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文化 >> 中国传统文化 >分析新疆维吾尔木卡姆多元文化中艺术瑰宝

分析新疆维吾尔木卡姆多元文化中艺术瑰宝

收藏本文 2024-03-18 点赞:24547 浏览:10933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维吾尔木卡姆是一个总称,它集传统音乐、演奏音乐、文学艺术、戏剧、舞蹈于一身,表现了维吾尔族人民绚丽的生活,反映了他们的理想和追求以及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喜怒哀乐。2005年,维吾尔木卡姆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为中国继昆曲、古琴之后被世界认定的又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刀郎木卡姆乐队中,所有演唱者都是跪着——无论是沙地、农家土院、
富贵人家的地毯上,还是在日本、法国、荷兰等世界各地华丽的音乐殿堂里,
他们一律跪着,仿佛惟其跪着才可以表达对音乐的虔诚和对生命的敬畏。
地处丝绸之路要冲的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区。勤劳智慧的各族人民,得益于东西方文化的长期滋润,从古至今创造和传承着品类众多、特色鲜明的文化财富。其中流传于维吾尔人生活区域的木卡姆,在世界音乐舞台上都享有盛誉。
维吾尔木卡姆是一种大型套曲,是集歌、舞、乐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从汉唐时代的“龟兹乐”、“伊州乐”、“高昌乐”等,到阿曼尼莎整理完成的十二木卡姆,历经沧海桑田,薪火相传至今,秉承了传统文化内容,融汇了东西方多种文化元素。对维吾尔人而言,木卡姆早已是他们思想与情感的代言、欢乐与忧伤的交响、生命与灵魂的咏唱。在新疆大地上,木卡姆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它已渗透在维吾尔人的血液中,化为他们真实的生活。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瑰宝,新疆维吾尔木卡姆于2005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在维吾尔人的特定文化语境中,“木卡姆”已经成为包括文学、音乐、舞蹈、说唱、戏剧等各种艺术成分和文化作用的词语。其唱词内容包含了哲人箴言、文人诗作、先知告诫、乡村俚语、民间故事、地方传说,更有普通百姓对纯真爱情的追求和对艰虞命运的叹息,可以说是反映维吾尔人民生活和社会风貌的百科全书。大部分学者认为,《十二木卡姆》和中国汉唐时期的《龟兹乐》《疏勒乐》《高昌乐》等“西域大曲”有着一定程度的承袭关系,经历了多次在太平盛世由民间升华到城邦宫廷、富宅,在战乱时期由城邦宫廷、富宅沉落到民间的反复,至公元16世纪在叶尔羌汗国宫廷形成了最具广泛影响的基本样式,不过传承至今不同区域仍在歌舞乐等表演形式上保留着各自的风格,形成了喀什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伊犁木卡姆等类型,其中刀郎木卡姆最具代表性,在刀郎地区广为流传。
刀郎木卡姆:粗奔放的原生态特征
“刀郎”一词被大多数学者认为是生活在叶尔羌河和塔里木河两岸直到罗布泊地区的一部分维吾尔人的自称,他们生活的地区也就被称作“刀郎地区”。“刀郎木卡姆”主要流布于喀什地区的麦盖提县、巴楚县和阿克苏地区的阿克苏市、温宿县、阿瓦提县。在喀什地区的莎车县、叶城县、泽普县等地,也能领略到刀郎木卡姆的影响。
刀郎木卡姆根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叶尔羌河两岸的绿洲文化,含有绿洲早期狩猎文新疆维吾尔木卡姆多元文化中的艺术瑰宝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udooo.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化和漠北游牧文化的因素。舞蹈动作粗犷,节奏感强烈,热情奔放,较多地保留了草原生活气息。具有典型的“多元一体”的特征。千百年来,刀郎人在叶尔羌河沿岸的土地上,从事狩猎和游牧,以及后来的农业、手工业,通过艰苦劳动创造了无数的物质财富,使塔克拉玛干边缘的这块古老土地繁荣兴旺。同时创造了表达美好愿望、内心情感的刀郎木卡姆,反映了千百年来刀郎人的生活、风俗习惯、经历与自然界的斗争、创业、手工艺等诸多内容。
