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医药学 >> 药物统计 >试述药对(Ⅲ)

试述药对(Ⅲ)

收藏本文 2024-03-08 点赞:14838 浏览:6815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药对整体功效所依赖的物质已不是2味药物的简单加和,而是这2味药不同成分相互作用形成的共同体。因此,药对功效物质研究是药对配伍研究的基础,对揭示药对的配伍效应、作用机制与中药新药创制等都具有重要作用。该文基于药对配伍体外煎煮过程发生的量变与质变、药对作用于机体或和机体相关环境后的变化等方面分析并总结了近年来药对功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最新进展,以期进一步推动药对现代基础与应用的系统研究,揭示药对配伍的科学实质。
[关键词]药对;配伍;功效物质;体外煎煮;体内变化
[收稿日期]2013-09-11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8BAI51B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274058);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重大基础研究项目(10KJA360039)
[通信作者]*唐于平,Tel:(025)85811695,E-mail:yupingtang@njutcm.edu.cn药对的功效物质基础是指药对中含有的能表达与该药对临床疗效相关活性的化学物质总称,它包括直接起作用的物质和代谢后起作用的物质(即经过生物体内转化后才具有药理作用的化学物质),也包括起辅助作用的物质,这些辅助物质可能没有直接生物活性作用,但可通过促溶或促吸收等方式推动其他活性物质发挥功效。两药相配后,药对整体功效所依赖的物质已不是2味药物的加和,而是这2味药不同成分相互作用形成的共同体。
药对整体综合效应的发挥在于其组成药味配伍的精当,它们配合在一起煎煮过程中伴随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反应,通过这些化学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使得药对溶出的功效物质发生量变与质变,从而影响药对整体功效的变化。并且当药对进入机体后,不同的化学物质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中也可产生推动或抑制等相互作用。因此,药对配伍效应物质的体内外变化研究是揭示药对配伍规律的基础,是认识药对现代科学内涵的前提。
1药对配伍体外煎煮过程物质基础变化研究

1.1药对不同配伍比例的比较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剂量设置是组方过程的关键环节。古人在药对配伍的实践中十分重视配伍比例的探索,并总结出了很多经典配比,如李东垣的经典方当归补血汤中当归、黄芪比例为1∶5;《金匮要略》温经汤中吴茱萸、当归配伍比例为6∶4等等,其配伍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已逐步得到现代科学研究的证实。如赵奎君等[1]比较当归-黄芪5个配比(1∶1,1∶3,1∶5,1∶7,1∶10)中阿魏酸、黄芪甲苷、芒柄花素、毛蕊异黄酮及总多糖的含量发现,以李东垣的经典方当归补血汤(1∶5)中各成分含量最高。訾慧等[2-3]研究发现,吴茱萸-当归的9个配比(1∶9,2∶8,3∶7,4∶6,5∶5,6∶4,7∶3,8∶2,9∶1)中,阿魏酸、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的溶出率均随着吴茱萸比例的增加而逐渐增高,以6∶4配伍组含量较高,其后含量变化趋于平稳,与《金匮要略》温经汤配伍比例相一致。
除经典配比外,同一药对的两药味常以不同配伍比例应用于古代方剂和现代中医处方中。因此,常以药对的经典配比为核心,采用基线等比增减法设置不同配比,或者是基于药对独自成方中所存在的不同配比及临床常用配比为基础而设计多个配伍比例,研究不同配比功效物质的溶出变化特点,既可为阐明现有药对配伍比例的变化规律提供依据,也为现代临床中寻找能够提升方剂疗效、使药效指标达到综合最优的配伍比例提供参考。如刘立等[4]研究发现,当归-桃仁药对(1∶1,2∶1,1∶2,4∶1,3∶1,3∶2,5∶1,3∶100,4∶3,2∶3)中苦杏仁苷、绿原酸、咖啡酸、阿魏酸在1∶1和4∶3时溶出率均明显增加,与中医方剂数据库的数据挖掘结果中当归-桃仁配比1∶1的使用频次最高相吻合。林丽丽[5]在黄连-枳实药对制备策略确定的基础上,采用固定总量,以黄连中巴马汀和小檗碱、枳实中柚皮苷和橙皮苷含量作为指标,分析该药对不同配伍比例(1∶1,1∶1.5,1∶2,1∶2.5,1∶3,1∶3.5,1∶4,1∶4.5,1.5∶1,2∶1)的最佳配比。在各不同比例醇提合煎供试品中,各成分在1∶4配比中含量均较高。
但药对中的化学成分含量在不同配比时亦可能不受另一药味的影响。如张荣等[6]采用RP-HPLC观察桃仁-红花常规临床配伍比例(质量比分别为1∶1,1∶2,1∶3)水煎液中羟基红花素A(HSYA)的含量分别为(38.629±1.012),(79.730±1.895),(101.364±1.697) mg·L-1。可见,HSYA的含量随着红花用量比例的增加而呈相应倍数递增,说明桃仁中的化学成分在煎煮过程中并未与红花中的HSYA发生明显的物药对(Ⅲ)相关论文由www.udooo.com收集理化学反应,对HSYA的溶出没有明显影响。

