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政府经济学 >简论经济学中价值判断和

简论经济学中价值判断和

收藏本文 2024-03-20 点赞:30332 浏览:14229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本文通过对现存的主流经济学价值观的分析,指出了其存在的一些不合理的地方,认为经济学的价值判断离不开对人的行为动机及价值和道德标准的分析。
关键词:经济学;价值判断;动机观;社会成就观
1001-828X(2013)11-0-02
价值判断的理由与经济学一直是处于一种非常微妙的关系当中,在我们的经济学中主要分为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两类,但是对于经济学是否应该加入价值的判断,一直没有得出一个相对一致的结论。曾经我在写一篇《道德情操论》的笔记中就考虑过这个理由,我的基本主张和马克斯·韦伯的观点基本相同,即尽管我们很难将事实和价值完全区分开来,但是在经济学中我们还是最好秉持价值中立的原则。在经济学分析过程中,尽量摒弃自己固有的或者有利益倾向性的价值观念,是我们应当在经济学中坚持的一个基本理念。但是又不可否认的是,并不是因为这样的观点而在任何时候的任何阶段都排除价值判断的必要性。尽管在韦伯的科学研究中,都尽可能的排除价值的影响,试图得出一个事实性的正确的结果,但是他也从没有去试图证明价值判断和科学研究完全没有关系。因此,我认为,在经济学中价值判断的理由关键不是在于应不应该有价值判断,而是在经济学中什么时候应当牵涉价值判断,以及经济学家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方式来看待和应对价值判断出现之后的理由。
经济学作为研究人类发展阶段的各种经济活动和相关经济关系的运转、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学研究更是受到了国家和民众的越来越多的关注。经济学起源于希腊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早期经济学。在亚当·斯密时代,经济学还只是在广义上的道德哲学的一个分支。直到不久以前,经济学还是剑桥大学道德科学荣誉考试中的课程。这些事例是判断经济学本质的传统实例,由此,阿马蒂亚·森认为,现代经济学不自然的“非”(non-ethical)特征与它作为学一个分支而发展起来的事实之间存在着矛盾。以上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学曾经和学以及道德哲学上还是存在着许多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随着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学逐渐抛弃了曾经的学的原理,在前提检测定和论证中都加入了数理和其他工科的理论形式。进而在经济学的体系中又不断的加深这方面的理论的运用和融合,因而,现代经济学就逐渐脱离了曾经的学的影响。但是在一个真实的世界中,这种被称为实证经济学的策略试图摒弃人类复杂多样的情感思想,但这些复杂多样的情感又会影响人们的行为的时候,完全的脱离似乎又是不切实际的。经济学家同样也是人,他们也有自己的价值倾向,而这种倾向无疑也会无形中影响到他所研究的经济学,因而完全排除价值的理念也只是一种理想型的情况。其实在经济学者眼中,这些复杂的本就是一种基本的事实存在,是我们世界的一份子,所以对于这一点,并不是通过什么规范方式就能规避掉的。事实上,经济学有两个发展渊源,一个是注重逻辑推理和判断的工程学的方式,这种方式忽视与其相关的理由,因而他就不能解释苏格拉底有关一个人应怎样活着的这个理由;一个是学的形式,这种形式遭到了现代人们的漠视,工程学的进一步发展也导致了学地位的进一步下滑。而我认为,学的地位的逐步下降,也导致了经济学研究过程中出现瓶颈和成果匮乏的一个重要理由。
很多经济学者也开始提出要把价值判断以及道德哲学这两个重要方面引入到经济学的相关研究中,充分发挥两者在工程学方面所不具有的作用。当代的经济学家,马蒂亚·森等人都在为价值判断引入经济学研究做积极的努力,他们在对经济学的模式和论证方式上进行了重新的论述。他认为,当代的所谓主流经济学把人类理性行为下的选择作为一致性的选择,之后把它作为自利的一种最大化,这种行为既忽视了人性的特点又不是基于所有人在真实世界中选择的最多数,也不能证明这种自利的最大化能够作为真正导致最优异的经济上的条件。接下来他主要在两个角度提出和人性对经济学研究所能起到的补充。一个方面是叫做的相关动机观,即人类在进行行为的时候的动机,这个动机的产生是和观念以及其自身的道德判断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的;另一个方面是相关的社会成就观,这个方面主要是指人们在进行相关的成就评价时,是和社会的要求以及道德标准是有着密切联系的。这两点的提出,是对当代经济学检测设单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补充,所以说,根据以上动机观和成就观的理论所提出的进一步的理由,将会重大的修正现代经济学对于人性的基本检测设,在之后的经济学中将会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在阿马蒂亚·森的一本书中,他总会对当代主流的经济学进行一些充满智慧的质疑,比如自利理性观是一种针对动机观的拒绝。一个人在追求自己的东西过程中,其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只是其中一个部分而已,而在这个过程中还会包含一些与自利性不同的因素对实现目标的有利推动作用。而这个非自利的推动就或许是我们所认为的我们愿意去追求的、有价值的一个目标。