在刀郎人生活的麦盖提县、巴楚县、阿瓦提县,从七岁到七十岁的所有男女老幼都能表演刀郎麦西热甫。他们即使干了几十天的繁重劳动,参加一场麦西热甫,就会感到消除了疲惫。
在麦盖提县的刀郎广场上,阿不都吉力力·肉孜盘腿坐在卡龙琴后,刀郎艾捷克、刀郎热瓦甫等乐手盘腿围坐两边,其余一些六七十岁的维吾尔族老人拿着手鼓盘腿坐在乐队的两边。在刀郎木卡姆乐队中,所有演唱者都是盘腿席地而坐——无论是在乡野、农家庭院、家舍厅堂中,还是在日本、法国、荷兰等世界各地华丽的音乐殿堂里,他们一律铺一块地毯盘腿席地而坐,仿佛惟其盘腿坐着才可以表达对音乐的虔诚和对生命的敬畏。领头的“木卡姆其”一面打着手鼓一面用超乎寻常的高音放声唱一段引子后,几十面手鼓一起激烈敲响,在卡龙和刀郎艾捷克、刀郎热瓦甫奏出的复调衬托中,所有的歌者都旁若无人地跟着唱起来,音乐和歌声激荡着在场的每一个人。随后围观者在激昂的旋律和特殊的节奏中翩翩起舞。这种活动多是自娱自乐,相当普及,有时组织者可组成近万人一起表演,这场景无疑是宏大壮观的。
我曾经专程来到新疆喀什地区麦盖提县,采访两位60多岁的双胞胎刀郎木卡姆老艺人。兄弟两生活在麦盖提同一个村庄,两家相距只有数百米。艾山·亚亚只比玉素因·亚亚早出生5分钟,兄弟俩长得十分相像,在一起弹琴时很难区分。哥哥性格沉稳,少言寡语;弟弟则口才极佳,他用不太流利的汉语高兴地说,5年前,他还坐着毛驴车走村串户为乡亲们演出,如今却能代表中国,坐着飞机满世界演出。到过苏州、杭州、天津、上海、哈尔滨等城市。就在不久前,他们还应邀到日本和法国演出。玉素因·亚亚还风趣幽默地讲第一次被邀请到内地演出坐飞机很害怕,现在吗,不让坐飞机我们都不答应。
我邀请玉素因·亚亚孪生兄弟为我们歌上一曲。玉素因·亚亚很高兴地答应了,不一会儿,他的女儿就抱来了刀郎热瓦甫和刀郎艾捷克。刀郎乐器,很特别,都是自制的,刀郎热瓦甫是弦鸣类拨弦乐器,刀郎艾捷克是弦鸣类弓弦乐器,有点像汉族人的二胡,但声音低柔纤细。
艾山·亚亚弹着热瓦甫、玉素因·亚亚拉着艾捷克,闭起了双眼,沉浸到他们的世界里去了……忽然,放声唱了起来,唱得声嘶力竭,他的嗓音非常高,我虽然听不懂,却被深深地打动。因他的歌不是用嗓子唱出来的,而是用全部的生命在唱。唱到高亢处,脖子筋络暴出,脸色发红。真的是心底里的一种呼喊,喊出了刀郎人心底百年的声音,使我感到非常的震撼。
玉素因·亚亚和他的孪生哥哥艾山·亚亚在刀郎人中非常有名,几乎每一场刀郎木卡姆都少不了他俩,他们是整个乐队中的领唱。没有他俩,那歌声就不会热烈,那舞者就不会疯狂,那刀郎木卡姆和麦西莱甫就不会勾人魂魄。玉素因·亚亚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农家,没有家传的影响,但他自幼就很痴迷刀郎木卡姆,只要村里有乐声响起,他就会放下一切跑去聆听观看,并且跟着在场的歌者一起歌唱,在他不到15岁的时候,就能无师自通地演奏达甫(手鼓)了。他的音乐天赋得到了麦盖提三位最好的乐师孜尔·克里木、苏裴克·苏皮和吾布拉音·毛拉克的赞赏并收他为徒。在三位老师的调教下,年轻的玉素因·亚亚很快脱颖而出,他不但继承了三位老师的演奏技巧,而且综合三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同时由于刻苦和努力,他十六七岁就能唱完刀郎木卡姆的全部歌词,他的嗓音和他的达甫演奏一样高亢有力,被人称为有着金属般声音的刀郎歌王。玉素因·亚亚说:“如果不让我唱歌,我会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怎样才能活下去。”音乐和歌声就是他们的全部生命。
哈密木卡姆:融合多元文化的西域“伊州乐”
哈密地处新疆最东端,有“西域襟喉”之称。此地东连河西走廊,北接漠北草原。生活在哈密地区的维吾尔族一直保持着古代回鹘文化的一些特点,且在历史上和汉族、蒙古族等我国北方各民族有过长期的交流和相互影响,哈密木卡姆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在西域“伊州乐”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地吸收了来自中原、中亚及西亚的音乐艺术营养,在歌词、风格、结构等方面体现了文化多元性的特点。
