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医药学 >> 药物统计 >谈现代名老中医运用角药之经验

谈现代名老中医运用角药之经验

收藏本文 2024-03-11 点赞:3853 浏览:1033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角药是属于中药与方剂的中间之物,是人们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所发现的用药规律,是前人经验的积淀,有理有据,不是简单的药物堆积。笔者总结名老中医运用角药之经验,以期对临床应用角药有所裨益和启发。
【关键词】角药;名老中医
1004—7484(2013)09—0559—02
《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从文字的六书可知,一人为一,二人为从,三人为众。《素问·至真要大论》道“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从上可知,“三”成众、成体、生万物,在药物组合中,“三”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药物使用从单味药到复合药,从复合药走向方剂,再从方剂中寻求共性,探求其内在的规律和真谛,这是一个发展过程。药贵精专,法重配伍,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反复地循环,使认识得到进一步升华、飞跃。
“角药”一词,看来陌生,但医生却自觉不自觉地运用此药物配伍规律进行着长期的医疗临床实践,简单地说,它是三种中药的有机结合(如临床中常用的“三仙”、“三黄”、“三仁”、“三子”诸药),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长期临床实践的积累和沉淀,有理有据,而非简单的药物堆积。角药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前提,以中药气味、性能、七情为配伍原则,三种中药联合使用,系统配伍。角药介于中药与方剂之间,在方剂中起主要作用或辅助作用或独立成方,以达到减毒增效之目的。名老中医在临床上用药都有各自的特点,善用对药、角药是其共性,现将部分现代名老中医运用角药之经验介绍如下。

1 姜良铎主任运用角药黄连、吴茱萸、石斛治疗胃脘痛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首届中医博士姜良铎,治疗胃脘痛寒热并用、燥润相济。常用黄连、吴茱萸、石斛配伍,该角药是在《丹溪心法》记载的左金丸的基础上加石斛构成,治疗肝火犯胃、胃阴被伤之证。肝火旺,实则泻其子,黄连清心火,以达泻肝火之目的;少佐吴茱萸既能疏肝解郁,降逆止呕,又能制约黄连苦寒之性;石斛养胃生津。三药合用,清肝泻火,和胃养阴[1]。刘绍武主任亦用黄连、吴茱萸、石斛加天花粉治疗胁痛,胃脘痛,口干舌燥,饥不择食之证。左金丸加石斛补前人之不足,使治疗更加完善。

2 郝万山主任运用角药柴胡、黄芩、半夏治疗少阳证等病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郝万山对《伤寒论》柴胡剂颇有研究。认为柴胡解经气,舒气郁;黄芩清胆热,清郁热;半夏辛散助柴胡以解郁,化痰消饮去水,和胃降逆止呕。由柴胡、黄芩、半夏和生姜、人参、甘草、大枣组成的小柴胡汤,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伤寒论》小柴胡汤治疗少阳受邪,经腑不利(伤寒论96、97、 263、 264、 265、 266、 379条)、三阳同病(伤寒论99条)、少阳不和兼太阳表邪(伤寒论101条)、少阳不和兼太阴脾虚(伤寒论100条)、少阳不和兼阳明胃热(伤寒论229条)、伤寒瘥后复发热(伤寒论394条)、热人血室见寒热交错者(伤寒论144条)。后世用小柴胡汤解热,治疗肝胆胃胰肠等消化系统疾患、精神情志疾病、妇科疾病[2]。
中药治疗妙在用量,辽宁中医学院关庆增教授在“小柴胡汤研究与应用”一文中,揭示了柴胡的用量规律,指出柴胡用量小剂量(5-8克)能升提中阳,中剂量(10-15克)能疏肝解郁,大剂量(16-24克)和解少阳[3]。在《名医名家方剂心得汇讲·内科卷》一书中王绵之关于小柴胡汤的方解为“半夏与柴胡、黄芩合用,既能够降胃气,止呕,又能祛痰,所以小柴胡汤中治病祛邪的主要是这三味药”。
3 雷忠义主任运用角药三

