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社会学 >> 应用社会学 >高校人才培养社会适应性

高校人才培养社会适应性

收藏本文 2024-01-16 点赞:4179 浏览:1348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社会的发展对青年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多角度多层次剖析适应社会需求的青年人才能力基础上,得出高校培养青年人才的启迪,从而完善高校青年人才培养机制和运转模式,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青年人才。
[关键词]高校,青年人才,社会适应性
[]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1 — 0111 — 02
社会竞争的激烈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更加严峻挑战,社会对新一代的青年人才的能力需求有哪些,高校应如何培育与评价适应社会发展和需要的青年人才,建立合理完善的教育培养模式仍值得探究。

一、社会对青年人才的能力需求目前状况

1.强大的知识储备

过硬的专业知识理论,往往是青年人跨入理想职业门槛的重要因素。为了多角度、全方位锻炼和提高自己以适应社会大趋势的需要,青年人才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公共基础知识储备。青年人作为国家的未来和社会的栋梁,应时刻关心国家大事,把握时代脉搏,青年人才对国内外时政的关心和分析,将有助于青年人才培养爱国情操,更好地适应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发挥。

2.稳定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品质,是青年人才适应社会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首先,能够准确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确认独特优势。其次,大学阶段是人才性格品格定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青年人才将逐步从小我向大我方向转变,实现自我意识的独立。此外,对于挫折和失败,强大的心理素质会帮助青年由量变升华到质变。

3.熟练的实践技能

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只有随时完善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导向、思想方式和心态,正确处理与上下级的人际关系,处事不惊,积极应变,才能适应社会的潮流,立于不败之地;在关系复杂多样的社会,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也是青年人才的必备能力之一。

4.提升自我的管理能力

并不是每个青年人才都会从事专业的管理工作,但是生活中处处都充斥着管理的哲学,如自我的时间管理,情绪管理等。此外,当今社会不可避开的存在管理和被管理的等级差别。从历届高校毕业生的招聘情况来看,企事业单位在招聘人才时更看中人才在高校担当的职务和管理的经验,这也就表明,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制约等管理手段对青年人才成才成长至关重要。

5.超越自我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新知识推广应用步伐的大大加快,高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论文资料由论文网{#GetFullDomain}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卓有成效的转变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面貌,也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现在和未来社会衡量人才的基本标准。

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目前状况

(一)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要脱节

1.文理分科的教育方式忽视了社会对人才通识知识需求

目前中国的大多高校实行文理分科的教学方式,一方面的确有利于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但是另一方面,过分的强调专业知识的同时难免忽略了通识知识的积累。高校重工轻文的教育理念,不利于青年人才的统筹发展,从而导致综合素质的下降和社会适应力的欠缺不利于人才立足于社会。

2.滞后的课程设计和教学策略忽视了社会对人才主动性创造性的需求

一是专业学科设置与社会脱节。有些高校片面追求专业的多样性,一味扩招而忽视了社会的需要。因为专业设置的不科学也出现了专业的趋同性,既使老师工作降低效率,也让人才在学习中无所适从。二是专业设置落后与社会发展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迅猛,市场需求对人才需求时刻变化,所以高校的专业设置改革速度跟不上市场需求。三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大都以老师为中心,学生和老师缺少互动,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3.德育和心理咨询流于形式忽视了社会对人才心理素质的要求

当今社会竞争压力大,需要及时准确地对人才进行心理引导和疏导。但是就目前众多高校来看,高校对德育的重视远低于对人才知识技能的培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高校培养人才不可缺少的课程之一。除了马克西主义课程的设置,很多高校的心理咨询环节多流于形式,忽视了对人才心理理由的真正解决。

(二)高校重知识轻技能的教育理念与社会需求相违背

1.应试教育教学模式忽视了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应试教育是目前社会高校的主流教育模式。以考试内容来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仍然是高校考核人才的模式,青年人才实践技能的锻炼和开发仍然欠缺。久经考场的人才培养了良好的应试心理素质,但是到现场发挥和表现自我能力的时候,在口语表达和应变能力上就相对劣势。

2.实践教学环节欠缺不利于人才实践技能的锻炼

许多高校由于教学目标和培养目的不明确或因经费不足,实践技能培养的基础设施和现代化设备满足不了人才需求。另外,高校与社会没有建立长期和合作机制,不能给人才提供现场实习和考察的机会,所以人才的所学不得以致用。

3.人才评价标准体系单一

当前,高校对人才评价体系虽然加入综合素质的评价内容,但还是着重考试成绩。高校对人才的评价标准过于统一和单一,不利于人才多方面才能的培养。很多评价的标准还不够公平合理,主观性较强,不可避开的培养出缺乏个性和主见,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的青年人才,最终也就更难适应社会千变万化的需求。

三、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校青年人才培养模式策略

(一)高校应该树立“综合素质是基础”的人才培养理念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1〕。综合素质包括基础知识技能和心理素质两方面,因此高校在培养青年人才时要注重两者培养相结合。高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