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艺术 >> 音乐 >> 中国音乐史 >伍尔芙小说《奥兰多》电影改编

伍尔芙小说《奥兰多》电影改编

收藏本文 2024-02-24 点赞:5210 浏览:1686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奥兰多》是著名女性文学家弗吉尼亚?伍尔芙的作品,英国著名女导演萨莉?波特于1992年将小说《奥兰多》改编成同名电影搬上银幕。本文旨在通过对伍尔芙小说文本与萨莉?波特电影文本的分析,从语言、结构、人物塑造、叙事节奏等方面探讨小说与电影表达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女作家伍尔芙和女导演萨莉?波特在性别认同与叙事上各具个性的表达,是如何融汇在改编中的,使得《奥兰多》这部电影同时呈现出两个人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关键词] 伍尔芙;萨莉?波特;《奥兰多》
电影《奥兰多》由导演萨莉?波特执导,改编自弗尼吉亚?伍尔芙的著名同名小说。弗尼吉亚?伍尔芙是英国20世纪初期的著名作家,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和女权主义者,莎莉?波特是借含有鲜明女性主义论调的电影Thriller(1979)声名鹊起的新锐导演。
本片讲述了一个贵族美少年的故事。主人公奥兰多(Orlando)出身英国贵族,是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贵族美少年,做过女王的侍卫。年轻的他深受女皇伊丽莎白一世的宠幸而得到了一间宫殿般的大宅邸,并被赐福“不凋谢,不老去”。
欧洲的大冰冻时期,他爱上了莫斯科公国大使的女儿。与俄国公主失败的恋爱使他大受打击。他躲到文字的世界中去寻求解脱,却又遭到一位他所资助的诗人的戏弄;奥兰多不堪被兔子模样的公爵夫人纠缠,请命出使东方并与可汗结下友谊,却又因英国本土的殖义政策在两国间引发的利害冲突和政治问题,最终导致私人的友谊破裂。
奥兰多在出使期间,第一次目睹了战乱的残酷,精神上受到冲击后陷入昏睡,醒来后变为女人。
从1600年起的400年间,奥兰多便享有永久的青春。然而与此同时,在这数百年来,她不但在性别上经历了由男至女的奇妙变化,也经历了人生的种种奇遇。从跨越了死亡与爱情的折磨,到在诗歌的殿堂里连连受挫,她最终选择了远走他乡,最后因战争的荒谬而从性别的错乱中觉醒过来,成了一个20世纪的独立女性,一位独自抚养女儿的单身母亲。
影片的结尾,奥兰多带着女儿回到自己曾经的宅邸,站在自己400年前的画像之前微笑自如;在自己曾经吟诵诗歌的古树下,听着天空中传来的加百列大天使的美妙歌声,因为获得自由,喜极而泣,这一结局,被喻为影史上女权主义的最佳影像表达。
奥兰多见证了死亡,经历了爱情、诗歌、政治、社交、性,曾经是男子,却变成女人;曾经孑然无依,却终成母亲;曾经为情所苦,为寂寞所包围,为心灵的痛苦所折磨,却最终大彻大悟,领会到精神自在、心灵宁静之真谛。她不再有厌倦,不再有痛苦,她不再追求,亦不放弃,不提问,亦不回答,不逃避,亦不停止。 这就是“世界上最长,最动人的情书”——《奥兰多》。
影片《奥兰多》由英、俄、法、意、荷五个国家在1992年合拍而成,荣获了欧洲电影奖、威尼斯电影奖等多个奖项。它改编自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1882—1941)写于1928年的同名小说《奥兰多》,是女作家出身的萨莉?波特亲自执导的首部电影,作者伍尔芙和导演萨莉?波特都是女性,都倡导女权主义,因此这部电影也被喻为影史上女权主义的最佳影像表达。她们以奥兰多代表不死的精神,不死的灵魂,他不认命地在一直有追求、不断追求,直到生命的一切都发生了转变,包括爱、诗、政治、旅行,甚至包括性别。

