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班主任 >> 职教班主任 >一位慈善家教育情结

一位慈善家教育情结

收藏本文 2024-03-03 点赞:3496 浏览:1145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商人,大致有三重境界:“坑蒙拐骗”者,谓之奸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者,谓之儒商;以经商致富“普度众生”者,谓之佛商。
邵逸夫是一位“佛商”!
2014年1月7日,香港知名实业家、慈善家邵逸夫先生在港仙逝,享年107岁。
1月8日,全国媒体出现了一道奇观:多数的报纸拿出多个版的篇幅,争相报道前一天去世的这位长者和他的生平事迹。不少报纸还刊发了社论,评论其事业,缅怀其功绩。
这个人就是知名实业家、慈善家邵逸夫。
他生于清末,长于民国,成于20世纪中后期,经历了3个时代。在他107年漫长的生命旅途中,为全球华人打造了无数星光灿烂的影视巨人;同时他又是一位慷慨的慈善家,终其一生,捐出百亿资金资助教育、科技;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学校、医院遍布全国。邵逸夫个人经历过的百年,远比他拍摄的任何一部影视作品精彩。而其中,他生前对教育事业数十年持续不断的解囊相助,尤其令世人称道。
■“企业家最高境界就是慈善家”
邵逸夫先生本人生前曾说过,一个企业家最高的境界就是慈善家。
在邵逸夫传记中,香港记者何江西多年以后回忆当年在香港启一位慈善家的教育情结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德机场采访回港的邵逸夫的情景,还记忆犹新。当时,他问邵逸夫,邵氏公司当时制作的影片《表错七日情》票房突破千万,赚了多少利润,邵逸夫先生只是笑着说:“赚了多少不是理由,捐了多少给国家才是重要的事情!”
接着他又说:“中国很穷,需要很多金钱来办学校发展教育,建造医院治疗患病的人。我的财富取之于民众,应用回到民众。”
他用此后的人生,实践了自己的理想。
1973年,66岁的邵逸夫以校董的身份向香港苏浙公学捐赠了50万港币,建成了一所藏书3万多册的新型图书馆,这也是他一生的第一笔正式捐赠。其时,在被称为“文化沙漠”的香港正在修建一座规模宏大、功能齐全的香港艺术中心,邵逸夫捐赠了600万港币。此举备受各界人士称赞,他也因此荣任香港艺术学大会主席以及香港艺术中心副主席。
对内地的捐助,邵逸夫生前更是不遗余力。从1985年7月开始,邵逸夫集中向内地多个地区捐款,那年他捐出第一笔教育款项为1亿港元,帮助内地10所大学兴建图书馆或者科技馆。这10所受捐大学分别是南京大学、南开大学、西北大学、云南大学、华东师大、华中师大、东北师大、北师大、浙江师大和西南师大。10所受捐大学中,6所是高师。据新华社消息,邵逸夫先生自1985年以来通过邵逸夫基金会与教育部合作,持续不断地向内地教育捐赠巨款,建设教育教学设施,迄今赠款金额近47.5亿港元,分布在内地大、中、小学和职业技术学校、师范学校、特殊教育学校的6013个项目中,这些项目包括图书馆、教学楼、科研楼、体育馆、艺术楼、学术交流中心等,项目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
在百度地图搜索关键词“逸夫”,在中国广阔的土地上,邵逸夫命名的楼堪称星罗棋布。北至呼伦贝尔、南至香港、西至乌鲁木齐、东至上海,逸夫教学楼、逸夫体育馆、逸夫科研楼、逸夫图书馆、逸夫学校等等,据有关人士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大中小学校以“逸夫”命名的楼馆近3万座。
■情系草原 ,为教育慷慨解囊
身在内蒙古,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大学,“逸夫楼”像“神一般”存在。你也许不知邵逸夫何许人,但是你的人生里应该听说或见过一座叫“逸夫”的楼或学校,“逸夫”留在不少人的人生记忆里。
自治区教育厅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自1990年首次捐赠内蒙古大学逸夫楼、1995年首次捐赠陈巴尔虎旗逸夫小学等11所学校以来,邵逸夫先生先后16个批次(截至2013年年底),通过教育部向内蒙古地区各级各类学校捐赠善款13.0730万港币,项目覆盖全区93个旗县、10所普通高等院校,共建成赠款项目209个,其中大学项目11个,中小学项目198个,新建校舍面积64.5万平方米。邵先生的善举,带动了各级政府改善办学条件的积极性,先后投入配套资金

5.9亿元。根据邵逸夫先生的意愿,更名为“逸夫学校”的学校全区已有104所。

2000年底~2001年1月,内蒙古自治区中东部地区多次遭受特大暴风雪的袭击,草原上谓之“白灾”,它给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多少教室变成危房,多少校园需要重建。邵逸夫先生及其夫人方逸华闻讯后立即向受灾严重的锡林郭勒盟、兴安盟、赤峰市、通辽市、呼伦贝尔盟等42个旗(县)捐赠2120万港币,用于108所中小学的重建工作。
据统计,邵逸夫先生二十余年来为内蒙古教育累计赠款约

