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文化 >> 饮食文化 >对于林文庆办学成就和文化贡献

对于林文庆办学成就和文化贡献

收藏本文 2024-04-15 点赞:28771 浏览:13282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林文庆是陈嘉庚倾家兴学的执著追随者,我国近现代颇有影响的教育家,厦门大学校园文化传统的开创者。他掌校16年,力倡科学精神及儒学价值观,制定校旨、校训、校徽,修订和完善规章制度,采取多项举措,大力推进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造就一批杰出人才,推动了厦门大学的学科发展和民族文化传承。全面认识和客观评价其办学成就与文化贡献,对于弘扬我国大学优良教育传统颇有启迪作用。
关键词:林文庆;厦门大学;办学成就;文化贡献
1671-6124(2014)01-0121-05
林文庆作为私立时期厦门大学校长,在我国近代大学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一生跌宕起伏,时人与今人,海内与海外,对其评价颇有差异。东南亚学者,尤其是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华人学者,对于林文庆的评价是相当高的 [1 ]。他执掌厦门大学16年(1921.7~1937.7),是陈嘉庚倾家兴学的执著追随者,我国近现代颇有影响的教育家,厦门大学校园文化传统的开创者。全面认识和客观评价其办学成就与文化贡献,对于弘扬我国大学优良教育传统颇有启迪作用。

一、造就一批杰出人才

在急剧动荡的近代中国,出任私立大学校长是个苦差使,不仅要勇于担当,更要无私奉献。林文庆在私立厦门大学办学期间,历经两次学潮,一次世界经济大危机,日本入侵我国东北,时局动荡,办学殊为艰难。但他不为其所惧,坚信教育救国,力倡科学精神及儒学价值观,采取多项举措,大力推进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坚持不懈地传承和传播民族优秀文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教育成就。
林文庆极为关怀学生的生活、学习,润物无声。早期毕业生回顾说:“他当校长初期,对学生爱护备至。同学有病,卧床不起,他和校医常到宿舍巡视。他很关心学生的膳食,指定厨房,每周要煮掺薏米或绿豆的甜粥一次,因为身体发育需要红糖。他劝同学要多吃猪血,说猪血含铁质多,又便宜。他体贴穷苦学生,常常把他们安排在图书馆里,得一点临时工资,维持生活。” [2 ]叶国庆教授也说:“林校长每星期总有几次到膳厅视察,告诉我们一些卫生事项。” [3 ]这类事例深为学生所感念。
每届学生毕业之际,林文庆常赠言勉励。1934年4月,他为第九届毕业纪念刊作“序”,告诫同学,在校学业有期,而求知生活无限。其序曰:“毕业岂易言哉?人之生也,会当有业,一业之精,端赖‘朝益暮习’、‘穷年累月’之功,绝非可一蹴而几!学问无止境,古人有‘卧不设榻’,‘老不废夜’,‘仕不释卷’,而至于学者,亦足见治学之难矣。今人因学校课程逐步之终结,而统以‘毕业’称之,滋惑也!庄子不云乎:‘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吾人自幼而壮而老,固无日能脱离求知生活,亦无人敢以学成自诩,恶在业之能毕也?” [4 ]这一届毕业生中,就有后来成为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长的卢嘉锡教授。
1935年4月,在本校第十届毕业同学纪念刊“序”中,林文庆校长从“对人”、“对己”、“对校”三个方面,对毕业生提出了殷切期望。字里行间,饱含儒学待人接物之精神。他说:“处世之道多端,首惟‘忍’。……诸生血气方刚,入世怎么写作,若非于‘忍’字涵养有素,则尘世林文庆的办学成就与文化贡献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茫茫,不如意事十居,势必徒劳无功!一无所就!此外,‘礼’亦关重要,诸生苟能以‘礼’待人,以‘礼’接物,则人必乐于协助,事业之成,可操左券。”
“昔贤云:‘士不可以不弘毅’,换言之,即谓吾人必持之以艰苦卓绝精神,实行平素所学。盖学问无穷,学校乃形式上求学之所,诸生出校后,除一面继续研究外,一面尤须热心怎么写作,无负所学。……”
“大学目的为国储材,毕业生乃母校有力宣传,现诸生学校生活告一段落,果能以所学出而应世,毋怠毋荒,谨慎做事,将来事业成就,本校亦与有荣,息息相通,关系綦切,望诸生永志勿忘!”
最后,他意犹未尽,还赋辞勉励,“鹭江之滨,人文蔚起。敬业乐群,至善为止。四载于兹,驹光如驶。学优致用,济济多士。发愤为雄,青蓝寒水。淬砺刮摩,学无涯涘。大器晚成,鹏程万里。迈后超前,拭目以俟” [5 ]。
正是在林文庆校长和历任教职员的精心培育下,私立时期厦门大学培养了一大批专门人才 [6 ]。据《厦大周刊》相关资料及《厦大校史资料》第六辑“学生毕业生名录”统计,1921~1936年6月全校入学人数,本科生1 287人,预科(含高中部)生1 146人;1924~1937年,14届(含春秋两季)毕业生共计1 136人,其中,本科12届毕业生共计646人,预科毕业生490人①。这些人才为我国科学、教育、经济、文化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推动了学科发展

