费下调,加之用户对伴随式新闻的强烈需求,都将推动移动终端新闻在未来几年进入爆发式发展。
目前,基于移动终端的新闻传播渠道主要有APP(又称客户端)、网站、手机报、微博、微信等,其中浏览器的重要性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有所下降,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即为新闻APP。调查也显示,在移动终端上,人们获取新闻最普遍的方式是直接访问新闻机构的网站或者APP。⑦
按发布方来看,中国新闻类APP可以分为传统媒体、门户网站、互联网公司三大类。中国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推出了新闻APP。报纸杂志方面,新闻APP开设较早、数量较多,覆盖各级各类媒体,包括专业性媒体,如《人民日报》、《环球时报》、《新京报》等。人民网研究院2013年1月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境内1400多份报纸中,已有170家报纸推出了APP ;⑧广播电视方面,从到地方的各级广播电视台推出的APP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广播/电视台整体设计的APP,其内容涵盖本台从新闻到娱乐的各类节目和怎么写作。二是栏目APP,涉及领域较广。三是专门的新闻APP,如央视即推出了“央视新闻”,CNTV推出了“新闻联播”,还有凤凰卫视推出的“凤凰新闻”等等,新闻资讯类内容占据了其中较大比例。
总体来看,传统媒体开发的新闻APP依托媒体平台,在内容和品牌上有较大优势,但目前传统媒体新闻APP多为母媒体的新闻摘编,存在着同质化新闻过多、形式较为单一等理由。相较之下,门户网站及互联网公司开发的APP在用户选择权、与社交媒体的结合及用户体验等方面探索更多,在苹果APP STORE的新闻类免费下载排名前10名中(截至2013年9月),四大门户网站的新闻APP均在其中且位居前列,唯一入榜的传统媒体新闻APP为“凤凰新闻”,而互联网公司开发的新闻APP在收费与免费排行榜中都较受欢迎。
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闻APP将成为转型发展的重点之一,而突破点就在于能否以移动互联网的思维方式进行深思,利用大数据对用户偏好和行为进行分析,做个性化互动体验好的新闻怎么写作,以适应即时性、碎片化、个性化和社交化的新闻消费需求。
社交媒体新闻圈的形成与发展
2012年,社交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加。Pew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约47%的智能手机用户和约39%的平板电脑用户表示经常通过社交媒体获取新闻。⑨社交媒体新闻圈的扩张,是当代新闻传播的一个重要态势。
社交媒体的发展带来了新闻从传播到交往的转向,人作为社会交往主体的角色得以确认,社交媒体为个体提供了自己的话语平台和传播网络,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成为新闻的新生传播渠道,每个个体都可以作为新闻传播者出现,同时又作为受者、消费者出现。以社交媒体为基础在不同群体中进行新闻生产/再生产、传播和消费,形成了社交媒体新闻圈。就中国而言,博客、论坛、微博等开启了社交媒体新闻圈,但依然是一个开放式扇面型的新闻圈,而在微信出现后,尤其是2012年8月微信公众平台上线后,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可以与特定群体进行全方位沟通,朋友圈亦可以分享各种新闻和链接,正式促成了社交媒体新闻圈的形成与大发展。腾讯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7月,微信用户数达到4亿,WeChat用户数达7000万,微信与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超过2.3亿,较去年同期增长176.8%。⑩微信的发展也加速了社交媒体新闻圈的发展。社交媒体新闻圈的存在和发展是媒体发展的必定,也是对大众传播的一个补偿。当前社交媒体新闻圈呈现出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新闻事实和个性化观点的交融性。社交媒体新闻圈的内容主体包括对媒体内容的转发评论、对重大事件的解读和分析及对自己或身边的人与事的信息发布与评论等,即时性个体评论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传统媒体时代的饮水机效应在微博、微信中得以延续。
二是朋友家人作为新闻源的重要性得以凸显。微信的圈子式传播具有一定的私密性,而且因为是基于真实人际交往的传播,受重视程度和信任度更高。中国舆情调查实验室对从不同媒介获取信息的重视程度进行的调查显示,人们对从家庭、朋友、微博获取信息的重视度仅次于电视(83.4%)和网络新闻(70.1%),与报纸相近(67.7%),远高于广播(4