“哈密木卡姆”在历史上经过了从民间到王宫、最后又回到民间的流传整合过程,经由民间艺人的不断演唱和整理规范,形成了结构完整的套曲形态。每套木卡姆均由散板的序唱和多首歌曲及多首歌舞曲的结构序列组成,体现了典型的完整性特征。
哈密木卡姆传承代表人物是艾赛提·莫合塔尔。24年前,我曾多次到哈密市陶家宫镇上庄子村采访过他,当时他才50多岁,是哈密市陶家宫乡文化站站长,活泼开朗,热情好客,酷爱木卡姆弹唱,每次都带领几位艺人为我们演唱木卡姆至深夜。2008年,我又一次来到他家进行采访,此时他已71岁退休在家,仍然像19年前一样精气神十足。退休之后,他除了参加村里的木卡姆表演活动之外,还在家中坚持把自己所掌握的哈密木卡姆篇章进行梳理,并全身心投入到木卡姆的传承工作中去。
艾赛提·莫合塔尔老人这种执着于木卡姆研究、传承的精神感动着身边的木卡姆爱好者,多年来,跟随他学习哈密木卡姆艺术的民间艺人已有300多人,其中有五六十岁的老人,也有20多岁的年轻人。2008年,他被评为国家级维吾尔木卡姆传承人。
吐鲁番木卡姆: 回鹘汗国的音乐遗风
吐鲁番木卡姆的无鼓不歌、无舞不乐的艺术特色是古代高昌及高昌回鹘汗国的音乐遗风。作为东西方乐舞文化交流的结晶,吐鲁番木卡姆记录和印证了不同乐舞文化之间相互传播、撞击、交融的历史。在吐鲁番木卡姆中既能见到我国中原音乐和漠北草原音乐的因素,也能见到中亚、南亚、西亚、北非等国家、地区音乐的影响。它的特殊音乐节奏、节拍及律制是维吾尔音乐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基础。
除了在乐器的伴奏下歌唱之外,吐鲁番木卡姆还有一种鼓吹乐的表演形式。所以,吐鲁番地区的著名木卡姆艺人既要能操起萨它尔琴自弹自唱,还要具备吹奏苏乃依的技艺。滑稽的舞蹈者遂在乐曲伴奏中进行模拟舞和竞技舞的表演,将气氛推向。
吐鲁番木卡姆第七代传人的代表人物吐尔逊·司新疆维吾尔木卡姆多元文化中的艺术瑰宝由优秀论文网站www.udooo.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马义今年62岁。我到吐鲁番采访时,就被鲁克沁文化站站长吐尔逊·司马义演唱的木卡姆和表演的集模拟竞技于一体的“那孜尔库姆”舞蹈所陶醉。先是胡加木尼亚孜·克吾尔和尼亚孜汗·色提尼亚姿态优雅地上场行礼后,便开始配合唱词舞动。他们的动作与曲调配合默契,轻盈的舞步如行云流水,而富有活力。紧接着吐尔逊·司马义等艺人上场模拟竞技于一体的“那孜尔库姆”舞蹈,以跨脚跳舞、腰肢扭动和肩部动作为主,还夸张地模拟和面、搓线、做鞋、打馕等生活动作,诙谐幽默是这项表演的情绪基调,特别是矮子步的表演极富特色,表演者挤眉弄眼、摇头晃脑,引得全场哄笑不止,迭起。舞场的气氛在不断推进中达到顶点。使我激动地举起相机连续按下快门,记录了不少精彩的瞬间。
吐尔逊·司马义从12岁就跟随师傅学习木卡姆,现在已经能够从头到尾完整地演唱吐鲁番木卡姆,演唱起来一天一夜都唱不完。 他曾经根据老人们的演唱整理出一本《吐鲁番木卡姆》全集,那一页页的语言,数千行优美的诗句,不得不让我赞叹老人竟有如此惊人的记忆力。
2000年,吐尔逊·司马义与其他几位民间木卡姆大师,应邀赴英国皇家剧院演出,受到伊丽沙白女王的高度好评。2008年,吐尔逊·司马义老艺人被评为国家级维吾尔木卡姆传承人,现在他在传承中心带了近80个徒弟,每周还要到县、乡里学校免费授课,使得木卡姆后继有人。
郭晓东
新疆摄影家协会理事,新疆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副研究馆员,民俗摄影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24年来,我投入到新疆民间文化遗产抢救拍摄记录工作中,深入秘境,追踪采访,记录拍摄,历经数十年,和当地的原生态部族一起感受时代的变迁,既亲眼目睹了现代化及其现代文明给当地人带来的惊奇、喜悦,同时也深深感受到,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巨大变化,许多传统民俗不断被新民俗所取代,并随着老一代人的不断去世而逐渐失传,如不及时调查记录保存下千百年来人民创造和流传的各种传统民间文化,必将造成难以弥补的巨大损失。从而激发了我尽量快、尽量完整而客观地记录下这些原生态文化的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图为郭晓东与刀郎木卡姆传承人玉素因·亚亚合影)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