七、陈皮、丹参治疗心脏病

陕西省中医医院雷忠义主任治疗心脏病五十余载,潜心研究,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颇有建树,闻名于秦;中西汇通,发微创新,立心病痰瘀虚毒之说,揭示心脑病病机规律。“痰瘀”互结是胸痹心痛发病的主要病机。《金匮要略》指出 “阳微阴弦”是胸痹心痛发病的病机。“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楼薤白白酒汤主之”。宋代《太平盛惠方》“胸痹疼痛,痰逆于胸,心膈不利”,阐述了本病与痰相关。《医林改错》“突然胸痛……用血府逐瘀汤一付立止”;《血证论》“心痛血急宜祛瘀为要”阐述了本病与瘀血相关。清代《继自堂医案》认为此病不惟痰浊,且有瘀血交阻膈间,方用全栝楼、薤白、旋覆花、桃仁、红花、瓦楞子、元胡合二陈汤,实为痰瘀论之雏形。从治疗冠心病延伸到心脑血管其他之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缺血性中风、血管性痴呆等等,揭示心脑病病机规律,本虚标实,痰瘀为其证型共性。雷老从20世纪70 年代始,开始观察用养心活血汤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取得较好的效果。雷老认为心血管疾病总的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气阴两虚,标实为“痰瘀”互结。故以生脉散为基础方,加陈皮、三七、丹参组成养心活血汤。剖析雷老养心活血汤,实为两组角药构成,生脉散和三七粉、陈皮、丹参。生脉散中人参大补元气,麦冬养阴润燥,五味子敛阴止汗。三者配伍,人参复气虚之本,麦冬滋不足之阴,五味子固气泄之标。三七粉、陈皮、丹参角药,它与心脏病的痰瘀理论相吻合。丹参活血,陈皮化痰,三七粉止痛,共奏活血化痰止痛之效。
本方适用于本虚标实,气阴两虚,“痰瘀”互结的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炎、心律失常、风心病、高心病,辨证使用效果明显。雷老注重药物的选择,关于“参”,如气阴两虚,用西洋参;脾气虚用太子参;气虚用党参。胸闷加栝楼皮、薤白;胸痛加川芎和郁金;疼痛甚加水蛭、莪术;失眠多梦加百合、莲子、珍珠粉;血压高加天麻、钩藤;心律失常加黄连、甘松、茵陈、琥珀;血虚加当归;活血加川芎、赤芍;破血加水蛭、蜈蚣。