4.7%)、杂志(34%)。

三是新闻选多屏时代的新闻生产与消费态势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择的主动性和延展性。人们在社交新闻圈获取信息后,会进行相关延展性的新闻消费,美国Pew的调查显示,“主要通过朋友和家庭获取新闻”的人群,对主动阅读新闻表现出更强烈的兴趣,大部分受访者在从朋友或家庭成员处获取新闻之后,会继续查阅完整的新闻报道。⑾
四是新闻来源的接近性和人格化。社交媒体的发展以即时多层面交互实现并扩展了人际新闻传播的直接性,同时又以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在某种层面上降低了空间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制约性,带来了新闻信息传播的范围和深度的变化,也即在横向上扩大了每个个体的交往面,在纵向上简化了真实社会交往的科层,架构了不同人口地理分布、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之间的直通化新闻互动渠道,而且无论是个人、媒体还是品牌,在社交新闻圈中都呈现出人格化特征。
五是新闻传播的涟漪效应。在以微信等为主体建构的社交媒体新闻圈中,不同个体的圈子之间交集与延展并存,不同圈子之间又环环相扣层层延展,一个消息的散布就如同湖面的涟漪,大圈小圈波及开,扩散范围广,同时因为消息和评论的多发性,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总体从新闻价值的观点来看,接近性、时效性、实用性和人情味等在社交媒体新闻圈中得以体现。
尽管5.0版本之后,微信将公众分为怎么写作号和订阅号,强调怎么写作性而非媒体性,但无损社交媒体新闻圈如火如荼的发展势头。这不是一个信息平台或曰通信工具的自我角色和功能设定所能决定的,如果微信不能满足人们对于人格化来源的新闻需求,自然会有各种其他工具出现。朋友圈的信息交流是刚性需求,从饮水机效应到后篱笆效应,信息聚合始终是人群的刚性需求,借助移动终端的新闻聚合效应才刚刚显现。
伴随着社交媒体所带来的新闻汇聚、扩散、解读等传播方式的转变,可以预见社交媒体新闻圈将获得稳定发展,未来还会出现一系列利用媒体系统的网络化、社会化和小规模生态圈的特性而发展的新闻传播新动向。不容忽视的是,社交媒体新闻圈存在着商业化、谣言传播等风险,如何强化把关人效应做好专业监管,是未来发展亟待重视的理由。
基于网络平台的集体智慧与信息对话
集体智慧(Collective Intelligence)的概念最初来自于昆虫学领域,法国互联网理论家Pierre Levy在互联网领域提出集体智慧的概念。如同有些学者所言,我们可以从四个原则来理解集体智慧,即开放、对等、共享以及全球行动,以此推动大规模协作发生和发展。Wiki就是集体智慧的典型案例。而对于当代新闻传播而言,集体智慧也在信息流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其一,在当代信息流动中,传播模式不再是从传播者经由媒体到受众的单向线性封闭式传播,而是多点多向的开放式传播,传受关系从独白走向多方对话。
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是传播权利的开放,实现了传播者角色的复合性。传播者不再集中于媒体机构,职业传播者既以媒体组织成员的身份按照媒体组织的标准传播新闻,又在网络等新媒体中以个人的名义充当个体化新闻传播者和接受者。如电视机构特地在其新闻网站中设置有新闻博客、微博,电视节目的编辑记者在博客中分析亲身参与的新闻内幕,解释电视新闻的运作过程,回答公众的理由;而受众既可以以大众的群体身份接受新闻,也可以以完全个性化的方式写作新闻和发布新闻信息,在信息的采集、编辑、传播中扮演着一定的角色。在娱乐信息方面,则更可以自己拍摄、传播相关娱乐视频。其次是传播介质开放。如前文所言,传播介质渗透到生活中并成为私人交流的工具。再次是传播内容的个人化与自主性,多屏时代的用户已经摆脱了传统电视频道资源的限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节目,实现传统电视所不能提供的交互式怎么写作。如网络视频怎么写作中,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和点播节目,可以集中选择播出某个地区的新闻或某个人采访的新闻节目等,甚至可以经过个性化的再组合,转变整个时间轴上的节目排列,不仅可以实现分时异步观看自我组合,更可以在用户端编辑发布信息;而与视频相伴的评论功能使得用户可以在收看视频的同时,对视频进行即时观点分享。

二、UGC(用户生成内容)的发展将成为新闻生产的重要部分。

用户提供内容的分享已经成为新媒体时代人们的存活方式之一。近年来,在用户自发提供内容之余,传统媒体及新媒体均采用多种方式激励UGC的发展,如传统媒体将用户原创视频作为传播内容的重要来源之一。美国几大重要的电视新闻频道都开设了专门征集UGC内容的栏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花75万美元购写iReport.com和i-Report.com域名,推出独立域名网站的i-Report怎么写作,鼓励观众发送新闻事件的图片及视频给CNN。继CNN在2006年8月推出iReport栏目后,MSNBC在2007年2月推出《第一人(First Person)》栏目,ABC在2007年8月推出《我发现(i-Caught)》栏目,FOX在2009年4月推出《你报道(uReport)》栏目,除《我发现》在6周后停播外其他均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在伦敦爆炸案等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UGC内容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各媒体中用户原创内容的使用比例和范围也在逐步提升,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联动推进UGC内容的发展,发挥集体智慧,拓展新闻报道的广度和深度。多屏时代的新闻生产与消费态势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GetFullDomain}提供,转载请保留.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