一、感受的可能性与时空的概括性——结构上的改编

伍尔芙的小说作品将奥兰多的一生分为连贯的六个章节,用传统的自传式的叙述方式,流畅地叙述了虚拟主人公奥兰多四百多年经历的性别变化的奇幻人生。跨越如此漫长的时间宏卷,小说结构却精妙如蛛网,每一章节都没有明显的主题,也没有交代具体的时间纬度,在多幕剧的结构中作者采用意识流手法,让奥兰多穿越时间、空间,参与了很多历史事件,重在表现主人公在穿越时空时丰富的感受和内心体验,叙述呈现出内向化的倾向。在叙述故事的同时作者也不断警醒读者跳出故事本身思考更多。
电影内容从16世纪伊丽莎白女王时代直至现时的英国社会,萨莉在原小说传奇性故事框架的基础上作了部分截取和改动,把原来的六章分成了带着明晰标题的七个部分,别出心裁地以话剧式的七幕来展现的各个时期,明确标出“死亡、爱情、诗情、政治、社交、性、新生”七个标题,在有限的93分钟里展示了从1600年到20世纪间欧洲跌宕起伏的历史,伍尔芙的意识流风格铸成非常有逻辑性的片断,给予观众的是更多的观影快感。
相对于小说的内向化倾向,电影则在叙事中更加趋向于外在情节的清晰展现以及提炼出更加明确化的概念。七个标题段落串联起来的就是对一个独立的个体生命的讲述,在讲述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奥兰多经历之前都以黑屏字幕的方式出现,让人一眼就能体察出这些词语是其一生生命经历的“关键词”。七个方面构成了女主人公空间意义上的人生,更突出和强调的是时间流逝中主人公身份和意识的改变,具有一种强烈的时间感,清晰的同时也部分损失了小说文本的丰盈与多义。
比如出现在小说中的两个主要意象——橡树与祖屋。在小说中橡树可以说是奥兰多心理脉络发展的象征,一首《大橡树》奥兰多写了300年;祖屋繁复庞大,其构造与时间的年月日分法一致:365间房、52座楼梯和7个院落,是在时间上积累起来的英国历史与传统的象征。橡树装点了房屋,房屋依托于橡树,祖屋与大橡树遥遥相望,像是奥兰多突破传统

中国免费论文网www.udooo.com

却扎扎实实的人生存在。而在萨莉?波特的电影中为表现奥兰多命运的波澜壮阔,却使用了大胆的叙事手法、华丽的镜头以及非常规的剪切,表现的是人物在时空中的突兀感。
伍尔芙在小说结尾将奥兰多放归到大自然的怀抱,让她追随自己的天性,亲吻大地,拥抱自己,接纳自己,从而拥有永恒的美丽和爱。导演萨莉?波特显然感到这样收尾有些草率和过于虚无缥缈,于是幻想奥兰多作为一名单亲母亲生活到了现代都市,作为一名白领女性独自抚养着自己的女儿,某天母女俩坐上摩托车,行驶在城市的高架桥上,回到她原来居住的宅邸,在大橡树下,奥兰多面对镜头展露出了跨越几个世纪的自信微笑。

二、生命之歌与岁月之尘——小说语言与电影语言

《奥兰多》是伍尔芙少有的“喜剧”作品,作者是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以风趣的手法以及特殊的幻想性语言,透露自己严肃的观。故而小说的语言呈现出明丽欢快的特点,某些描写充满了荒诞性和戏剧性,甚至有些狂欢的性质。小说的幽默感来自于伍尔芙的快乐心态,她的反讽搭配上其优美的文字,在不经意间就善意调侃了那些宫廷贵族、文学作家,如奥兰多在受到格林的嘲讽之后,因为是自己惹出的事端,又不便发作,只好恨恨地说“我再不想与人打交道”,就真的只守着自己的猎犬和玫瑰花丛了,透着十足的孩子气,刻画出了奥兰多那种诗人一般的浪漫多情、敏感神经的气质以及善良单纯的秉性,也让他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充满了喜剧性。
伍尔芙的语音节奏时而舒缓、悠扬,时而短促、轻快,使得文本具有抑扬顿挫的美感,文笔细腻独到,字词平实、隽永、雅致,而色彩词的突出运用则增强了文本的画面美,加上修辞手法上以明喻为主,以隐喻、转喻和提喻为补充,和拟人、夸张的修辞方法一起充分表现出了文本言语的张力。可以说,伍尔芙采用了一系列陌生化手段、非常规化语言展现了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体现了诗歌与小说的完美结合。
而萨莉则在影片中表现出了她一以贯之的含蓄和低调,虽然电影由于技术限制无法用色彩饱满、瑰丽完美的画面重现伍尔芙的幻想世界,但她仍然尽量保留了原著中的幽默色彩,如奥兰多出使土耳其的那场戏中,土耳其国王和他举酒言欢的时刻,奥兰多说的恭维话里其中一句是赞美这里土地广阔无垠,这时电影镜头立刻拉远,观众会发现那里真的是广阔,根本就是荒地,除了几个帐篷基本空无一物,然后就看着我们的大使站在那儿互相吹捧,令人忍俊不禁。
但电影毕竟不能像文字那样大笔挥洒,毫不考虑现实的可行性,伍尔芙挥一挥手中蘸满墨水的笔,场面便充满了荒诞的戏剧性。到了电影中,这样的场面似乎就比较难以把握,于是导演用比较低调的手法,减弱了原著中的喜剧因素,而更多呈现的是一种严肃的沉思和沉重的足迹,少了些喜剧色彩。
萨莉?波特采取的手段是将奥兰多的人生嬗变融入电影的视听中,尽量从电影的视听语言和叙事入手,使

