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文化 >> 饮食文化 >少数民族社区发展和生育文化嬗变

少数民族社区发展和生育文化嬗变

收藏本文 2024-03-26 点赞:5940 浏览:2020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生育文化是人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对青海乐都县中坝藏族乡的实地调查,阐释少数民族社区发展与生育文化的嬗变。
关键词:社区发展;生育文化;中坝藏族乡;嬗变
1005-5681(2013)03-0062-04
生育文化是人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人类在婚育繁衍方面所形成的意识形态和相应的规则制度,即人们在婚姻、家庭、生育、节育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点、知识能力、风俗习惯、道德、行为规范等。它是建立在一定经济、社会条件之上的生育观念文化与建立在一定科技发展水平之上的生育科学文化的总称。而社区一般是指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根据一套规范和制度结合而成的社会实体,是一个地域性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在一个社区里,人们在生活和交往中,互相了解、互相影响,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个社区的环境特点和氛围,形成了社区文化。近年来,我省人口保持了持续、适度、稳定的低生育水平,促使生育率急速下降的有计划生育因素宏观政策的效应,也有社会文化因素即生育文化,生育文化开始扮演重要的角色,甚至发挥着主导性作用。这种生育文化的转变也逐渐地在少数民族地区凸现出来。本文以青海省乐都县中坝藏族乡为例,对该社区内藏族生育文化嬗变进行实证分析。

一、社区背景

一个民族的生育文化决定着这个民族的生育模式,而民族的生育文化与该民族的历史、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民族存活环境条件等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坝藏族乡位于青海省乐都县境东南部,距县城34公里,是汉藏文化交汇颇为典型的一个社区。2010年,全乡总户数1629户,总人口7101人,以汉族为主,藏族占总人口的34%。据考,该地藏族属于卓仓藏族,自明代初年移居此地,而汉族自明代中后期才进入,逐渐在其周围形成聚居区。卓仓藏族与汉族在文化上既相互学习、相互融合,同时也保持着固有的民族传统特质。中坝乡地处湟水谷地南侧山地沟谷地,为内陆半干旱性气候,年均温6.9℃,年均降水量335.4毫米。全乡面积129.8平方公里。辖中坝庄、洒口、交头、嘛呢台、牙昂、红庄沟、确实湾、大湾、何家山、泉脑、山丹坡、四庄、柏杨沟、洪三14个村委会。明、清时为瞿昙寺的“香火地”,民国时为归化乡,解放初仍设归化乡,1952年改为中坝乡,1958年并入洪水公社,1961年分设中坝公社,1984年改建中坝藏族乡。盛产蛇纹玉石和黄金,其他矿产有滑石粉、石膏、铬矿等。产业以开采、商贸、运输为主。农业以小麦、青稞、油菜种植为主。境内有天然森林,生长云杉、杨、桦等;野生动物有山鸡、雪鸡等;野生药用植物有党参、贝母、茯苓、黄芪、冬虫夏草等。境内有央宗寺、鲁班洞等古寺和自然地貌,风光秀丽,是亟待开发的旅游地。截止2010年底,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2617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244.15万元,种植业收入1244.15万元,牧业923.93万元,工业250万元,交通运输业108万少数民族社区发展与生育文化嬗变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元,批零贸易餐饮业77.9万元,怎么写作业13万元,其他0万元。全乡14个行政村通电、通电话、通邮,12个行政村通公路,13个行政村通自来水。2010年末,全乡育龄妇女1927人,其中已婚1332人,计划生育率100%,出生率为8.9‰,计划生育率为100%,自然增长率为3.4‰,多孩率为0。

