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心理学 >> 医学心理学 >遵循心理规律,引领学生进入“真正学习”

遵循心理规律,引领学生进入“真正学习”

收藏本文 2024-01-27 点赞:12152 浏览:4833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三年级是小学生学习的转折期,孩子的思想、心态变化较快。在数学的学习中还停留在低年级的深思方式上,不能做到认真审题、仔细读题,而是断章取义,支离破碎般地解决理由。针对这些现象,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包括听讲、作业、检验等习惯;另一反面,要及时关注孩子的学习态度,能积极面对困难和挫折。怎样在有限的课堂上发挥教学高效?我想还是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思维的灵活性;同时要有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渗透一些数学的思想与策略,逐步形成知识的结构和体系。

一、渗透数量关系,注重知识迁移

通过几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学生对遇到有关速度遵循心理规律,引领学生进入“真正的学习”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时间和路程的理由时,往往一知半解,答题处于碰运气状态。如,丁丁从家出发,经过学校到少年宫,距离是56米,一共用了8分钟。
(1)丁丁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
(2)如果按照这样的速度直接从家到少年宫,只要6分钟,丁丁直接从家到少年宫的路程是多少米?
在讲解此题时,先让学生通过读题,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讲解,对条件作一一解释后出示: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追问:根据这一关系,你还能想到什么?引导学生能根据:7×8=56,想到另外的除法:56÷7=8、56÷8=7。通过知识的迁移想到: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并进行一些变式练习,在以后的练习中遇到此类题型,学生就有意识地想起利用数量关系来解决理由。还有教学到求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是多少时,学生一学就会,但容易遗忘并出错,分析理由是:由于教学分数时理解分数的产生跟平均分的份数有关,而与总数无关。但是求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具体数量时,却要用总数÷份数=每份数的关系了。在教学时就提前渗透,效果比较明显。

二、提倡动手操作,建立深刻表象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感知越丰富,建立的表象越具有概括性,就越能发现规律性知识。但是,丰富学生的感知不能靠大量的、单一的材料简单重复,而是要多方位、多种形式、多种感官参与感知,如运用实物、模型、图片、操作等途径,才能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正确而丰富的表象。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要加强直观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一方面通过观察,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顺序地进行感知;另一方面通过演示、操作,像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充分感知,获得丰富的表象。如,把一张长方形(或正方形)纸对折、再对折……
在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动手操作,建立深刻的表象。通过观察发现其中的规律,尤其是对折三次,学生往往想当然的认为是平均分成了6份,这一错误始终不断,分析理由:学生的操作没有到位,没有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规律。如果课堂上留有足够的动手操作的时间,学生通过操作、观察、讨论、探索等一系列活动后,建立深刻的表象,一切不确定因素都烟消云散了。

三、重视思路呈现,培养解题规范

在学习了长(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后,题型的变式,难度的提高,与周长知识的对比等因素的干扰,错误率大大提高了。为了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的脉络,突破难点,能灵活运用策略解决理由:计算周长和面积,必须要找到长、宽与边长。在不同的题目中,要学会先画图,解题时写明每一步算的是什么。例如,先算长是多少,再算小面积、大面积,最后算出要解决的理由等。几何图形的一个基本特点是既具体又抽象,因此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对几何图形的感知与理解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教师既要利用感知因素来推动学生对空间形式的概括,又要防止和克服感知因素的消极影响,以达到对图形本质的理解。
经过一段时间的渗透、训练、强化,学生不知不觉中对数学有了感悟,似乎悟出了一些解题策略,拨开云雾,让我们的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遨游数学的美妙世界。教育就是要让人自然、自由生长,主动学习。真正的教育在于“于无声处响惊雷”,孩子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自己的内化,最好的教育方式是无为而无所不为,不教而教,这才是真正的“真学课堂”的精髓。
作者简介:蒋晓华(1972-),女,江苏无锡人,江苏省宜兴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中分校,小学高级。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