4 闫晓萍主任运用角药熟地、山药、山萸肉治疗肾病

陕西省中医医院闫晓萍主任近40年来,长期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擅长肾脏疾病的诊疗。尤其对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慢性肾盂肾炎、肾病综合征、 IgA肾病、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红斑狼疮性肾病、糖尿病性肾病、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的治疗,有着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在生理上注重水与血的相关性,在治疗上强调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在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中,治疗由肾脏疾病导致的水肿、关格、癃闭、虚劳、尿血、淋证、消渴等,特别重视血与水的关系,认为人体的水液代谢,无不与血气相关。如水肿,血能病水,水能病血,气滞则血瘀,血瘀不通,三焦气化通络受阻,水湿聚集则发生水肿,认为湿热及瘀血均为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水湿属阴,最能伤人阳气,故叶天士《湿热论》中有“湿胜则阳微” 之说,阴湿过甚反过来影响脏腑功能,使肾脏阳气虚弱,阳气一虚,更难温化已成之水湿,湿邪郁久化热,湿与热合,便成湿热之证,水湿是湿热产生的基础。闫老在掌握中医经典著作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医学知识,结合个人临床实践,活用六味地黄丸,衍生出许多补肾方药,拟定了肾复康1-6号方,实为参芪地黄丸、银蒲地黄丸、麦味地黄丸、归芍地黄丸、知柏地黄丸、都气丸化裁而成,剖析六味地黄丸,来自《金匮要略》肾气丸。六味地黄丸是由肾气丸减附子、桂子构成,出自《小儿药证直诀》。六味地黄丸实为两组角药组成。一组补益角药,一组渗泻角药。补阴角药为熟地、山药、山萸肉,分别补肾、补脾、补肝。渗泻现代名老中医运用角药之经验论文资料由论文网{#GetFullDomain}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角药为泽泻、茯苓、丹皮,分别泻肾、泻脾、泻肝。肾复康1-6号方,分别对肾虚偏阴、偏阳合并湿热或瘀血的不同程度,治疗各种肾病。闫老在治疗中同时不忘培土固本,适度采用健脾利湿、化瘀祛浊法,以巩固疗效。5 张学文主任运用角药丹参、川芎、赤芍治疗中风
张学文教授长期以来从事中医脑病的研究,有“毒瘀交夹”、“颅脑水瘀”、“气瘀交夹”之说,颇有建树,自成体系。其论点对中医中风的先兆、中经络、中脏腑、后遗症期有较大的指导作用。张学文教授善用丹参、川芎、赤芍相伍为用。丹参苦微寒,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川芎辛温,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为血中之气药,上行头目;赤芍苦微寒,清热凉血、散瘀止痛。张学文教授认为三者可以“化心脑之瘀”。针对“毒瘀气”,凉血、活血、行气,其用量丹参15克、川芎10-12克、赤芍10克,为加强活血化瘀之效,常又加桃仁、红花、三七、水蛭、川牛膝之品。张学文教授对中风先使用清脑通络汤,由丹参、川芎、赤芍加草决明、山楂、磁石、菊花、葛根、地龙、豨莶草、水蛭、川牛膝组成,清颅降压、活血通络;对中脏腑者使用脑窍通方,由丹参、川芎、赤芍加麝香、桃仁、白茅根、菖蒲、三七、川牛膝等十余味中药组成,活血开窍、利水醒脑;对后遗症者使用通脉舒络汤,由丹参、川芎、赤芍加炙黄芪、当归、红花、地龙、鸡血藤、桑现代名老中医运用角药之经验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寄生、川牛膝、路路通、生山楂组成,补气活血,益肾通络[4]。

6 施今墨主任运用角药当归、丹参、王不留行治疗血瘀经闭

施今墨主任精于辨证,善于用药,伍用奇效。临床上常当归、丹参、王不留行相伍为用,治疗妇科疾患。当归、丹参活血化瘀,祛瘀生新,消癥除瘕;王不留行通利血脉,化瘀散肿。三药合用,均入肝经血分,消癥除瘕,行血通利之力益彰。当归、丹参、王不留行加桃仁、红花, 主治妇人血瘀经闭。当归、丹参、王不留行加萆薢、益智仁、乌药,主治前列腺增生, 排尿不畅,淋漓不尽,小腹拘急[5]。