二、社区内藏族古老的生育文化

中坝藏族的生育文化,是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解放前,他们大都居住在偏远山区,当地有“汉族住街头,藏族住山头”的说法。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存活环境中,人口的增长,特别是男性人口数量增加,不仅仅可以抵抗外来入侵者,也可以增强与大自然相处的能力;同时中坝藏族社会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男人耕田、劈柴,妇女播种、做家务、饲养牲畜、照看小孩。这样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人口数量就是生产力。而且过去医疗条件差,疾病流行,婴幼儿死亡率高,平均寿命不长。所以人口的出生显得非常重要,从而形成了中坝藏族多子多福的传统生育观念和多姿多彩的婚育习俗。
(一)婚俗
中坝藏族在通婚范围上不仅严格禁止跨族际通婚,而且婚姻范围常常被限定在本族群内部。具体来说,在当地,跨族际通婚被视为社会“越轨”行为,将受到社会主流的强烈排斥和公众的谴责:在本民族内部,崇尚部落内婚反对部落外婚制。和跨族际通婚相比,对部落外婚表示一定程度的认同。在部落内部讲究“夏日巴”(“骨系”或血统),“按骨系”的不同层级开展通婚。通婚时,原先非常讲究骨系的等级,要“认骨头”,情况不明的,要专门查访。此外双方家庭的守护神也不能相克。中坝藏族婚俗带有浓厚的地区特色。请婚、订亲,一般都由男方主动提婚,当男方家看中某一家的姑娘,并事先了解姑娘及其家庭的基本情况后,就请一至两位能言善辩、德高望重的男性老者充当“沃哇央片”(即媒人,当地没有媒婆一类的女性参与的习惯)去说亲。说亲分两次进行。第一次是媒人带一瓶青稞酒(俗称“单瓶”),瓶颈上拴一缕羊毛、四个锟锅馍、一包茯茶、两包、两颗红枣、一条哈达。在请婚过程中,媒人会向主人说明来意,并详细介绍男方家的情况。如果姑娘的父母或姑娘本人不同意,就会找出种种理由婉言谢绝。若同意就会在姑娘“阿央”(舅舅)的主持下,接受媒人呈献的哈达,然后同饮请婚酒。舅舅被认为是“骨头的主儿”在处理家庭事务上有绝对的权威。过十日便要行订婚和议婚仪式。这时媒人需带两瓶酒(俗称“双瓶”)及与第一次数量相同的礼品。届时邀请很多长者,当面商议彩礼及姑娘的衣服、首饰等。在双方舅父的主持下整个婚姻进入订聘礼和具体商订结婚日的阶段。中坝藏族对结婚日期的选择十分讲究,邀请当地活佛或卦师算生辰八字,商定好婚期,双方就可各自去做准备。最后,女方家人还要在喝完的空酒瓶内装满粮食让媒人带回,正式向男方家传递女方同意订亲并祈盼婚姻圆满的信息。
娶亲的一天,新郎留在家中等待。男方家请一名年轻人为送马人。带上礼品及膘肥体壮的骏马一匹,衣领插一支箭,箭上系有红线或五色线、羊毛、哈达、铜钱,箭头上抹酥油,同媒人一起去女方家送马。女方家接马时,姑娘们手端清水盆,守候在大门顶或门口。送马人一到,即向客人洒水以示吉祥。进屋后,开始设宴招待,妇女在院中围圈跳舞,口中唱着“加玛罗”,载歌载舞。其他妇女涌进房中边唱送路歌,边为新娘梳妆打扮(忌讳已婚或丧偶男女接近新娘)。最后将新娘高高抬起,逆时针方向倒退绕伙房一圈,新娘父亲手擎一碗牛奶,在前面倒退引路,并用柏树枝沾洒奶子,倒退出大门,将新娘扶上马,并捎上一双靴子(意为途中换用),新娘上马起程后边哭边唱“哭嫁歌”。女方的父亲、叔叔、舅舅、兄弟等数人以及送亲、媒人等组成送亲队伍一路护送至男方家。到男方家门时,男方家人,先在马前铺一条毡,毡上放三样吉祥物,即一撮羊毛、一把柏树枝、一些青稞粒。随后能说会道的媒人手捧哈达,口颂:“幸福太阳,高高升起,清清河水,雪山先祭。在这欢乐的神户帐篷中,众宾客团聚!哦!亲朋、舅家、侄甥二方,加上爱欢乐者四方,护救神众五方……”。恳请舅舅一行快快下马,并将哈达或毛红搭在舅父肩上,舅父随即下马。男方的众亲友们合捧一碗青稞酒恭立门的左右,高唱迎亲歌。此时,新娘在进门前还要进行一项重要仪式“朵石”。就是将鹅卵石烧红后,上而放上柏枝叶,倒上醋和水,用沸腾的蒸汽净化和驱除新娘身上的不洁。进门后由新娘的舅舅倒退,洒奶子到院中,顺时针方向绕院一周。而后举行结婚仪式。