摘自:毕业论文范文格式www.udooo.com

之简单化和具象化,如使用肃穆的宗教音乐表达奥兰多人生中的孤独感,古典歌剧则强调了时代给人带来的约束与压抑。为配合音乐的使用,在镜头运用方面,也尽量采用薄暮之光的色调,镜头仿佛被蒙上了时间的灰尘,女主人公那冷峻的面庞、忧郁的神情也用来昭示着数百年变迁中历史的沉重。

三、雌雄同体与女性的自足——性别认同的两个路径

弗吉尼亚?伍尔芙本人对于性别的认同与挣扎体现在主人公奥兰多身上,她的性别理想是“雌雄同体”。奥兰多超越男女性别的差异,在性别转换中来去自如,即使是变成女人以后,也可以时而柔美,时而阳刚。强调性别认同和革命的伍尔芙指出同一个奥兰多在他是男人和他是女人时的遭遇截然不同,这是性别的差异而不是能力的差异决定了男人和女人的成就和社会地位。当奥兰多还是男人的时候,他认为他的财产、他的地位、他的行为、他的一切都无可争议,但是,作为女人的她却必须为它们做出艰苦的斗争。她不得不和人家打官司决定她的祖宅的归属,她突然看到是别人教她如何做个合适的女人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小说的最后伍尔芙让奥兰多生下了一个男孩,这似乎带有一丝讽刺的意味,同时也表现了某种折中和调和的立场。正如她所说:“尽管男性与女性并不相同,两者却是相交的。每个人都在两个性别间摇摆,而只有其衣着才让人辨别出这个人是男还是女。”
而导演萨莉在处理这一情节时,对伍尔芙的小说作了自己个性化的改编与诠释,索性使奥兰多生下了一个小女儿,并将奥兰多的人生延伸到了拍摄该片时的1992年,此时的奥兰多已经是一位现代的、骑着摩托车的独立洒脱的女性,一丝不苟的长麻花辫、利落干练的行头,风驰电掣地驾着摩托载着小女儿。这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做是萨莉?波特对伍尔芙女性主义先驱的致敬,一改小说中的反讽批判精神,多了一丝鼓舞女性前进的希望存在。
也许在萨莉看来,女性彻底的独立和自主是完全可以期望的,一个女性的世界就是一个可以自足的世界,女性世界可以兼具的优长,特征可以和谐共存,毫不矛盾。
正是因为小说和电影在表达上的诸多融合和差异,才使得电影《奥兰多》既属于伍尔芙,也属于萨莉?波特。
[参考文献]
[1] [英]弗吉尼亚?伍尔芙.奥兰多[M].林燕,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2] [英]昆丁?贝尔.伍尔芙[M].萧易,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3] [英]弗吉尼亚?伍尔芙.伍尔芙随笔全集[M].王斌,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4] 杨玉珍.“双性同体”与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J].江西社会科学,2002(01).
[5] 高韵萌.性别模式与性别平等[J].社会,2002(04).
[作者简介] 王舒(1978— ),女,辽宁辽阳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