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应用语言 >语言坚持以人为本

语言坚持以人为本

收藏本文 2024-02-08 点赞:3504 浏览:1191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周庆光先生的《汉语词汇研究的新深思》一文,着重从符号论、本体论、言说论出发,强调多方面、多角度、立体化、动态化地研究汉语词汇,并且提出在研究过程中始终围绕“人”这一中心元素,从人出发,以人为最高目标,以此来探讨汉语词汇发展的深层规律。基于对这篇文章主旨的把握,笔者试图对其进行简单地概括和总结,并就语言研究中坚持以人为本的观点给予阐释,一方面希望能够丰富汉语本体的研究内容,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够给对外汉语教学领域提供新的教学思路和策略。

一、语言研究“以人为本”的必要性

(一)词、词汇和语言

首先,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具体来说,它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由词汇和语法构成并能表达人类思想的符号系统。语言的结构包括音位、语素、词、短语、句子、文章。词是语言的重要组成成分,它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可见,词在语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词汇,是指一种语言里所有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它和词是集体与个体的关系。词汇研究隶属于语言研究的范畴,而语言的研究直接影响到人类的发展和交流,同时人类的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又主要通过语言的形式得以展现,词汇作为语言中的敏感和活跃元素必定参与其中。归根结底,词言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类的发展怎么写作,而人类的进步又反过来推动词言的发展。

(二)语言研究须“以人为本”

现代语言学之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人类话语能力的社会产物”[1],就这一点而言,他肯定了语言与人的密切关系,也为语言研究必须从“人”这一概念出发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索绪尔的语言理论在以语言和言语区分为基础的前提下,认为语言学只能“就语言而研究语言”,排除任何非语言因素的干扰,包括社会的、物理的、言语的等方面的干扰,也就是说,他虽然承认语言的外部要素很重要,但是在真正的研究过程中,却将其摒弃在外,使语言的研究脱离了创造,使用它的主体——人。语言是人的语言,语言符号反映着人的存在,反映着人的内部世界,更反映着人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和关系。如果只是局限于语言的形式层面,将语言符号封闭起来,那么,语言的研究就呈现出形式化、单一化和静态化的状态,这样,语言的发展就不能得到真正作用上的诠释,语言的内部发展规律也不能得以揭示。因此,语言研究必须结合人的发展来进行,真正从人出发,才能动态、全面地研究语言。

二、语言符号的创制和使用离不开人的参与

符号是人们共同约定用来指称一定对象的标志物,它包括以任何形式通过感觉来显示作用的全部现象。一方面,它具有能被感知的客观形象,另一方面,它是作用的语言坚持以人为本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载体。而在人类所创造的各类符号中,语言是第一性的,是最基本的符号系统。人类创造语言符号的同时也在利用这种带有抽象性、普遍性和多变性的符号系统来创造和建构自身的文化世界。
语言符号在形成过程当中,已经包含了人类对万千事物的分类、概括与解释,以汉语词汇中关于“马”的称谓为例,汉语中从性别、年龄、颜色等不同角度对马都有不同的称谓,如:
性别:騇(母马)、骘(公马)、駃(公马母驴杂交生的良马)
年龄:驹(两岁)、駣(三岁)
颜色:骊(深黑色)、骠()、骅(枣红色)
起初人们在创造“马”这一符号时,仅仅是用它表示一种家畜,是形似“马”的这类动物的总称。这是语言符号实践功能的一个方面,即获取信息的功能——人们看到“马”就能想到所有和它有关的基本信息。在后来具体的交际中,人们开始给它赋予更多的信息,从而使“马”这一符号信息发挥能动的创造作用,于是产生了不同种类的“马”,并且这些新的词汇中带有了一定的文化作用,这是语言符号实践功能的另一个方面,即建构世界的功能,这种功能具有充实文化世界的作用。
可见,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符号,自被创造到被应用,从始至终都有人的参与,那么在对语言的研究中,就不可避开地牵涉到人。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域的人们,创造和使用的语言就不同,从汉语丰富的地域方言中很容易认识到这一点。因此,对语言的研究,必须从创制它的主体出发。

三、语言研究需在语用中反映人的存在

周光庆先生《汉语词汇研究的新深思》一文中对本体论和言论说两方面的深思是在强调语言研究必须入语境,即从语用中对语言加以研究,而且必须要反映人的存在,两者是缺一不可的。
周光庆先生所说的“本体论角度”指从人的存在方式、存在作用的角度来观察与深思:人是如何以语言的方式来揭示世界的存在并进而显示自身的存在的,人对世界存在的揭示和对自身存在的显示又是如何推动与制约词汇发展的。笔者认为语言符号的作用就是其显示人类自身存在的最好证据。以有关“马”的诗句为例: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2)“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3)“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以上例句同样都是写马,但是放在不同的语境中,这些马却体现了不同的作用,发挥了不同的作用。例(1)中的“瘦马”给人一种悲凉之感,它所反映出的是作者身为游子处在他乡时的孤独、寂寞和苍凉,是作者心境的书写。例(2)中的“马”却带有一种“喜”的成分在里面,反映的是作者登科后的喜悦。例(3)中的“马”则带着一层忧虑和期盼,是作者大气磅礴的爱国之情的抒发。可见,虽然都用到“马”这同一个语言符号,但是却蕴含了不同的作用,读者从中又可以反观到作者各自当时的处境和心情。这是语言符号反映人的存在和作用的体现。因此,语言研究不能只局限于形式,不能只是就结构来研究,而应该深入到语境,延伸到人的存在和作用。

四、语言研究应与以人为本的语言教学趋势相融合

语言教学,这里我们主要指对外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中能够体现以人为本思想的主要方面,莫过于教学法。关于对外汉语教学法的研究,目前语言学界可谓成果颇丰。早期有语法翻译法、直接法、认知法等,随着语言的发展,后期相继出现了功能法、任务教学法以及体验文化教学法等,从这些教学法的演变中,我们可以看出,前期侧重理论研究,后期更注重课堂实践。后期的这些教学法,大都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特别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教学设计和安排都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度与积极性为目标。以目前较为流行的体演文化教学法为例,无论是它的课型设置(主要有两种课型:中文运用课堂,即Act class课型;英文解释课堂,即Fact class 课型)还是它的五个构成要素(1.发生的地点;2.发生的时间;3.合适的脚本、节目或规则;4.参与者的角色;5.理解的观众和被理解的观众)都始终围绕交际这一宗旨展开,每一个课型的实践及要素的完成都需要学习者的努力和配合,真正实现了把人放在课堂的核心地位。
语言研究的目的之一是为语言教学怎么写作,随着语言教学人本化的发展,语言研究也必须要将人作为核心,从而实现语言理论与实践的真正接轨和融合。
五、结语
社会的发展要求“以人为本”,因为人是社会的主体。同样,人也是创造语言和使用语言的主体,因此,语言的研究也不能脱离人而孤立存在。不管语音、词汇还是语法,都应该在具体的运用中实现各自的研究,做到从静态到动态、从共时到历时、从单一到全面的研究,从而真正体现“语言是人的语言”这一本质特点。
注释:
[1]弗迪南·德·索绪尔著,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参考文献:
[1]周庆光.汉语词汇研究的新深思[J].汉语学报,2000,(1).
[2]叶蜚声,徐通锵.普通语言学纲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弗迪南·德·索绪尔著,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
(张倩 山东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273165)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