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语言学 >谈述汪国真诗歌语言特色

谈述汪国真诗歌语言特色

收藏本文 2024-02-16 点赞:25567 浏览:11867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诗歌形象的可感性要求诗人大量运用通感。通感作为一种文学描查重复率法,就是“把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五官感受及内心感受沟通起来,互相补充,彼此影响,综合运用,去感知客观事物,描摹主观情绪感受。”早在我国古典诗词中通感就已被大量地使用。《礼记·乐记》中用“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槁木”的比喻来描绘歌声,把视觉和听觉通联起来。贾岛“促织声尖尖似针”,用“针尖”来极言促织发音之尖细,把听觉融在触觉之中。通感,可以说是建立在生活经验基础上的各种感觉的交叉,当“一个思想同一种感官材料联系起来,就比它本身作为一种纯粹的概念能够更坚实地使感情附丽其上”(H·帕克),诗歌也就更具可感性,正汪国真诗歌语言特色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因为如此,通感成了诗人写作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
在汪国真诗歌中,通感的运用使得他的诗有了开放性的结构,语言的表述能力也因此而大大丰富了。如:
孩子的梦一定是蓝的
老人的泪一定是甜的
年轻的心一定是温馨的
因此、才有这支洁白的歌
——《洁白的歌》
“梦”作为一种内心感觉,被诗人赋予了颜色(蓝色),内心的感受和视觉紧密结合;“泪”明明是视觉形象,却用了味觉形象“甜”来形容;“歌”应是听觉所感受到的,却用“洁白”这个视觉感受来修饰,鲜明地传达了诗人对“梦”“泪”“歌”的独特看法,平添情韵。诗人通过孩子梦的“蓝”、老人泪的“甜”及年轻心的“温馨”,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憧憬,能使人的思想也随之升华。再如:
雨很甜
云很秀
风很香
哦,三月
三月深处
是淋湿了的故乡
——《三月》
“雨”“风”是平凡常见的事物,诗人匠心独运,从本属视觉的三月迷蒙细“雨”和温柔的微“风”中品出了“甜”和“香”(味觉)。“风很香”化用了古典诗词“风来花底鸟生香”。诗人在创作中“对事物突破了一般经验的感受,有深切的体会,推敲出新奇的词句”,使读者能从各种感官的被调动中获得诗的全部印象,和诗人一起深切思念故乡的三月和三月的故乡。在这两首诗中,诗人“把主观感情相适应的象征物(对应物或相关物)中,并且使二者若即若离地吻合”,从而使诗的意境完美地体现出来。诗中状写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的语言互相映衬,使描写对象更加具体可感,别具情致和神韵。
诗的语言不应是对客观事物的逼真描摹,而应是主客观化合的产物,“是一种多度的语言,……在理解度之外,还有感官度、感情度和想象度”。一个真正的诗人要在日常生活中那些或司空见惯或为人忽略的事物现象上触发诗情、挖掘诗美,就必须“一方面能在限制中驾驭规范,获得自由,另一方面要敢于打破常规,从句法、语义、语汇等方面改造语言、挖掘精义,扩张其内在潜能”,从而出现了一些具象词和抽象词的“不和谐修饰法和反传统词语搭配”,这就是“嵌合”。嵌合不仅仅停留在五官感觉的相通上,而且更多地使内部感觉器和外部感觉器互相交融,使语言有了弹性和张力。嵌合在汪国真的诗中常常出现,构成了其诗语言艺术上的又一特色。如《路灯》:
街边,站立着一盏盏路灯
路灯的手
碰弯了一个个思绪
路灯的眼
拉直了一道道身影
在橘的灯晕里
雪花,愈发闪亮
细雨,愈发迷雾长大
一个个孩子在高高的路灯下
一个个故事
在淡淡的灯影里出生
这首诗的主题是用“路灯”来比拟“心中的希望、人生的目标”,肯定了为实现理想而进行的不懈努力,鼓励人们哪怕身处艰难困苦之中也不要丧失信心,也要做到心中自有一盏明灯,岁月会镂刻着你追求的足迹。“拉直”、“碰弯”、“出生”是实(动词),“思绪”、“身影”、“故事”是虚(名词),相互搭配,使“思绪”、“身影”、“故事”都有了动作,也很好地体现了实现理想的艰辛和诗人不妥协的意志。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