1.2单味药与药对的比较

在方剂拆方研究的启迪下,对药对中成分进行含量测定时,亦可采用拆对研究将某成分在药对配伍及其单味药中含量进行比较,通过观察药对配伍对物质含量变化的影响,可初步阐明药对组合特点。如邢学锋[7]研究发现,与金银花和连翘的单煎液相比,金银花-连翘药对(1∶2)共煎中的连翘苷、绿原酸的溶出量显著增加,咖啡酸的溶出量显著降低。说明金银花-连翘共煎可推动连翘苷、绿原酸的溶出,而抑制咖啡酸的溶出。可见,两药味配对伍用后所形成药对含有的化学成分并非2个单味药化学成分的简单相加,在药对煎煮与提取过程中往往会伴随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反应(如溶液pH的变化,煎煮中的受热水解,各化学成分/群之间的反应:生物碱+鞣质→鞣酸生物碱,蛋白质+鞣质→鞣酸蛋白,有机酸或酚酸+生物碱→生物碱盐,含-COOH及酚性化合物+金属离子→络合物,等一系列增溶、助溶、形成络合物、沉淀等),从而使各成分的比例发生很大的变化,同时也伴随着新成分的产生和某些成分的消失。如郑春松等[8]采用GC-MS策略分析川芎和白芍的挥发油,在该药对鉴定到成分60个。其中,藁本内酯在川芎及川芎-白芍挥发油中相对质量分数为42.71%,56.68%。苯甲醛在白芍中的相对质量分数为1.78%,但在川芎-白芍中未检测到。在31.37 min川芎中出现苯甲醇峰,但在川芎-白芍中消失。另外,在川芎-白芍的挥发油成分中,还出现了一些单味药中没有的新成分,如[3R-(3α,3Aβ,7β,8Aα)]-八氢化-3,8,8-三-6-亚-1H-3A和7-亚薁及(Z)-9,17-十八碳二烯醛等。1.3药对与方的比较
药对是方剂配伍最简单、最基本和最常见的形式,其配伍符合中医“七情和合”理论与组合原则,可以通过揭示药对配伍规律阐明方剂配伍的内涵与奥秘。如徐群等[9]采用HPLC测定半夏厚朴汤及其君臣佐使相关配伍水煎液中和厚朴酚及厚朴酚的含量发现,佐以茯苓后提高了君臣(半夏、厚朴)配伍中和厚朴酚与厚朴酚含量,佐以生姜则降低君臣配伍中和厚朴酚与厚朴酚含量,使以紫苏叶未显著影响君臣配伍中和厚朴酚与厚朴酚含量。而在半夏厚朴汤全方君臣佐使配伍中缺少佐、使药之一时,其和厚朴酚与厚朴酚含量却明显降低。说明半夏厚朴汤君臣佐使药配伍与其抗抑郁有效成分含量存在一定的内在关系。王雁梅等[10]采用RP-HPLC测定芎汤(当归9 g、川芎9 g)、生化汤(当归9 g、川芎9 g、桃仁6 g、炮姜2 g、制甘草2 g)、四物汤(当归9 g、川芎9 g、白芍9 g、熟地黄12 g)中阿魏酸煎出量分别为(109.4±3.0),(95.3±1.9),(85.6±2.0) mg·L-1。说明当归-川芎药对配伍桃仁、炮姜、制甘草,以及配伍白芍、熟地黄后阿魏酸煎出量均降低。