在长期程中,林文庆致力于学科建设,缔造了研究型大学的优良学术传统,不仅为其后厦门大学的发展奠定了根基,而且在我国现代大学史上产生了积极的示范效应。私立时期厦大重点建设的教育学、生物学、化学、商学、国文(国学)、法学等学科,后来发展为该校强势学科,跻身国内学术研究前沿,为人才培养和科学、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推动学科发展方面,林文庆校长的突出贡献在于:一是以发展科学为办学导向,积极倡导并亲自参与科学研究;二是大力引进各科名师,知人善用;三是努力创造宽松的校园学术氛围和学科发展条件,支持和激励师生追求学术研究,发明新知。
以理科植物学、动物学科为例,这一时期所取得的诸多重要研究成果,其中凝聚着林文庆校长的办学智慧与辛勤汗水,有的就是他自己的研究结果与发现。1922~1925年间,林文庆与植物学系钟心煊教授在厦门及周边采集本地植物标本,发现漳州柳等三项植物新品种和一项新变种,后经岭南大学麦克福(Franklin P.Metcalf.)教授定名。
经过前期多方努力,厦大办学成就享誉国内。十周年校庆之际,林文庆曾评论,本校“在闽南方面,固然是个最高学府,即比之其他国内各大学,亦不多让。这一点,并不是我们的自豪,可以说是全国所公认的”。他还列举各学院院长的学术贡献及学科建设成效 [7 ]。这一时期厦大的学科发展成就,为国内兄弟院校、媒体和校友所称赞。厦大建校十周年前夕,同为归国华侨的复旦大学校长李登辉博士,于1931年3月5日赠送本校横幅“百年树人”,以资庆贺。他称颂“嘉庚先生以兴学救国为己任,独捐巨资,创办厦门大学,成绩昭著,遐迩共钦” [8 ]。
1938年5月,厦大法商学院学生许荣度曾评论:“本校各科在学术上最有贡献者,首推生物学,次为教育学。”他列举厦大历年生物标本新种,“计有陈嘉庚水母、林文庆海星、丁文江黄鱼等数十种。其他如文昌鱼、海参、牡蛎、矽藻、寄生虫等经济作物,于渔业及医学上,均有重大贡献。其中尤以文昌鱼最富有国际价值,欧美各大学生物学实验之文昌鱼,多为厦门产,乃本校所供给者” [9 ]。卢嘉锡当年的大学毕业论文题目即为《文昌鱼之化学分析》。

