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新闻传播 >> 中国新闻事业 >试析新闻价值回归:真人秀节目新看点

试析新闻价值回归:真人秀节目新看点

收藏本文 2024-02-17 点赞:26806 浏览:12151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近几年来,真人秀节目为电视节目注入了新鲜的娱乐元素。而跟风和模仿盛行的混乱格局也暴露出很多深层理由。2012年7月改版后的湖南卫视推出了《》,在节目中,主持人何炅、谢娜每期都会以不同的经典形象出现,参赛的明星也会使出浑身解数去模仿乐坛或影坛的艺人偶像,电视观众不仅可以重温经典,还可以看到明星艺人的百变形象和令人捧腹的创意表演。节目在首期播出后便以1.04%的收视率和4.48%的收视份额赢得了同时段收视第一的好成绩,之后多次蝉联收视第一。《》以明星所具有的新闻价值元素作为真人秀节目的新看点,是湖南卫视对于娱乐节目如何走出困境的一次探索。

一、真人秀节目的困境

真人秀类节目,指的是由制作者制定规则、由普通人参与并录制播出的电视竞赛游戏类节目。真人秀里,“真”是特色,体现这个节目形态必须是非虚构的、纪实的。“人”则是电视真人秀的核心,意味着节目必须要有人格和人性的凸显。“秀”则是手段,节目必须设置虚构的规则来完成。它是一种新的娱乐模式,以“百姓+生活+游戏”吸引观众的眼球。这种模式使平民甚至受众走到观众面前,通过“秀”从电视这个传播舞台上脱颖而出,把一个个明星、平民英雄的成长过程非常细化地呈现在电视银幕上。
真人秀节目在中国已出现多年,如《幸运52》、《我形我秀》、《星光大道》、《非常6+1》、《超级女声》等,丰富了电视栏目的多样化,也满足了不少民众上电视的梦想,同时还为电视台创收。真人秀节目基本上是以平民娱乐为主,满足了不少人“丑小鸭变天鹅”的梦想,在短时间内的确取得了不菲的成效。然而,过多的平民真人秀让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表现雷同、内容媚俗等使真人秀节目出现困境,节目的收视率也开始出现下降。
1.形式雷同,克隆成风。近年来,我国娱乐节目的生产流程可以简单概括为:欧美或日本首创节目类型—港台节目移植—国内克隆,如《开心辞典》以美国的《谁想成为百万富翁》为蓝本,《玫瑰之约》脱胎自台湾的《非常男女》,《欢乐总动员》、《检测日总动员》是《快乐大本营》的北京版和浙江版。从近年国内电视台竞相开展的数百个真人秀节目中不难发现,欧美国家电视中的几类真人秀节目经过首轮克隆后,又被国内大大小小的电视台二次甚至多次克隆、衍生。这些节目环节设置雷同、缺乏新意,使观众开始麻木、逐渐流失,同类节目的收视率也逐渐下滑。
2.显而易见的媚俗化。打开电视,充斥荧屏的各类娱乐节目你方唱罢我登场。主持人奇装异服,刻意的港台腔令人作呕;台上台下搞笑作怪,嬉笑垢噪;更有甚者,以性话题或巨额奖金赚取受众注意力。虽然有些节目也设立了情感版块,但挖人隐私予人快感,满足受众潜意识里的窥视;遭人非议的偏门话题和浅俗的游戏弱化着观众的智力,这些都暴露出电视人的浮躁与急功近利,而娱乐并不意味着一味媚俗。
3.误导青少年。在市场利益和收视率的驱动下,相当一部分娱乐节目片面追求新、奇、闹,早已将媒体承担的社会责任感抛诸脑后。夸张造作的言语、地谈性、后一夜暴富的物欲刺激,都会对电视机前的青少年造成恶劣影响,使他们变得不思进取、好逸恶劳。如果长期浸淫在这种不良环境中,极易变成思想空洞、没有人文现实感的“沙发上的土豆”。
4.缺乏人文关怀。无论“大本营”、“总动员”还是“超级秀”,粗俗搞笑,哗众取宠,弱智化与审丑热蜂拥出现。“全民狂欢”的混乱局面使得人文失语、理性缺席,节目格调低下,审美意趣荡然无存。这些低俗之举带给大众的只是一时的感官刺激,视听盛宴的狂欢过后,徒留一堆文化垃圾。长此以往,不仅大众的审美能力停滞不前,而且根据“劣币逐良币”的格雷沙姆法则,还会让一大批格调高雅的电视节目失去赖以存活的理性空间。