1.4单味药-药对-方剂的比较

以单味药-药对-方剂为研究主线,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逐层递进的研究思路和策略是对现代方剂配伍规律研究的重要认识。如刘红梅等[11]采用RP-HPLC同时测定当归、白芍单味药、当归-白芍药对、当归芍药散提取物及含当归、白芍常见中成药(养血清脑颗粒、养血生发胶囊、安军太逍遥合剂)中阿魏酸和芍药苷的含量。结果显示,药对的提取效果优于单味药,而对当归芍药散全方的提取效果优于单味药和药对,这可能与不同药物之间的协同作用有关。

1.5提取工艺对药对功效物质溶出的影响

中药提取是中药制剂现代化的前提条件,也是中药生产的重要环节之一,提取工艺对提取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取工艺或制剂方式的不同均可能对药对的物质基础产生影响。而药对中两药味合煎与单煎合并是最常用的2种方式。故从化学成分变化的角度研究药对合煎液与单煎合并液的差异有助于剖析其配伍变化的机制,亦可为临床应用及制剂的改型提供依据。如徐福平等[12]对黄柏、知母单煎液,黄柏-知母(3∶1,3∶3,1∶3)合煎液和黄柏-知母(3∶3)分煎合并液中有效成分的含量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合用少量黄柏或合用少量知母使芒果苷或小檗碱的煎出量明显减少,而两药等量配伍时芒果苷或小檗碱的含量与知母或黄柏单煎相比基本相同药对(Ⅲ)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或更高;两药合煎小檗碱的含量比煎后合并更高;新芒果苷在不同配伍比例和不同煎煮策略时含量基本一致。说明,黄柏知母在等量配伍合煎的条件下更有利于3种有效成分的煎出,特别是小檗碱,这也为黄柏知母药对在临床等量配伍的应用实践提供了有力的实验证据。
不同提取溶剂和煎煮时间的差异均可能对药对煎煮过程中成分的溶出产生影响,如Li W X等[13]比较了水提、醇提及先水提后醇提3种提取策略对当归-川芎药对不同配比中芳香酸和苯酞内酯类成分含量的影响发现,与单味药相比,当归-川芎药对的水提液能够更好的推动芳香酸和苯酞内酯类成分的溶出,且当归-川芎药对醇提物和先水提后醇提物中总芳香酸的含量随着川芎比例的增加而升高,水提物中总苯酞内酯的含量随着川芎比例的增加而升高。毕志明等[14]对栀子-黄芩不同比例(3∶1,2∶1,1∶1,1∶2,1∶3)配伍前后不同煎煮时间(0.5,1,2,3 h)时栀子中主要化学成分(栀子苷和西红花苷-1)的含量变化进行了比较。与栀子单味药比较,和黄芩配伍后栀子苷的含量均略有增加,西红花苷-1的含量增加较明显。其中,栀子苷在煎煮0.5 h时溶出基本达到平衡,继续煎煮含量变化不大;各个不同配比中西红花苷-1的含量均有增加,在煎煮时间为0.5~2 h时各配比中西红花苷-1的含量无明显变化,但在煎煮时间达到3 h时,各配比中西红花苷-1的含量依次逐渐增加,差异明显。此外,栀子中还有多个色谱峰面积都有所转变,其中西红花苷-2和西红花苷-3的含量增加也很明显。
针对不同的化合物结构类型,溶剂pH可能也会对一些药对的功效物质提取效果产生影响。如刘沛和刘翠哲[15]采用HPLC测定当溶剂pH分别为4.5,5.5,7.0,8.0,9.0,10.0时丹参药材提取液以及丹参、三七合煎液中丹参素、丹参酮ⅡA和三七皂苷R1的含量。结果,酸性条件下丹参素提取效果较好,中性或弱碱性条件下丹参酮ⅡA和三七皂苷R1的提取效果较好。说明丹参与三七配伍能够明显转变丹参提取液中酚酸类化合物和三七提取液中三七皂苷的含量,且与溶剂酸碱度有关。此外,在考察药对成分提取效果造成的差异时,还应该同时考虑药对所含化学成分本身的酸碱性所造成的影响。如莪术单煎液、三棱-莪术1∶2,1∶1,2∶1共煎液中姜黄素的煎出率分别为1.21%,3.51%,4.03%,2.69%。三棱、莪术配伍后,姜黄素的煎出率大幅度提高,其中三棱-莪术1∶1配伍的姜黄素煎出率提高最多,为莪术单煎液的3.3倍。推测可能是三棱中含有的琥珀酸、三棱酸等有机酸类成分,在煎煮过程中使溶液保持弱酸性,从而起到了保护姜黄素的作用,使得三棱、莪术配伍后,姜黄素的煎出率大幅度提高,这可能是三棱、莪术配伍增效的一个重要理由[16]。
药对在提取工艺的研究中,还应考虑一些天然存在的表面活性剂作用。如甘草由于性平、药性缓和,故在方剂配伍中经常用来调和诸药,起着重要调和作用。甘草酸是甘草中一个重要活性物质,属于三萜皂苷类化合物,分子中由于具有强大的亲水性基团糖链和强大的疏水性基团三萜苷元,所以它是天然的表面活性剂,有增溶作用。而含有甘草的药对也很多,如解表的麻黄-甘草、清热的黄连-甘草、寒下的金银花-甘草、温下的大黄-甘草、温里的附子-甘草、理气的陈皮-甘草、清热化痰的贝母-甘草、补益的黄芪-甘草等。所以,与其他药物同煎煮时可增强其他药物成分在水中的溶解度。赵海峰[17]在“甘草和百药”配伍原理初探中还提到,甘草与黄连配对伍用时由于甘草中的甘草酸和黄连中的小檗碱反应生成小檗碱甘草酸盐,而使小檗碱的苦味消失。可见,这些复杂反应不仅在药对的理化性质方面表现为矫味和增加澄明度等,而且可能在药效和临床表现为增效减毒作用等。