三、开创厦大校园文化传统

校园文化是大学理念的外显形态,它反映了大学创办者和管理者的文化追求与办学风格。早期厦门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从校旨、校训、校徽的制定,学风、校风的塑造,到校园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建设,无不与林文庆校长的精心筹划与严格管理密切相关。作为厦大校园文化传统的开创者,林文庆的贡献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制定校训、校徽,奠定了厦大校园精神文化的基础。
校训“是学校为树立优良校风而制定的要求师生共同遵守的准则” [10 ],校徽则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标志,两者对于师生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回顾厦大92年发展历程,“止于至善”的校训,一直是师生努力追求的办学目标与文化境界。这一校训与校徽是林文庆校长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育人作用。今日厦门大学,校名题字集自鲁迅书信墨迹,校训一半源于林文庆缔造,校徽亦采用其当年绘制的图案,可谓林、鲁二氏之珠联璧合。如果说少了鲁迅,厦门大学有“名”而没“字”,那么,没有林文庆,厦大则不仅校训少了一半,校徽也将面目全非了②!由此可见,林文庆对厦大校园文化影响之深远。
其次,修订学校规章制度,推动开展各类课外活动,积淀了丰富、多元的校园文化优良传统。
私立时期,厦大学术风气浓郁,校园文化丰富多彩,这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林文庆的倡导及相应的制度保障。他极为重视课外学术演讲和学生社团活动。建校之初,他就组织“实践演讲会”,每周日晚7时亲临发表演讲,勉励学生修身,完善人格修养。他创立师生学术周会制度,每周四上午11时至12时,或下午4时至5时,邀请校内外学者作学术演讲。此外,学校还举办文艺、体育等多种课外活动,活跃和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
1928年,厦大课外演讲增加了“总理纪念周”活动。学校成立纪念周演讲委员会,林文庆任主席。每周一上午11时至12时举行纪念周演讲。潘懋元先生回忆说:“林文庆常在纪念周讲话,宣传儒家思想。他重视德育。”③这也见诸校刊记载。如1928年12月31日,林文庆在“纪念周”会上,曾作《中国宜恢复仁爱等旧有道德》的演讲。此外,他还发表林文庆的办学成就与文化贡献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有关科学等方面的演讲,如1928年10月26日,应本校理科同学会的邀请,他发表了《现中国研究科学之重要》的演讲。
这类课外学术、文艺、体育活动,使莘莘学子受益匪浅。学生借此不仅获得了科学文化知识,激起学习兴致,也能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增强了校园文化凝聚力及师生认同感。这是林文庆开创的又一办学传统,对厦大优良学风、校风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最后,参与校园建筑文化建设,努力改善校园物质生活条件,美化校园环境。
厦大周边山清水秀,风景素称优美,而校园布局与建筑风格的形成,则端赖校董陈嘉庚先生的精心筹划和林文庆的建设管理。作为校长和校董,林文庆身兼本校“建筑委员会主席”,参与校园各项建筑的决策和管理,在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私立时期,一幢幢独具建筑特色的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拔地而起,无不渗透这位“主席”的辛勤汗水。
经过前期建设,厦大校园建筑格局与文化风格已具雏形。群贤楼等主体建筑既运用西方建筑技术,又保持我国传统建筑与民俗文化特色,堪称中西合璧,后人称之为“嘉庚建筑特色”。其办学成就和校园文化景观,备受时人称赞。海内外学者、名人及省内外大中学校师生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如:1931年5月15日,新加坡Lim Haw Hoe 、香港大学Lim Bo Chin 及西人H. Y. G. Blits、L. Y. N. Douters等来校参观。5月24日,厦南女中学生参观本校。5月25日,荷属东印度爪哇、泗水、新锡兰恒久森林公司写作技巧,新中华影片公司经理郑丛先生,及吧城陈文烈、陈文辉先生,万鸦佬育才学校王希昭、谭缘好先生,来校参观。6月3日,税务专门学校上海分校学生18人来校参观 [11 ]。此类事例,不胜枚举。
不仅如此,英国华人机构还致函厦大,征求该校校园文化、建筑照片,作为宣传中华文化的典型材料,增加海外人士对中华文化风俗的正面认识。校刊记载:“伦敦中华协会鉴于英国社会对于我国风俗习惯多有谬解,特征集国内有关文化风俗宣传之照片,用以改善外人对我之认识。日前该会函本校征求十项照片,闻学校业已检齐校景及建筑照片十桢,于5月9日投邮寄赠云。” [12 ]这些事例反映了厦大校园建筑文化的广泛影响,从一个侧面说明林文庆校长的贡献。