男方的长者口颂:“向八轮似的苍天磕头,向八瓣莲花似的大地磕头,向佛、法、僧三宝磕头,向男方家的佛堂磕头,向男方的父母和亲属磕头,让他们象树一样成长起来,象枝一样茁壮成长,象种子一样结下果实。愿他们生下三个男儿和两个女儿,享受苍天、大地、三宝的赏赐。”新郎、新娘共同拜佛、拜祖、拜天地。然后将新娘迎入伙房,举行扬茶仪式。意在暗示新娘将来在婆家能够成为一个好主妇。而后,向媒人敬献哈达,唱“谢媒歌”,感谢媒人成全了一对好姻缘。男方家在羊圈设宴招待宾客。羊圈要提前打扫干净,去除异味并在地上铺好毡。宴席设在羊圈是不忘根本之意。媒人坐上席,男女双方的舅父左右相陪,其他客人按辈依次排坐。宴席基本上是人均一份肉、一碗烩菜、酥油、楷耙、青稞酒等。众亲友对酒当歌,尽情欢宴3天后,送亲的舅舅们要带姑娘回去。藏族没有“闹洞房”的习俗。大婚二日期间由送亲女性陪伴新娘住在新房,新郎则回父母房中休息。两天宴席结束后新郎陪同新娘一起去女方家“认亲”。两三天后再由女方的兄长或弟弟送新娘去男家后,才可开始新婚生活。(二)育俗
当新婚夫妇过一段日子后还没有怀孕的迹象,就要采取一系列祈子仪式。中坝乡藏族人的求子策略与其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是请寺院的来家念经祈祷,或者去寺院拜佛烧香。有的去附近深山转山,祈求山神赐子。当地人最为信奉的是到瞿昙寺一棵神树前祈祷,然后从树枝上取一别人还愿而系的童鞋,当怀孕生产后,将这只童鞋和新做的一双鞋挂在神树还愿。怀孕后,家人就开始对孕妇加强营养,并形成许多禁忌。如遇到打架吵嘴的场面要回避,忌观望;晚上不能独自走夜路,怕鬼怪投胎;碰到疲劳的人、畜要回避。分娩时,多靠自己生产,接生由经验的年长担任。遇到难产时则请僧人念经。根据传统习俗,产妇分娩的地点多在羊圈,即便是严冬,也不会随意转变分娩地。还普遍认为产妇在分娩时要带来许多“污秽”,在家中接生会触怒神灵。当新生的婴儿呱呱落地之后,其父母要在门上插一枝松柏或者一缕羊毛,在门外的空地上升燃一堆牛粪烟火,以告诉生人七少数民族社区发展与生育文化嬗变相关论文由www.udooo.com收集天内不要进家门。婴儿的胎盘、脐带,一般放在罐中,并深埋于不易人踩到的地方。产妇坐月子时,卧床休息,要避风,注意保暖。在饮食上不吃生、冷、硬的食物,多吃流质的食物如酥油茶、骨头汤、粥等。月子期间产妇、婴儿不洗澡,不用冷水洗脸,多用酥油擦脸和身子。婴儿出生三天后(女婴一般在出生四天),要剃婴儿所有的毛发,“胎毛”被看作是不洁之物。另外,还用柏枝清除污气,消灾除邪。婴儿满月后,要择吉日举行隆重的出门仪式。就是去寺院拜佛祈求一生平安,然后再去亲朋好友家串门接受大家的祝福。串门的对象是福星高照的人家,因为相信孩子第一次走进这种家庭会给自己带来好运。孩子第一次出门,要在其额头或鼻尖上抹上一点黑色的锅灰。当地群众认为,婴儿的阳气不是很盛,抹上黑灰就不会被魔鬼发现。中坝藏族给孩子的取名也很有特色。通常请活佛或有威望的长者取名,也有的父母直接取名。命名方式有多种,多数人的名字和蒇传佛教有紧密的联系:卓玛(度母)、旦增(掌教者)、多杰(金刚)等。长者取名,多是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表示良好的祝愿和赞美,如梅卓(鲜花)、仁青措(宝贝之海)、才让(长寿)、尼玛(太阳)、达瓦(月亮)等。父母取名多用呢称,如布穷(小儿)等。有的用初生日期命名。如次吉(初一)、次尼(初二)、米玛(星期二)等。有些人的名字比较特殊,往往根据家中或孩子的某些具体情况而命名,具有特殊的涵义。如“仓决”,意为“停止”,因家中子女很多,父母不愿再生,于是给最后一个孩子取此名。“穷达”(最小的),意为再也不要小孩。普赤(带男孩来),若前几胎都是女孩或头胎是女孩,希望有个男孩,就给女孩取此名。有的为了希望孩子健康成长,故意把孩子的名字起得很贱、很随意,如吉加(狗屎),帕加(猪屎),吉珠(小狗)等。当男孩长到3岁时,父母要给幼儿举行剃发礼。届时,要请僧人念平安经,并给幼儿沐浴净身。剃发礼上,亲戚朋友携礼前来祝贺,主人用酒肉招待宾客。当男孩子长到13岁,就算是成年。姑娘年龄到15岁或17岁,择吉日从童年辨套改梳成年妇女的发式,其隆重程度及规模与男孩剃发礼相同。
从以上有关婚育仪式、禁忌与传统的婚育习俗中可看出中坝藏族深受周围汉文化的影响,对健康、对人口发展的期望和祝愿。