而当代经济学把所有的非自利性的行为都认定为不理性的一种行为,我认为这就代表着其不同意的考虑在实际的决写作定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把所有人都自私看作是现实的可能是一个错误;但把所有人都自私看作是理性的要求则非常愚蠢。……试图用理性要求来维护经济理论中的标准行为检测设(即实际的自利最大化),就如同领着一队骑兵攻击一只跛足的驴”。但是,在他的观点里,认为人们并不是仅仅按照自利的原则来做事的理论并不代表着人们一定会不自利的做事,他也认识到了自利行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决策的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但是他所提出的经济学中的价值判断与深思相关论文由www.udooo.com收集观点主要是告诫人们,如果仅仅用自利来判断和解释人们的行为是不完全正当的,也是太过于单一的,更不符合真实社会的具体情况。这是告诉我们,人们的动机富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因而在解释人类的动机的时候,就不能简单的把其归纳到一个理由里面去,那样反而就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这种理解对我们经济学的发展和改善其实是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的。其实,当代的主流经济学对于自利理性观的理解也是片面的,它虽然是当代经济学的主流观点,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只是后来的一些学者对于之前的理论的理解的偏差造成的。自利理性观主要来源于亚当·斯密的学说中的观点,自利理性观不仅没有彻底和系统的理解斯密的理论的精华所在,更是由于根深蒂固的曲解造成了当代经济学的发展的瓶颈的产生以及对于正规方向的偏离。乔治·斯蒂格勒(G. J. Stigler)在其非常有名的一篇论著《国家之船上亚当·斯密的旅行》(Smith's trel on the ship of the state)中提到,他在开篇中就说到:“《国富论》是以个人利益为基石的一座辉煌的宫殿。它的广泛基础是,‘虽然精明的原则并不总是支配着每个个人的行为,但却影响着每一个阶级或阶层中的大多数行为’。追求个人利益的强大动力将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使用,促使劳动者们辛勤地工作,促使发明者开辟新的分工领域——简言之,它支配着那些自由放任的国家并使之富裕起来。”在这一段话中,我们很明显的看到,他将原文中所提到的共有的精明一个概念理解成自利主导着大多数的人们,并认为这其实就是斯密的整个体系的核心理念和基础观点。我们不得不说,类似这样的误解一直延续到了当今社会的经济学理论,当代人们也延续着认为自利理性观是斯密的理论基石。实际上,许多经济学家都一直的在批判这种观点,认为这种曲解是一种偷换概念的行为,同时对斯密的理论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响和坏处。虽然《国富论》讲述了流传至今的有关自私自利的屠夫和有关一个有关酿酒师的故事。但这不代表斯密就把该理念作为其思想的核心,在他的另一本重要的著作《道德情操论》中就明确提出,他申明他思想的中所认为的斯多葛主义主要来源于:“根据斯多葛派的理论,人们不应该把自己看作某一离群索居的孤立的个人,而应该把自己看成是世界中的一个公民,是自然界巨大国民总体中的一个成员”,虽然斯密的学说被大量的运用于解释分工和互惠,但事实上斯密并没有把自利作为产生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的唯一的前提,他自始至终就反对人们将复杂的经济动机简单的理解为一种动机,他更是反对一些哲学家尝试把任何事物都概括为某一个简单的理论道德的这种想象,他对于此的批判是始终坚持的态度。但是,无比悲哀的是,斯密本身严谨的学说被后来的一些所谓的继承者们给歪曲理解了他本身所要表达的意思,反而把这种歪曲后的理解强加到斯密的思想体系中,如同斯蒂格勒的随笔中所显示的,他被信奉者们尊为“自利”的宗师,这对于斯密来说真是莫大的讽刺。
一个学者在说到亚当·斯密的自利理性观的时候,其严肃的说到,斯密从来都没有认为自利是优于其他价值理论的,也没有在任何著作中表明这样的想法。“如果对斯密的著作进行系统的无偏见的阅读和理解,自利行为的信奉者和鼓吹者是无法从那里找到依据的。实际上,道德哲学家和先驱经济学家们并没有提倡一种精神分裂式的生活,是现代经济学把斯密关于人类行为的看法狭隘化了,从而铸就了当代经济理论上的主要缺陷。”
参考文献:
[1]吴涌汶.价值理论的发展与综合论纲[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经济学中的价值判断与深思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06).
[2]马克斯·韦伯:《道德中立在社会学和经济学中的作用》、《社会科学和社会政策中的客观性》,选自韦伯《社会科学策略论》,华夏出版社,1999年.
[3]参见:[德]迪尔克·克勒斯:《马克斯·韦伯的生平、著述及影响》,中译本,法律出版社,2000年.
[4]张斯琴,徐挺.关于价值理论的一点深思[J].前沿.2006(09).
[5]李俊霖.价值理论若干理由辨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01).
[6]白暴力.西方经济学价值理论缺陷分析[J].经济纵横,2007(17).
[7]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9.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