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语音学 >分析语言文字运用现实状态和对策探寻

分析语言文字运用现实状态和对策探寻

收藏本文 2024-02-22 点赞:5283 浏览:1583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课标的指引下,语言文字运用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同时在教学实践中,也存在着现实的矛盾,我们在不断得探索着语言文字运用的改善策略。
关键词:语言文字;运用变化;现存矛盾;改善策略
近一阶段,随着语文课程改革地不断深入,语文教学已经进入一个全面理性反思的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也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理念的提出对于传统教学中重文本分析而轻实践运用的现象具有颠覆性的价值与作用。在这一理念的牵引下,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我们课文教学的可贵变化。

一、课标指引下,语言文字运用的可喜变化

1.重语言形式,学文本语言

中国的汉语是一个灵动的存在。相同的意思,由于表达方式的不同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情趣和意味也就大不一样。教学中只有加强对语言文字形式的体悟与学习,才能真正感受到其表达的效益。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已经越发意识到感悟语言形式对于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重要性,传统教学中注重内容繁琐分析、把握文本主题思想、体悟人物情感元素的教学已经渐渐淡出视野,而替代的是让学生在咬文嚼字中感受言语表达的精确性,在朗读玩味中感受言语形式的表达妙处。
例如在教学《姥姥的剪纸》一课中,学生感受到姥姥剪纸的“神”后,并没有引导学生钻入文本中感受姥姥的剪纸技术如何“神”,而是引领着学生转换视角深思:作者如何通过怎样的语言表现了姥姥的神?从而将学生关注的视角引入到对文本语言,甚至是标点的体悟上来,真正感受到了作者运用正面与侧面描写结合的创作手法和民俗语言表达的生动性。

2.重写作策略,学表达技巧

传统教学强调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感悟,这种教学策略仍然使得阅读教学停留于对文本内容的关注上,但在当下的教学实践中语言文字的训练与运用意识明显加强,很多教师在学生大体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注重了作者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技巧的学习与感知,各种形式的随堂练笔也替代了毫无作用的空泛交流,提升了学生的语用能力和意识。
例如在教学《九寨沟》一课时,教师在学习完原文描写珍稀动物的基础上,让学生模仿课文抓住各种动物典型的动作进行深入描写的策略,进行自我仿造练习。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原文学习悟得写法的基础上趁热打铁,将一味感悟体验转化为语言文字的表达。

3.重教材体例,学阅读策略

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个“例子”作为一种规范的文本典范,是学生模仿语言、学习语言的例子。语文阅读教学,就不能仅仅让学生在读懂语言中熟悉内容、感受情韵,更要在文本这个例子中培养学生各种语文能力。当下的课堂,很多教师并没有直接与学生参与到文本内容的学习中,而是以指引者、点拨者的角色给予学生各种阅读策略的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将死学课文转变成为了活学阅读。
例如在教学《轮椅上的霍金》一课中,教师以文本中第八自然段的过渡段为抓手帮助学生统领课文内容,艺术而轻松地帮助学生进行了课文内容的提炼和梳理,并及时总结学习策略,提升学生划分段落和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二、教学实践下,语言文字运用的现存矛盾

1.语言文字运用,仅“写”一条出路吗?

诚然,写是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高级策略,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由此可以发现,现在的课堂“写”的环节充斥课堂,不管情况是否允许,不管时机是否成熟,都要来上一段写的训练,结果适得其反。课标曾经指出:表达是一种运用,其实阅读也是表达训练的一种特俗形式。语文教学中“写”的训练要依文而定,以情而行,只有适切才是推进学生素养提升的重要依据。因此,“写”只是语文课堂的维度之一,阅读教学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生成课境全面实施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才能真正强化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2.语言文字运用,一定就要“读写嫁接”吗?

很多课中,教师为了让动笔训练落到实处,常常才学完一个知识点就忙不迭地让学生操刀练笔,这样的安排是否符合学生写作的基本语言文字运用的现实状态与对策探寻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规律?是否与写作教学的原始初衷相违背?尚是一个需要深刻反思的话题。这样的设计起码存在着这样几个理由
弱化了整体感知。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学习完一点就进行练笔,又要想写出一定的质量,对于课堂教学的时间分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割裂文本的整体感知,影响了对文本语言风格、整体谋篇布局、人物形象的全面把握,实在是得不偿失。文本是一个价值意蕴前后联系的整体,即便从文本悟得写法也应该从整体的视角出发体悟整体所得,而不能人为性的割裂开来,将原本浑然一体的课堂意境肢解得支离破碎。
缺失了形象体验。语文是一门感性认知重于理性认知的学科,文艺创作也提出过“形象大于思想”的理念。要想在每节课中实现将动笔的环节落到实处,语言的整体风格、人物情感的深度体验、人物形象的整体构建、故事情节的生动之美就会从课堂中永久性的消失。要读出人物的形象之美,就要教师引导关注文本中的关键字词,步步为营,层层深入,否则游于表层,则如过眼云烟,毫无价值。
降低了练笔实效。当下随文练笔中,尤其是结合课文情境抒发内心感受的练笔,学生更多的是口号式的空话套话,毫无真正的内心意蕴。从随文练笔的动机来看,很多教师都是鉴于潮流的呼吁,摆弄形式的花架子,根本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和课标中学段分目标出发。这样的练笔既没有形成对文本的有效拓展与解读,也没有得到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真所谓不要也罢。

三、客观需要下,语言文字运用的改善策略

1.厘清关系:交融而独立的存在

阅读与写作是衡量学生语文素养的两种重要而基本指标。阅读是吸收悦纳,写作是表达倾吐。阅读是习作的基础,习作又能推动阅读能力的提升。总而言之,阅读与习作既相互独立,又彼此相互联系。因此,“强化阅读为”“借助写作推进阅读意识和能力提升”的做法都是片面的。
诚然,阅读与写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提炼写作的策略;在写作过程中也可以引领学生提升阅读的能力,但这并不意味中可以将阅读与习作混为一谈。作为两种独立的系统,阅读与写作有着自身独特的教学规律,切不可倚重另外一方,实施教学。

2.相得益彰:独立而交融的推进

古语有云:批文以入情,情动而辞发。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被文本的内容和情感所感染,内心涌动着情感潮水,不吐不快,就应该创造学生表达倾吐的渠道。
遴选适切内容。随文练笔不能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沼,不疼不痒地让学生写写自己的想法,以满足课堂教学“形式多样、训练扎实”的说辞,而要依据不同的文本体裁和语言风格,依据教材文本自身的特点,引领学生在练笔中有的放矢,扎实训练。
提炼最佳时机。随文练笔的设置不仅要考量文本体裁因素,更要关注写作时机的因素,不能想当然要练就练,而要在适当的时机下实施练笔。这种有效的时机在于学生思维活跃时、兴趣高涨时、情感充盈时、意趣和谐时,让学生在最佳状态下进行随文练笔,达到读写结合的优化组合。
《语文课程标准》一再强调: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综合性元素,就体现在听说读写等诸多能力的全面上,其实践性则毫无疑问体现在对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进一步强化语用训练意识,在适切的文本中,在最佳的时机下,强化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以不断推动学生言语生命的有效长期发展。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