三、中坝藏族生育文化的不断嬗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经过30多年的努力,中坝藏族乡已进入了低生育水平,中坝藏族古老的生育文化在新型社区生育文化的冲突下逐渐发生着嬗变。随着中坝乡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当地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生男生女一样好、女儿也是传后人、男女平等、计划生育丈夫有责等为主要内容的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不断深入。

(一)由多生滥生到少生优生的嬗变

在实行计划生育以前,中坝乡生育都是处于无政府、无计划的状态,人口增长迅猛。然而在实行计划生育以后,逐渐转变为按政策、有计划地生育,有效地制约了人口的增长。根据从中坝乡计生站获得的资料:中坝乡2001年年末总人口为8475人,计划生育率91.9%,出生率10‰。自然增长率为2.8‰,多孩率1.1%。2010年年末总人口为7101人,计划生育率为100%,出生率为8.9‰,自然增长率为3.4‰,多孩率为0。几年间,中坝乡出生率、自然增长率有了明显地下降,计划生育率有了显著地升高,人口保持着低生育水平。在中坝乡我们发现,由于育龄夫妇个人背景特征如年龄、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差异,他们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80%的25-30岁的年轻人的实际生育行为偏向于理想生育模式。他们普遍认为2个孩子较为理想,可见中坝生育的“社区规范”是两孩。如近年来该地区生三孩的意愿已得不到社区内大部分成员的认可,超生多孩受罚者也难以得到人们的同情。笔者在中坝乡计生站了解到2007年至2010年计划内出生276人,计划外共出生5人,其中二孩5人,多孩0人。生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已经由“早、密、多”的传统生育模式转变为“晚、稀、少”的现代生育模式。

(二)由低文化生育到高文化生育的嬗变

就生育者自身而言,其文化程度有所提高,由文盲半文盲向有文化程度转变。生育者自身的文化程度高低对于人口素质而言至关重要。低文化生育造成滥生多生,忽视优生优育,这样就造成了人口素质偏低。根据有关资料,现在中坝乡的育龄人群几乎都达到小学以上文化水平,初中文化的生育者比例也在不断地提高。因此,带来了人口素质的提高,近年来,中坝乡藏族人口素质有了明显的改善。全乡共有计划生育协会15个,会员456人。2010年,中坝乡乡村人口学校培训育龄妇女达4100人次,发放宣传材料4700份。

(三)从轻视教育保健到重视教育保健的嬗变

过去,由于医疗水平低下,保健怎么写作水平低,中坝藏族采取旧法接生,导致了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高,也直接影响了人口的健康素质,同时也加重了社会和家庭的负担。近几年,乐都县计划生育部门不断强化基层基础,健全怎么写作网络,进村入户为广大群众提供计划生育优质怎么写作。妇女们在生育时选择医院、积极采取节育措施、注意关系卫生方面的知识等生育观念有了明显进步。2010年,中坝乡投资150万元,维修新建15个卫生所。2005年投资16万元新建乡计生怎么写作所投入使用,截止2010年组织放映计划生育宣教片150场(次),参加人数达3500人。截至2010年底,中坝乡计生站,有B超、红外线治疗仪、显微镜、血红蛋白仪等计生设备,婚前检查率达95%,入院接生率达100%以上。使孕产妇、婴儿死亡率大大下降。重视教育保健使全乡人口的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四)家庭生活由贫困温饱到初步小康的嬗变

近年来,中坝乡政府计生工作实行三结合,即计划生育与发展经济相结合,与帮助群众勤劳致富相结合,与建设幸福家庭相结合。当地群众的收入逐年增长,生活水平迅速提高,许多家庭都走进了初步小康的行列。无论是对生育者还是对他们的后代而言,都享有充足的物质条件。全乡村村都通电,大部分村庄都通了自来水,电话电视走进了各家各户。这些都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同时也尝到了少生优生的甜头。现在他们把精力主要放到了发展经济上,不考虑再生育的理由。在调研中,有许多农村育龄妇女在生育第一胎间隔四年或四年以上后,少数还主动推迟或放弃二孩生育。她们共同的想法都是,现在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把家里的经济搞好,要富起来,暂时不考虑生育第二胎了。计划外多孩制约率1992年是15.85%,截止2010年底,降低到了0%。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促使群众生育观念的更新,真是腰包鼓了,观念新了,认识高了。