7 杜建主任运用角药生山楂、泽泻、何首乌治疗高脂血症

福建中医医院杜建主任对高脂血症颇有建树,在临床上常使用生山楂、泽泻、何首乌治疗高脂血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脂血症剧增,有些儿童都成为高脂血症患者,即儿童成人病。痰瘀虚毒是高脂血症的主要病因病机。泽泻利湿、山楂活血、何首乌补虚。三药相伍,标本兼治。杜建主任指出:现在已经明确,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现代药理机制,生山楂具有调节脂质代谢的作用;泽泻可抑制内源性脂质的合成;何首乌可减少外源性脂质的吸收。从现代的药理机制诠释生山楂、泽泻、何首乌三种药物的伍用机制,真可谓药物伍用异类相使之典型[6]。
8 张横柳主任运用角药桂枝、芍药、甘草治疗外感内伤
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研究室张横柳教授在对桂枝汤的研究中认为,“桂枝汤类方的双向调节作用是基于营卫不和这种特定病机及桂枝汤三对药物配伍的科学性”,这三对药是指桂枝、芍药、甘草之间的角药关系,即桂枝和芍药、桂枝和甘草、芍药和甘草。桂枝配芍药,一收一敛,和营卫,调阴阳;桂枝配甘草辛甘助阳;芍药配甘草酸甘化阴。三药相伍调和营卫、畅通血脉、调理脾胃、复建中气。对以下五方面起双向调节作用:对营卫不和所致体温升高和降低的病理状态,既能发汗又能止汗,对心阳虚所致心率异常调节,对心脾阳虚所致血压异常,对大肠功能失调所致的久痢与便秘的调节。桂枝、芍药、甘草不仅应用于外感疾病,而且应用于内伤疾病,对许多慢性疾病、疑难危重症均获卓著疗效。仲景将其应用于中风症(伤寒论1、2、12、13条)、自汗症(伤寒论53、 54条)、阳明表证(伤寒论234、 235条)、太阴表证(伤寒论276条)、妊娠恶阻(妇人妊娠恶阻病脉证并治第二十)。明·王肯堂在桂枝、芍药、甘草角药的基础上加生姜、大枣、川芎、防风治疗发热自汗出而不恶寒的柔痉;在桂枝、芍药、甘草角药的基础上加生姜、大枣、防己、防风治疗发热脉沉细之太阴腹痛。张锡纯在桂枝、芍药、甘草角药的基础上加生姜、大枣、黄芪、防风、知母(加味桂枝代粥汤)治疗中风有汗。他认为邪伤营卫,皆因大气虚损致卫气漫散,邪得越卫侵营。加黄茂补元气,加防风宣通营卫,加知母以制黄芪之温。现代用桂枝汤治疗感冒、自汗症、低热、偏瘫、糖尿病并发神经痛、多发性动脉炎、产后高热、寒冷性多发红斑和冻疮等疾患[7]。
9 姜建国主任运用角药半夏、干姜、黄芩治疗消痞
山东中医药大学姜建国教授在对《伤寒论》的潜心研究中,认为对半夏泻心汤的认识应克服传统的线性思维,采用舍性取用之法。日·丹波元坚日:“凡药物寒热温凉谓之性,补泻汗吐谓之用。”半夏泻心汤中半夏、干姜辛以开之(兼以祛痰),黄芩苦以降之(兼以燥湿)。辛开苦降以消痞。关于黄芩《本草图经》曾云:“仲景治伤寒心下痞满,泻心汤,凡四方皆用黄芩,以其主诸热,利小肠故也。”[8]姜建国教授应用半夏泻心汤的经验为胃脘痞闷、胀痛,理气药不效,则当用夏姜芩辛开苦降之法。病因有情志刺激因素,则用柴胡疏肝散,若苔腻当用半夏泻心汤。临床因根据病人具体情况灵活加减寒热药物及酌用药量。临床常应用于消化系统疾病,如急慢性胃炎、溃疡病、胃肠炎、胰腺炎、慢迁肝、胆囊炎、食道炎、慢性肠炎等疾病[9]。
参考文献:
[1] 姜良铎. 辨状态论治.第十期全国名老中医专家临床经验高级讲习班教材.湖北省恩施市,2006,9:46
[2] 郝万山.《伤寒论》柴胡剂的临床应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第三期培训班教学资料汇编. 北京,2004,10:10-13
[3] 关庆增. 小柴胡汤研究与应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第三期培训班教学资料汇编. 北京,2004,10:23
[4] 张学文.《医林改错》的学习与活血化瘀的运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第七期培训班教学资料汇编. 山东,2005,10:36-45
[5] 吕景山.施今墨对药.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250-251
[6] 杜建.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病的优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第五期培训班教学资料汇编.福建,2005:19
[7] 张横柳.桂枝汤的研究与运用思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第三期培训班教学资料汇编.北京,2004,10:14-20
[8] 潘远根,王平南,刘绪银.古今名医药论.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130
[9] 姜建国.半夏泻心汤的疑难理由与临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第三期培训班教学资料汇编.北京,2004,10:40-41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