二、《》的节目创新

传播学认为,信息只有具备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等传播价值元素后才得以被传播。《》之所以会深受欢迎,获得高收视率,很大程度在于节目创新,回归显著性、接近性等新闻价值元素,满足了受众的需求,包括受众对明星神秘生活的好奇、对表达意见的渴望等。
1.坚持显著性要素。《》中的“大咖”源于台湾综艺,本意是大角色,在这个节目中特指参与模仿的明星艺人们。娱乐明星大多是在某一方面具有出众专业技能的人。明星元素不仅体现传播价值的显著性要素,也具有趣味性,是娱乐节目最为核心的亮点,自然成为媒体和受众关注的焦点,也是吸引观众观看的重要理由。湖南卫视不惜重金打造了强大的模仿阵容,如许仙的扮演者叶童、赵家班的丫蛋,歌唱选秀冠军胡夏,还有来自香港的“谐星”王祖蓝等10多位明星艺人。
内容上《》对过去的经典模仿再现,唤起了不同的社会群体对过往的记忆,如王祖蓝Q版葫芦兄弟的造型,经典的旋律响起,一下子带观众回味了儿时熟悉喜爱的动画形象;朱梓骁在节目中唱《来生缘》惹观众落泪的一段表演等,真实还原而唤起观众的共同记忆。通过共同的记忆获得自我认同,最后上升为对节目的肯定和认同。
2.坚持接近性元素。通过心理接近而满足受众的猎奇。猎奇和窥探心理是人类普遍具有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人类对某一事物产生的强烈兴趣和好奇感。电视作为一种大众传媒,任何一次节目创新都是为了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为达到这个目的,电视媒体必须从研究受众心理出发。只有满足了受众心理需求,节目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在《》中,明星们以草根、寻常百姓的身份汇聚一堂,相互比拼争夺,一期节目如一场小型的《春节联欢晚会》,各路明星争奇斗艳、各显神通。它使观众在节目中看到了明星鲜为人知的另一面和与普通人相同的一面。明星秀节目既满足了观众的求异心理,又满足了观众的求新闻价值回归:真人秀节目的新看点由优秀论文网站www.udooo.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同心理。
3.坚持创新性元素。创新性是传播价值的一个重要元素。创新性也是娱乐节目必须重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不断创新使节目保持一定的新意,才能不断吸引受众关注。《》在节目中加入富有创意的表现手段。如在首期节目中,王祖蓝通过抖包袱的方式,释了天王张学友和唱将陈奕迅的表演特点,强化了观众对模仿对象的认识,提前为表演预热。在之后的表演之中他又多次重复强调模仿动作,不断引发全场观众的爆笑和掌声。而且,《》不仅只有个人模仿的形式,节目在第三季的时候也出现了组合模仿的形式。如大张伟大展搞笑之能事,他与白凯南一道模仿易中天和纪连海,仅仅在三分钟之内就用“无缝衔接的脱口秀+改编歌曲串烧”的形式打造了爆笑版的《百家讲坛》,表演之精彩让人捧腹大笑、流泪不止。

三、真人秀节目发展应注意的理由

无论是以平民为主角参与的真人秀节目,还是以明星为主角参与的真人秀节目,要能够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真实性、创新性、接近性等新闻传播价值元素,使节目符合新闻传播规律。
1.坚持真实性。真人秀是一种融真事与虚拟两种创作手法于一体的电视节目,这是它最显著的特点。真人秀节目与一般节目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表现真人、真事、真情以及真才实学。真实的友情、亲情、爱情是确确实实存在的,但是却要用虚拟的电视情节来重现,使得真人秀节目游走在真实与虚拟之间。事实证明,纯粹形式化的娱乐追求未必会有良好的效果,一味地为了娱乐而娱乐,或是填充庸俗低级的内容制造噱头,提高收视率,诸如此类的做法都不可取。娱乐节目迫切需要在坚持真实性的培植上下功夫,满足社会对真的价值观需求。
2.坚持创新性。娱乐节目与别的节目形态不一样,它的残酷性在于它永远处于前沿,是更新换代非常快的节目类型,很多的形式和经验转瞬即逝。娱乐节目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联,一旦跟不上人们的生活节奏,就将被观众所抛弃。真人秀的真正卖点是形态创新,它与电视剧规定情景不一样,它在规定情景里人是自由的,它用记录片的手法、电视剧的元素、竞技的特点设计出各种游戏与比赛规则,在活动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事件的递进会不断产生戏剧化的发展和新的刺激。所以真人秀节目需要更新鲜、更有创意的元素。因此要从内容和形态上有所突破,具有超前意识和创新意识,才能引领人们的娱乐消费。
3.增强接近性。娱乐节目盲目因袭克隆的危害自不必赘述,要想使其保持长久的生命力,稳固并扩大收视群体,富有特色的独创或者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创新,使节目能够在心理上为中国受众所接受和认同。以《开心辞典》为例,节目以美国的《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等益智游戏节目为蓝本,对它们进行本土化改造:针对国人重视亲情的特点,《开心辞典》首创“家庭新闻价值回归:真人秀节目的新看点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udooo.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梦想”概念,以着意营造的全家团结、共同实现梦想的感人氛围替代单纯物质奖励的快感,更接近中国人重视亲情的心理诉求而获得受众的广泛认同。
4.增强文化内涵。在中国,真人秀作为一种逐渐跻身主流的节目形态,其自身还有着相当旺盛的潜力。现在我们看真人秀节目,无论是平民真人秀还是明星真人秀,记住的大多只是红极一时的李宇春,靠搞怪而著称的师洋等娱乐符号,然而真人秀节目到底有什么文化底蕴,又有什么社会作用,大众却全然不觉。一种节目形态要能长久流传,避开昙花一现的命运,就要树立属于自己的文化内涵。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节目内涵,成为策划制作娱乐节目者要深思的理由。
参考文献:
[1]邵培仁、潘祥辉:《论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困境与出路》,《嘉兴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2]谢耘耕、陈虹:《真人秀节目:理论、形态和创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欧阳宏生、闫伟:《快乐有度过犹不及——对当前“电视娱乐化”理由的再深思》,《当代电视》2010年第2期
[4]王小雨:《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红火与出路——以〈中国好声音〉为例》,《新闻前哨》2013年第12期
[5]郑伶俐:《音乐选秀节目如何突围——以〈中国好声音〉为例》,《新闻前哨》2012年第12期
(湖南卫视节目制作中心)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