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新闻传播 >> 中国新闻事业 >关于潜藏于史学家身上新闻记者特质

关于潜藏于史学家身上新闻记者特质

收藏本文 2024-02-12 点赞:3685 浏览:864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司马迁因他的鸿篇巨制《史记》而名垂青史、家喻户晓。《史记》在我国历史上的开创性功绩是举世瞩目的,这部集司马迁毕生精力的著作,洋洋洒洒50余万言,记录了上迄黄帝下至汉武帝三千余年的历史,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其记录之详尽完备,不禁令人叹为观止,被后人称为“信史”。鲁迅先生更是给予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高度评价,彰显了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史记》不仅受历代史学家的充分关注,亦得到了文学研究者的偏爱青睐。史学家、文学家分别从各自的领域吸取其中的精华,为我所用。然而,《史记》和司马迁留给我们的远不止这些。这部巨著所凝聚的,除了作者创作的艰辛和精心之外,还充分体现了司马迁身上的诸多气质,这正是当代人所急需的。司马迁坚持真理、舍生取义,理想坚定、执着追求,广取博采、尚真实录的精神,恰恰是当代新闻记者应具备的特质。从这个作用上讲,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历程,也是一个新闻记者成长成熟的必经之路。
坚持真理,舍生取义
司马迁把生命的价值看得十分重,曾在《报任安书》中表达了自己的生死观:“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在司马迁眼中,仁人志士苟活乃是不得已而为之,但绝非如常人般贪生怕死,死也要死得其所,因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司马迁内心中的坚守与现实生活中的践行是合一的。在李陵兵败投降匈奴后,大臣们纷纷诋毁,落井下石,无非是为了迎合汉武帝的心思,司马迁则公正地指出了事实,《汉书》卷五四《李广苏建列传》记载:
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輮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
面对强权以及帝王的癖好,司马迁也是充分考虑到后果的,但他选择的是坚持正义,最终受了残忍的宫刑,然而,历史洗刷了他所蒙受的冤屈和耻辱。这种浩然正气、铮铮铁骨,也许是每个新闻工作者都应具备的光辉气节。与司马迁一样,坚持正义、追求人生的价值应是每个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从这个作用讲,司马迁勇敢地把他所知道的事实表达出来,指出存在的不公,如果是在当代,我们真的可以称他是一个合格的记者。
理想坚定,执着追求
热爱新闻事业,忠于新闻事业,甚至献身于这项事业,是每个新闻记者的崇高理想。支撑新闻记者前行的正是内心中坚定的信念。发愤著书,将事实客观地呈现给世人,这同样是司马迁的执着追求。司马迁从少年时起便在父亲的熏陶下苦读,并周游四海名山大川,据《史记·太史公自序》说:“迁生龙门,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游历的生活拓展了司马迁的视野,培养了他的文学气质。苏辙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说:“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可见扎实的知识积淀是司马迁实现理想的基石。在遭受宫刑后,司马迁表明了其内心的痛苦和存活下来的理由。《汉书》卷六二《司马迁列传》记载:“因为诬上,卒从吏议。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壹言。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圉之中,谁可告诉者!”“其次毁肌肤断支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但司马迁前进的步伐并未受到阻止,相反,更坚定了他的信念,他在《报任安书》中写道: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髌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及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司马迁遭遇逆境挫折,之后发愤著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在一名记者成长的路上,苦难和艰辛是砥砺意志、磨炼身心的法宝。坚定理想,执着追求,不断充实自我,是成为优秀记者的必由之路,今人岂能不若古人哉!
广取博采,尚真实录
司马迁的太史令是承祖业,其父司马谈在辞世前曾叮嘱司马迁:“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可见,《史记》的创作是司马谈的遗愿,同时,也告诫司马迁作为史学家的责任感,也可谓职业操守。司马迁在创作过程中是以父亲的遗言为准则的。据司马迁的自述,创作《史记》,大有续《春秋》之意。《史记·太史公自序》以较大篇幅阐述《春秋》之创作要领。其中,暗含司马迁将秉承孔子创作《春秋》时寓褒贬于客观叙述中的“春秋笔法”,强调自己是述而不作,“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述必须强调真实,于是,司马迁周游各地,亲身考察,这与记者现在所做的实地访谈何等相似?《屈原列传》写得真挚而感人肺腑,因为是在司潜藏于史学家身上的新闻记者特质由优秀论文网站www.udooo.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马迁学习屈原的基础上来写屈原的。司马迁漫游到汨罗江畔,在当年屈原投江自沉的地方,曾吟诵屈诗而痛哭流涕。《史记》卷八四《屈原贾生列传》有:“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为作《淮阴侯列传》,司马迁也曾在韩信的故乡淮阴,搜集了许多有关韩信的故事,《史记》卷九二《淮阴侯列传》有:“吾如淮阴,淮阴人为舍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司马迁所做的如一位新闻记者的工作,终成一部客观真实的作品。真实来自于实地的采风,来源于一丝不苟的心态,这也正是新闻记者在报道时所不能违背的尚真实录的精神。
倘使司马迁生活在当代,他会成为一位出色的新闻记者。司马迁等诸多史学家身上所潜藏的新闻记者的特质,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中华民族有灿烂悠久的文化,在新闻学领域,这些传统作用上的瑰宝需要继承、发扬。
参考文献:
①鲁迅:《汉文学史纲要》[A],《鲁迅全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年版
②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 1959年版
③班固:《汉书》[M],中华书局, 1975年版
(作者单位:鞍山师范学院文学院)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