四、推动民族文化传承

教育是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基本方式,高等教育尤其如此。林文庆身为校长,不忘传承与创新文化。他在大力发展科学文化,培育各类专门人才的同时,不遗余力地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后者主要体现在崇尚儒学,重视国文教育与国乐传承,推动海外华文教育以及翻译文学经典《离骚》等方面。
作为土生华人学者,林文庆认同和回归儒学文化,这是其教育理念重要来源之一,也是他矢志办学、传承中华文化的思想动力。就任厦大校长前,他曾发表《孔教大纲》、《The Great War from the Confucian Stand Point》等中、英文著作 [12 ]。就任校长后,他多次发表演说,强调儒学价值观的现实作用。1931年,林文庆出版了一部对于儒学文化研究的总结性著作——《中国文化的精华》(英文版)。他在书中指出:文字文学、宗教、孝道、人道主义和五个要素构成中华文明的主要内容。林文庆视中文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媒介,重视国语、国文及文科教育。厦大《学生通则》规定,学生须于本科第三学年以后毕业以前,通过国语和英语口试及特别国文与英文笔试,方能毕业。他强调人文学科的育人作用,注重文理科教育的平衡发展,借以造就社会所需要的“通识”人才。如其所言:“厦门大学重视国文、文学、哲学及文科各课程之重要,盖吾人认为国家文化之进展,全视乎此等学术之研求,因其为一切法律、经济、及政治之基础。其余科学及近代学术亦皆为现代文化之不可缺者,厦门大学自当予以相当之注意。文科学生亦应有相当之科学知识,以便完全实现其所受教育之功用也。” [13 ]
为了传承民族文化,林文庆聘请国乐专家任教,发挥民族音乐的教育功能。校刊报道:“兹本大学为保存国乐起见,前月(按:1926年4月)间聘请周淑安女士为国乐学侣,蒐集中国古今音乐各种唱谱及弹谱,并以世界通行之五线谱法存记。以便从事研究,发扬其奥秘及旨趣,使人人得知我国音乐有赓续存在之价值。” [14 ]6月11日下午3时30分,周淑安女士在群贤楼大礼堂开音乐会,林文庆校长暨校内师生及外界来宾300余人出席。此次为该女士第一次公开演奏,林文庆特为之介绍:“我国国乐,废置已久,殊属可惜。本校有鉴及此,因聘周女士为国乐学侣,从事研究。” [15 ]这次音乐会颇受欢迎,至6时余始散场。
林文庆极力推广海外华文教育。1926年底,荷属华侨学务总会为编订荷印华侨教育年鉴,使研究侨学之士有所凭借,曾致函林文庆校长:“夙仰先生文学泰斗,众所同钦。对于华侨教育,素极关怀,必有崇高议论,以光篇幅,而作楷模。兹特寄奉本会编订年鉴征文启事一纸,至希查阅。敬请台端不吝珠玑,惠赐鸿篇巨著。他日侨学大放光明,胥出大君子之所赐也。” [16 ]其征文题目共31项,包括荷印华侨教育概论、荷印华侨教育与荷兰人及土人教育之比较、廿年来致力荷印华侨教育事业之人物等方面。为此,林文庆特撰成《关于荷印侨胞教育之感想》一文,于1月10日寄交该会付印。
1929年5月,暨南大学南洋文化教育事业部聘请林文庆校长担任专家。1930年12月,新加坡华侨学校函请林文庆校长撰写关于提倡华侨研究国语之英文论文。林文庆在英文复函中,强调“华文学校普通话之重要性”;“在马来西亚现代华文学校中,很久以来普通话教学已被认为是必不可少的。中国的新文学几乎完全使用白话体。普通话是中国普遍使用的语言媒介,因此,很显然,普通话是没有哪所华文学校所能忽视的科目” [17 ]。
林文庆提倡国学,喜爱阅读楚辞《离骚》。他认为:“兼具诗人、哲学家和爱国者三重身份的屈原一直受人尊崇。他的思想异常现代,品格高贵独特,毅力非凡。”④为了广泛传播中华文化精华,也为了警醒世人,汲取“历史教训”,1929年他完成了《离骚》英文译稿,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在自序中,他称“这一译本纯为本人兴趣与爱好之下的工作成果”,实际上其中饱含了译者深沉的文化情怀与强烈的现实忧患意识。他说④:“在中国,《离骚》地位独特,两千多年来一直享有崇高声望,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经历了无数朝代更替,但《离骚》的历史教训却亘古常新。今天,无政府主义的泛滥给人类带来了可怕灾难。在这样的时代,《离骚》更是一剂时代良药。”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始终秉承这样的理念,“译本要能让读者领会到一流学者们所公认的中国文学领域里最优雅最难懂的作品。因此,这些研究成果可能对那些渴望了解‘中国精神’的人们有少许帮助”。
“今天,整个世界处于混乱无序之状,男男女女虽努力寻找政治拯救却处于绝望边缘;在这一背景下,对这位胸怀为‘永远纯洁和善良’的伟大爱国主义诗人的情感、志趣的介绍可能有助于人们——甚至哪些最为胆小的人———获取信心,去不求名利地为人类幸福而奋斗,即使他们可能会因此遭受误解、批评,甚至攻击。”
这部英译《离骚》获得中外名家赞誉。与林文庆相知四十余载的新加坡议员H.E.Sir Hugh Clifford在“导言”中称:“林博士这部精致的学术著作——对《离骚》的翻译及评述——在某一程度上代表他新的学术倾向。”剑桥著名汉学家翟里斯教授(Herbert Allen Giles,1845—1935),印度作家、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1861~1941),中国首位具有“进士”、“博士”双重学位的孔学大家陈焕章,均为该著作“序”,从不同侧面评析林文庆及其译著对于传播中国文化的贡献。翟里斯认为,该译著是外国人研究汉学的佳作。泰戈尔“序”称:“现在应是善用中国文学精神展现微妙精义的中国作家的最好收获时候,不是考古分类的收获,而是全球的思想盛宴。林文庆博士对《离骚》的翻译帮助推进了这一进程。”④