(五)由怀疑否认计划生育到支持理解计划生育

在过去,许多老一辈保留着“多子多福”等观念,都希望家族的人越多越好,多生多育。小农经济产生了多子多福、家大业大的观念,这些观念也就逐渐成为社会各阶层所恪守的道德准则。所以,大多老一辈群众在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初都持有怀疑否认的态度,给各村社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阻力。随着时代的变迁,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广大藏族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所带来的好处,也逐步开始理解计划生育工作,支持少生优生。还有生产、生活方式的逐渐转变,也导致当地大多数社区成员生育观念的转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自退耕还林政策实施以来,当地农民的耕地大幅度缩减,许多年轻力壮的青年携妻外出务工。导致一些老人担负起照顾孙辈的责任。部分老人抱怨自己“拉扯完儿子还要拉扯孙子,还是现在国家的计划生育好”。由此可见,生育文化作为一种社区内大家都承认的规范,它是群众相互影响的产物。但是,规范又不是群众原来对生儿育女的看法,而是在政府宣传教育的引导下和指标压力下,群众的观念行为与政府要求之间不断冲突而又不断融合,最后社区的生育规范则趋于与政府要求相符。

四、影响生育文化嬗变的主要社区因素

正如英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布里福所云:“人类结合之演进,以经济革命为决定的银子。”在生育文化嬗变的背后,除了国家政策、法规的科学制定与坚决执行外,社区发展水平和发展模式起着根本性的作用。经济发展水平是构成社区特征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并被普遍认为与生育率的高低有紧密联系。我国生育水平的地区差别和人口制约的不平衡性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较密切的关系。以前,当地中坝乡每个家庭中劳力的多少与家庭的富裕程度成正比,对男劳力的需要成为当地村民要生男孩的一个强烈动因。在生产技术相对稳定的条件下,人地关系是决定农村劳动力需求的主要因素。由于可耕地面积在中坝乡地区已是一个定数,近年来国家在当地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和日益增加的人口使人地关系日趋紧张,在纯农业的嘛呢台村,人均只有耕地2亩左右。在中坝乡城镇化过程受到制约的情况下,当地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还取决于当地乡,村工业的发展。在调查中发现当地紧张的人地关系和落后的乡镇工业无法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从而造成大量劳动力的过剩积压。目前,当地藏族村民把掌握劳动技能是致富的主要途径,看轻劳动力数量的作用。这也必定影响到他们的生育观念。我们还发现村集体经济力量对村计划生育进行干预具有重要作用。有些集体经济力量薄弱村社,尽管基层干部在计划生育宣传和管理上作出了许多努力,但只能是突击性的而难以经常化、制度化。随着中坝乡经济的发展,集体在社区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进一步得到了加强。2010年,中坝乡计生部门共帮扶170户计生户,资金8.5万元,使得计生农民更多地从集体得到技术指导和生产怎么写作。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家庭在社区中的地位不在人员多少,而在于为人处事和经济实力。这里社会秩序井然,邻里纠纷很少,给人一种安祥和谐的感觉。
国家在社区内自上而下推进现代生育文化建设,大力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即引导广大妇女转变婚育观念,提高妇女地位,使她们成为新型生育文化的承担者。在社区内形成新的文化氛围,逐渐以新型生育文化逐步代替传统生育文化。中坝乡几乎每个行政村,经过讨论,将计划生育作为村规民约的重要内容。社区内男女地位的逐渐平等促使当地一部分人树立了“生男生女一样好”、“女儿也是传后人”的观念,进而指导了其生育行为。此外,在生产、生活中建立并完善少数民族社区发展与生育文化嬗变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对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双女户家庭的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相关优惠政策的有力实施。正在青海省农村建立行之有效的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就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对转变群众生育观念产生了很强的导向作用。
总之,文化总是在传播之中,也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着。作为文化之魂的价值观念及由此形成的行为规范总是在纵向和横向传播着:适应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它也处于演化之中,生育文化亦然。如果我们期望把一种新的生育文化渗透到并最终替代传统的生育文化,那就必须在营造新生育文化生长的社会环境(社区与家庭)的同时,用传播的手段来扩散新生育文化,以促使生育文化发生变化。
参考文献:
[1]张纯元,陈胜利主编.生育文化学[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
[2]羊措.文化的延续与仪式的传承——以卓仓藏族婚俗为视点[J].青海民族研究,2005,(3).
[3]蔡献荣.中国多妻制度的起源[J].新社会科学季刊,1934,(2).
[责任编辑 马成俊]
[责任校对 张海云]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