1.6炮制对药对功效物质溶出的影响

众所周知,中药大多要经过规范的炮制才能应用于临床,进而保证其安全有效。而经过炮制后的药对往往具有增效减毒的作用,这些结果与其物质基础的转变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对炮制前后药对物质基础的研究对揭示其功效的转变有着重要的作用。如Zhou W等[18]对蒲黄-五灵脂药对药对(Ⅲ)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水提物和醋煮水提物进行UPLC-Q-TOF-MS分析发现,2种提取物的总离子流色谱峰存在显著差异,经MarkerLynx分析鉴定出存在差异较大的蒲黄中的5个差异性成分[香蒲新苷、异鼠李素-3-O-芸香糖苷、槲皮素-3-O-(2G-α-L-鼠李糖基)-芸香糖苷、槲皮素-3-O-新橙皮糖苷、山柰酚-3-O-新橙皮糖苷],它们在醋煮水提物中的含量均显著升高;说明经醋煮后可能推动了该药对中黄酮类成分的溶出。在五灵脂中亦存在差异较大的色谱峰成分,如m/z 621.29,591.28,383.23,375.21等。而药理实验证明,蒲黄-五灵脂药对的醋煮水提物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水提物,其物质基础的转变为其功效的差异提供了科学依据。周静波等[19]研究表明,与生附子、白附片、黑顺片单煎液相比,配伍甘草后各组别中的酯型生物碱含量均有显著的下降,下降的幅度在12%~43%,而且与配伍甘草的多少呈正相关性,即附子-干姜1∶2>1∶1>1∶0.5>1∶0;其中生附子的下降幅度最高,分别为16.09%,35.26%,43.40%;黑顺片的下降幅度分别为12.93%,23.28%,34.48%;白附片下降幅度分别为12.41%,21.38%,33.10%。可见附子配伍甘草后对不同炮制品附子的有毒组分——酯型生物碱的水解起到了加速作用,而酯型生物碱含量的降低则说明附子及其汤剂中毒性的降低。

1.7理化参数与化学物质的关联性分析

中药汤剂是科学内涵十分丰富的物理化学体系,汤液在水煎煮过程中溶入水体的各药味所含许多小分子成分如黄酮、蒽醌、生物碱、皂苷、萜类、强心苷、有机酸及其盐等,生物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多糖等,以及部分无机元素等,均影响和转变着汤液的理化参数;中药汤剂的临床疗效不仅与汤剂的组成、化学成分和相关剂量有关,与其本身的理化性质(如pH、电导率、浊度、黏度、盐度等)也密切相关。陈婷等[20]研究发现汤液中的化学成分组成及其成分含量的变化影响着汤液的浊度、黏度等理化参数,乳香-没药水提液中五环三萜酸酯类化合物与汤液的浊度呈显著正相关,倍半萜类化合物与汤液的黏度呈显著负相关。
2药对配伍体内过程物质基础研究
中药作为物质的存在,它必定也同化学药物一样在治疗过程中被机体吸收、转化、运载直至排泄,所不同的在于中药所含有成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其中一些成分(可被吸收的与不被吸收的成分)可能影响着另一些成分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等行为。

