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中国各体文学 >简论紧扣高段教学目标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简论紧扣高段教学目标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收藏本文 2024-04-11 点赞:21708 浏览:9606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2011版语文新课标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回答了语文课程是什么的理由。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对语文学科性质的明确界定,进一步推动了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一线教师的语言文字运用意识明显增强。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有些理由的认识不到位或出现偏差,导致教学中仍然存在诸多理由。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是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有的教师把理解和运用截然割裂开来,把“理解语言文字”简单理解为理解语言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不能将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有机地结合。有的对年段教学目标心中无数,小学低、中、高段的“语用”训练机械重复,体现不出年段特点,致使效率低下。要提高高段语文教学效率,就必须紧扣高段教学要求,加强语言文字运用。

一、言意兼得,培养语感

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课文,绝大部分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这些文章,并不是单纯的内容好,或者是单纯的语言文字好,而是作者用妥帖的语言文字,准确精炼、生动形象地把该说的内容表达了出来。因此,学习语文,既要得意,又要得言,既要关注语言内容——课文写了什么、说了什么,也要关注语言形式——课文是怎么写的、怎么说的。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从语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内容,体会情感得意,更要关注语言形式、表达策略而得言。
课标明确提出小学高段“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和“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策略。”课标还要求提高对各种文体的理解和把握。对比一二学段的“语用”要求,小学高段学习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领悟、把握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的作用和情感的透彻理解,是学生语言素质的直接反映。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原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说过:“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语感强了,往往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看就懂,一写就通。
小学高段语文教学,应从文本分析的怪圈中跳出来,以读为本,读思结合,揣摩语言,积累语言。例如《威尼斯的小艇》这篇课文,文字浅显生动,学生一读就懂,教学时不应该花大量时间去理解分析课文内容,而应着重品味文章表达方面的特点——抓住事物的特点,展开合理的想象。如学习威尼斯小艇的样子这一部分,可以先让学生朗读课文,深思交流小艇的样子有什么独特之处,再出示句子,品读比较:“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船头和船尾向上翘起,行动轻快灵活。”通过和原文进行比较,引导学生领悟课文事实描写和想象描写相结合的表达特点。这样写,不仅把小艇写活了,而且表达了作者对小艇的喜爱之情。然后引导学生朗读背诵,积累内化语言。

二、关注整体,提高实效

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从总体上看,教学效率还是不高的,究其理由,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学习语言文字应用时,关注整体不够。一是不分学段要求,重复训练,有的教师在一二年级就讲到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及其好处,到了小学高段,还会讲同样的内容。二是不研究组的教学,精读和略读教学处理方式相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三是学习一篇课文时,缺乏对课文的整体把握。
要提高教学实效,首先要按照不同年段的不同要求进行教学,抓住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例如读,有的教师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提出要有感情地朗读,这就完全忽略了学段要求。其实,第一学段,重在读正确,把课文读通读顺,把字音读正确,不丢字、不添字,读出长句子中的停顿。第二学段的要求是,能正确流利地朗读,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学习默读,边读边想,边读边批注;学习略读,粗知大意;能对课文中的词句内容作出解释,把握段落主要内容,了解构段策略。第二学段应该聚焦段的教学,做到了解段的主要内容,理清段的叙述顺序,把握段的构段策略。自然段的教学落实了,就为第三学段篇的教学打下了基础。第三学段的要求是能根据不同的文本,读出情感和语气;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粗知大意;学习浏览,有时可以跳读或猜读,能迅速抓住主要内容。这一学段应关注篇的教学,即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了解叙述顺序,领悟基本写法。如果对于年段教学标高把握不准,低年级容易拔高要求,中年级容易抓偏方向,高年级则很容易降低教学要求。高年级的学生要能通过课题、中心句、过渡句和其他关键句迅速准确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思想感情,还要知道围绕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写的。只有抓住年段教学重点,一步一步落实,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要提高教学实效,还要关注组的教学。现行的教材,大多是一种文选型教材,以文本内容所体现的人文思想倾向确定单元主题,以组为单元进行教学,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容易落实语文课程的人文教化功能,将课文内容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而忽视了语文课程应该承担的语文知识教学、语文策略学习、语文能力培养等本体任务。实施单元整体教学,首先要认真解读单元导语,除了弄清楚本单元要学习的人文专题外,还要花心思弄清楚本单元的语言文字运用训练重点,以单元主题为线索,整合教学目标。二是精读和略读有机结合。精读课文重在学策略,略读课文要利用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策略,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习得能力。三是读写结合,把在课例中感悟的表达策略迁移运用到习作之中。
要提高教学实效,在学习一篇课文时,也应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初读课文时,要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应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完课文后,应把握文章的结构特征。例如学习《将相和》这篇课文,初读时,应让学生明白课文围绕蔺相如和廉颇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件事,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应让学生明白正是因为他们两人都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才使他们为了国家的利益,尽释前嫌,由不和到和。学完课文后,应让学生明白,这篇课文实际上是将相的合传,课文略写了蔺相如和廉颇的其他事,重点写了和他们紧密相关的三件事,因为这三件事正好可以突出他们最主要的特征。从整体入手,再到学习各部分,然后再回归到整体,学生才能真正领悟到课文的精髓。

三、读为根本,迁移运用

因为现在的大部分教材是文选型的教材,以一个一个的主题为单元统整阅读、口语交际、习作教学,这就决定了读成为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策略。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阅读教学中,既要理解语言文字所包含的意思,也要在理解意思的同时,理解文本、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如何遣词造句,如何布局谋篇的。另外,还要将在读的过程中积累的词汇、句式、表达策略,习得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语用能力迁移紧扣高段教学目标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运用到口语交际和习作中去。
读中悟写。有一位教师在教学《第一场雪》“下雪时”这一部分时,读到“冬天的山村到了夜里格外寂静,只听见雪花簌簌地不断往下落。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偶尔咯吱一声响”,有学生提出了一个理由:“冬天的山村夜里格外寂静,为什么作者要写到声音呢?”这位老师抓住这一时机,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明白,这是作者以声写静,更显其静,是一种反衬的手法。这样处理,不仅对课文理解加深了,而且读中学了写。
听说结合。听说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语用能力,但因为不便于检测,往往得不到教师们应有的重视。别人发言,教师要提醒学生认真听,抓住发言的要点。自己发言,要组织好语言,或陈述,或反驳,或补充,不能重复别人的话,可以培养学生应对能力。训练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空白处让学生说一说,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读中练写。如果教师是有心人,在阅读教学中,可以经常开展一些小的练笔活动,未说完处续一续,空白之处补一补,感受深处批一批,简略之处扩一扩,利用插图写一写。如《杨氏之子》一棵,可以检测设李某、黄某、牛某等来访,杨氏之子会如何应答,让学生写一写。学生可能会写:“未闻李子是君家果。”“未闻黄莺是夫子家禽。”“未闻老牛是夫子家畜。”这样仿写,一方面加深了对杨氏之子聪慧的理解,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运用得体的语言进行交流表达的能力。总之,小学高段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已有知识水平、教材编排体例等在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