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社会学 >> 应用社会学 >关于略论品德和社会教学中无痕艺术

关于略论品德和社会教学中无痕艺术

收藏本文 2024-01-21 点赞:31584 浏览:14566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不露痕迹的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但是,如今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往往过分强调理性的说教,机械的灌输,空洞的讲解,以至有人讽刺本学科的教育是“叫育”,这种“苦口婆心”的“叫育”“收效甚微”。其实,真正的教育不是反复“叫育”,而是点到为止,润物细无声的无痕教育。那么,我们如何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实施无痕教育,在不露痕迹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呢?

一、创设情境——未成曲调先有情

置身于宜人的环境中,心情会格外轻松。我们的品德教学如果给学生创设宜人的教学情境,一个轻松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就会忘我地进入情境,不知不觉中融入课堂,从而更加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如饮甘泉、如品香茗,流连忘返,从而形成真正作用上的情感共鸣。
如在教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的《走近残疾人》一课时,我在课伊始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2005年春节晚会中有一个节目深受观众喜爱,它以优雅美妙的舞姿震撼了全世界,让观众的感官与心灵受到了一次洗礼,请同学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课件播放《千手观音》,学生深深陶醉于美仑美奂的舞蹈之中。看完之后,我说:“这就是《千手观音》,如此精彩绝伦的舞蹈表演者是一群特殊的演员,是一群聋哑人。我们把这些人称为残疾人。他们与我们正常人有什么不同呢?”学生们纷纷发表意见后,我及时小结道:“的确,他们就像同学们说的那样,听不到声音,感受不到世间美妙的音乐,更不能开口叫一声爸爸妈妈,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这些聋哑人、肢残人、智障人称为残疾人。据统计,我国目前有6000万人。仅凭观察和搜集资料对他们的了解是远远不够的。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走近残疾人,去体验他们的生活,进一步了解他们。”因为创设的情境引起了学生很大的情感共鸣,所以犹如磁铁般牢牢地吸引住学生,让学生“心随我动”,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探究,为整个课堂的和谐发展做好铺垫,使教育在宜人的情境中不露痕迹,入情、入理、入耳、入心,这可谓是“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心灵对话——春雨润物细无声

“心灵对话”,就是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态度亲切、真诚地和他们互相交心,架起一座师生间心灵的桥梁。我认为,这样的“对话”应是轻如丝丝细雨,柔若习习春风,又好似涓涓细流,不露教育痕迹,润物细无声,但又切实对学生心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高年级的孩子青春期逐渐显现,渐渐有了朦胧的情感意识。班里出现小苗头,如何处理呢?若公开大肆批评,学生的自尊必会大受伤害,有可能还会产生抵触情绪。可若是不及时教育,就不利于其心理、生理的健康发展,而且会影响班风、学风。我正考虑着解决办法,刚好五年下册《品德与社会》中有一个主题教育是《成长ABC——男孩女孩》。我何不以此为契机呢?于是,教学时我引入了《三国演义》中“曹操烧信”的故事,学生们深深体会到曹操烧信的高明之处——给了他人改正错误的机会。紧接着我又引入另一个故事——村里有一片果树园,在一个秋末冬初,有些落叶的果树上竟然开出了一簇簇小小的果花,不久真的结了果子,可惜没几天霜冻来了,小果实萎缩干瘪了。学生们听后似有所悟,我趁热打铁分析道:“不该开花的时候开花,不该结果的时候结果,是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的。”没有强压,没有歧视,更没有说道,只有敞开心扉的对话。不久之后,这个学生主动加我为好友,我以此为“突破口”“促膝”长谈。第二周,这位学生在上留言“陈老师,我永远也忘不了那堂品德课,我一下子豁然开朗,觉得一切仿佛新的一样……”没有训斥,没有兴师动众,心结悄悄解开,犹如化解朋友间的一次误会。良药不必苦口,忠言无需逆耳,像春雨滋润万物,不需雷声,不需闪电。只要老师用爱心、耐心和诚心慢慢沁润学生的心灵。

三、活动体验——此时无声胜有声

《品德与社会》是引导儿童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推动良好品德形成的综合课程。所谓体验,即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学生的活动参与,才有学生道德情感的参与,才能逐步形成道德行为习惯。我们要做品德教学的有心人,引领学生亲历各种道德现象,用心灵的触角去细心体验,扭转我们的学生“只会说,不会做”的尴尬局面。
在教学《走近残疾人》一课时,我为了让学生走近残疾人的世界,安排了一系列的体验活动:蒙眼画鼻子、触摸纸币,单手穿、脱衣服,模仿盲人走路等。学生在体验活动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残疾人生活上的不便与艰辛,在我们看来非常简单的一个小小的动作,可他们做起来却是那么困难,得比常人付出多少的努力啊!从而引发了他们对残疾人的同情、理解、尊重,而不是以往的嘲笑、歧视,从而激发了他们的爱心,使他们乐意帮助残疾人,生发出关爱残疾人的情感。
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尽管我们积极为学生创设开放、多样的活动环境,努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行为习惯的整体建构,但仅仅靠课堂中的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品德与生活》教学必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通过各种各样的实践,提高认识、塑造良好的品德,关爱他人,热爱学校、家乡和祖国,乃至爱世界的崇高境界,使学生的思想道略论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无痕艺术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德素质不断提高。
(责任编辑:林文瑞)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