2.1体内研究策略

2.1.1血浆药动学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是阐明中药作用机制必不可少的环节,药代动力学参数可以为药效/毒性实验设计和药效/毒理分析提供依据。目前最常用的是血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并且已广泛地应用到了有关药对效应成分的研究中来。主要包括同一药对不同配比、同一药味系列药对、单味药-药对合煎、单味药-药对中两药味单煎合并-药对合煎、单味药-药对-方剂和单体成分-单味药-药对等中主要效应成分进入动物体内的药动学参数比较研究。如张壮等[21]研究犬灌胃1∶2和2∶1川芎-赤芍制剂后血浆中芍药苷的药动学发现,增加赤芍的配伍比例可导致阿魏酸吸收显著加速;增加赤芍的配伍比例可能减低阿魏酸的生物利用度。胡大裕等[22]研究发现当归-川芎药对组中阿魏酸在兔体内比当归-白芍药对组消除延迟,t1/2有显著性差异,AUC也较后者显著增大。付志玲等[23]研究发现,与丹参单煎液比较,配伍丹皮后丹参素的AUC,Tmax,Cmax,t1/2α和t1/2 Ka明显增大。说明丹参与丹皮配伍可推动丹参素吸收入血,代谢速度减慢,作用持久,从而增强丹参素的体内作用。沈红等[24]采用HPLC-MS研究发现,与附子单煎液中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在大鼠血浆中的药动学比较,甘草与附子配伍后合煎液中3种乌头碱的Cmax和AUC均降低,MRT和t1/2均延长,Tmax无明显变化;甘草附子合煎液相比于甘草附子单煎合并液,Cmax和AUC更低,MRT和t1/2更长。王静等[25]对盐酸小檗碱单体、黄连提取物和黄连-吴茱萸药对中盐酸小檗碱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与盐酸小檗碱单体成分相比较,大鼠灌胃黄连提取物后能加快盐酸小檗碱的吸收和消除;与黄连提取物相比较,大鼠灌胃黄连-吴茱萸药对提取物后,吴茱萸能推动盐酸小檗碱的吸收,但对消除影响不大。张琰等[26]研究发现,与川芎单味药中川芎嗪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比较,伍用丹参明显降低了川芎嗪的血药浓度;川芎伍用当归、白芍、熟地黄(四物汤)后亦明显降低了川芎嗪在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四物汤组川芎嗪血药浓度不但低于川芎组,而且低于川芎-丹参药对组。表明方剂中的君臣佐使可明显地影响彼此在体内化学成分的药动学参数。
但上述均为药对中效应成分在正常动物体内的药动学研究,而当机体处于病理状态时药物的药动学过程可能会发生转变,甚至会和正常状态下有显著性差异。因此,很有必要对病理状态下药动学的参数变化进行研究。此外,在病理状态下获得的药动学数据将比正常状态下的参数更有益于指导药物的临床应用。如Li W X等[27]通过对正常和血虚模型大鼠灌胃给药当归、川芎和归芎药对提取物后体内阿魏酸的药代动力学比较发现,阿魏酸在血虚大鼠体内具有更好的生物利用度和更慢的清除率,延长了阿魏酸在体内的作用时间,提示在血虚状态下给药归芎药对时可以相对延长给药间隔;灌胃给药归芎药对的模型组与当归模型组的药动学参数比较,阿魏酸的药动学参数t1/2α,Vd,AUC0-t和AUC0-∞均显著性升高,与川芎模型组比较无显著性变化,表明当归和川芎合用时,川芎能够延长阿魏酸在血虚大鼠体内的半衰期,增加表观分布容积和吸收,而当归没有这些作用。研究结果说明在归芎药对中,川芎能够协助当归更好地发挥养血补血功效,体现了归芎相使配对的科学实质。药对(Ⅲ)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药对(Ⅲ)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GetFullDomain}提供,转载请保留.药对(Ⅲ)由优秀论文网站www.udooo.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