陈焕章认为,厦大初创时,“正是大变革的动荡时代,激进、破坏成为时髦,但林文庆博士行事独立,成为推进儒家事业的人物之一”。作为大学校长和儒学文化守护者,“人们遭受巨大的生活痛苦令他感到悲伤,他希望能用屈原的纯洁动机和廉洁行为矫正时偏,因此他特意翻译《离骚》,向世界传送中国人心中的理想美政”。陈焕章称这一译作“是一项辉煌而不朽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与深远的教育作用。他说:“正在学习汉语的西方人和正在学习英语的中国人,若把林博士的《离骚》英译本作为学习指南,不仅会深受感动,还会发现,《离骚》不仅反映他们内心的理想本性,还帮助他们拓宽知识面。据此,《离骚》英译本的作用不仅在于进一步发挥汉语在世界上的交流作用林文庆的办学成就与文化贡献相关论文由www.udooo.com收集,而且还可推动中国传统道德的普世作用。”④
总之,林文庆在厦门大学开创的优良传统,推动了人才培养、科学发展和民族文化传承,产生深远的教育影响。为纪念其兴学业绩与文化精神,厦门大学在校本部建立“文庆亭”及雕像,并复办国学研究院,深入探究、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如今,厦门大学设立“文庆奖”,与“本栋奖”、“亚南奖”成为本科生三大奖。这些表明林文庆的教育贡献,与陈嘉庚、萨本栋、王亚南等人一样,永远激励着后来人。注 释:
① 1934~1937年预科及附设高中毕业生人数暂缺,未计入。
② 林文庆所定的校训、校徽彼此呼应,校徽内环附有校训“止于至善”,相沿不变。20世纪90年代,厦大将创校时的校训“自强不息”,与林文庆校长制定的校训“止于至善”合为一体,作为新的校训,但并未因校训增加了“自强不息”,而转变校徽中的“止于至善”四字。
③ 2008年7月22日,潘懋元先生接受笔者访谈,谈及厦大“总理纪念周”活动。潘先生是长林文庆的办学成就与文化贡献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udooo.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汀时期国立厦大最后一届毕业生,虽然在校读书时,林文庆校长已离开厦大四年了,但他还是从“私立时期留任的教师、职员口中零星地听到一些前校长的办学主张、尊孔言论和两次学潮追述。”更重要的是,私立时期厦大校园文化优良传统为国立厦大所继承,因此,潘先生有关早期厦大的访谈,颇有史料与学术价值。
④ The Li Sao:An Elegy on Encountering Sorrows by CHüYüan,Translated English Verse by Lim Boon Keng,The Commercial Press,Limited,Shanghai China,1929.
参考文献:
[1]张亚群.从中国以外学人的称誉 看林文庆的教育贡献[N].联合早报,2013-02-02.
[2]陈梦韶.医学家林文庆[M]//厦门人民广播电台编辑部.天风海涛(第七辑).厦门:厦门日报社,1983.
[3]叶国庆.我们那时候[J].厦大校刊,1937,1(12):28-29.
[4]厦门大学.厦门大学1934级同学录:1934-04-10[B].福州:福建档案馆.
[5]林文庆.本校第十届毕业同学纪念刊序[J].厦门大学毕业纪念刊,1935:

1.福建省图书馆.

[6]张亚群.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厦门大学校长林文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
[7]林文庆.厦大十周年纪念的作用[J].厦门大学十周年纪念刊,1931:6-7.
[8]复旦大学赠送横额[J].厦大周刊,1931,(252):11.
[9]许荣度.炸前厦大之追忆[M]//厦门大学校史资料(第一辑).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7.
[10]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K].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11]参观汇志[J].厦大周刊,1931,(261):14.
[12]伦敦中华协会函征本校照片[J].厦大周刊,1935,(373):4.
[13]林文庆.文科之重要[J].厦门大学文科半月刊,1928,(1).
[14]本校注重国乐[J].厦大周刊,1926,(149):8.
[15]音乐会纪盛[J].厦大周刊,1926,(155):6-7.
[16]荷属华侨学务总会来函征文[J].厦大周刊,1927,(171):4-5.
[17]Lim Boon Keng.Importance of Mandarin in Chinese Schools[J].厦大周刊,1930,(247-248):28.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