1.59亿港币。

内蒙古大地上有多少逸夫楼?自治区教育厅不完全统计,全区12个盟市都有“逸夫”印迹。不仅大学里有逸夫楼,中学、小学也有;不仅农村校园里有逸夫楼,城市里也有。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有数以百万计的学生在逸夫楼里上课、做实验、学知识。
“邵逸夫”这几个字已经深深印刻在内蒙古几代人的集体记忆中。
如今,高校遍布逸夫楼:内蒙古师范大学逸夫艺术楼、内蒙古农业大学东区逸夫楼、内蒙古工业大学金川校区逸夫图书馆、内蒙古大学逸夫楼、内蒙古民族大学逸夫楼、集宁学院逸夫教学楼、赤峰学院逸夫理工教学楼、呼和浩特民族学院逸夫音乐楼、包头师范学院北校区逸夫楼、内蒙古科技大学逸夫楼、呼伦贝尔学院逸夫楼……
二十多年来,邵氏基金会每年都要召集项目省份教育厅(局)长及学校校长到港开会,汇报本年度项目落实情况,安排下年度捐赠事宜。
自治区教育厅原副厅长何成保回忆说:大约在2001年年初,教育部副部长王湛率多省份教育厅(局)领导至香港参加赠款仪式,他有幸同行。
到港后,他们与邵先生及夫人方女士座谈捐赠项目的进展情况、参观了邵先生的影视城。座谈中,邵先生仔细地询问了内蒙古的情况。何成保发言时说:邵先生对内地教育慷慨捐助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钱财上,更是一种道德的感召力量,包含着人文关怀的深刻作用。它启迪我们:人生该怎样度过?富裕之后该承担什么社会责任?对金钱、财富,我们该秉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邵先生频频点头,表示认同他的观点。
何成保说,十余年过去了,邵先生的谦恭、慈祥、平和,仍历历在目,没齿难忘。
如今,在广袤的内蒙古大地上,一座座“逸夫教学楼”拔地而起,一所所“逸夫学校”相继落成。邵氏基金会赠款建设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我区项目学校的办学条件,为我区加快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前实现“两基”达标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他这种对教育持之以恒的捐赠,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显得弥足珍贵。也许是这位老人留给中国未来更加珍贵的遗产。
他捐赠的不是一座座楼房,而是一种精神财富。
■相关链接
邵逸夫小传
原名邵仁楞,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宁波镇海。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荣誉主席,邵氏兄弟电影公司的创办人之

一、香港上海商会成员,香港著名的电影制作者。

1974年,邵逸夫获英国女王颁发的CBE勋衔,1977年被英国女王册封为爵士。1990年,中国政府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1991年,美国旧金山市将每年的9月8日定为“邵逸夫日”。
这位“香港影视界泰斗”拥有包括娱乐业大亨、TVB创办人、慈善家、爵士等在内的多重身份,这些头衔转变了许多人的命运轨迹,在娱乐工业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并且成就了一代人的美好记忆。他对于慈善事业的付出和努力功德无量,他的人生在世人眼中堪称传奇。同时,他也有着世人不甚熟悉,甚至是始料未及的另一面。比如:他慷慨做慈善,生活却极为节俭;他90岁高龄迎娶第二任妻子,多情却长情;他早立遗嘱,曾与儿子断绝关系,显得不近人情;他也有太保守“看走眼”的时候……虽然很多信息都是几经转手、难以求证,但正是这些有趣的故事和生活的碎片,或许可以拼凑出最为真实、有血有肉的邵逸夫——作为凡人,也是传奇。
各界回应
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他一生爱国爱港,艰苦创业,慈善济世,令人敬佩。邵逸夫曾担任港事顾问,为香港顺利回归和繁荣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作为一位卓越的实业家,他在创造商业奇迹的同时,为香港乃至中国影视事业的繁荣、走向世界做出了贡献。作为一位著名的慈善家,邵逸夫多年来致力于支持教育等社会公益事业,为推动祖国内地的教育和科学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教育本就是公益事业,这一领域的发展,需要更多的慈善家,也需要更多专业、规范的慈善机构,每一座“逸夫楼”、“逸夫学校”都是邵逸夫先生投身教育慈善事业的见证。中国教育发展,需要更多邵逸夫式的慈善家。
邵逸夫基金向内地教育事业赠款项目管理办法
邵氏基金会赠款主要面向公以上的高等院校,县级以下(包括县级)的完全中学、高级中学,农村初级中学和九年一贯制的学校,地(市)级特殊教育学校。
邵氏基金会赠款兴建的项目,建设在经过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后,长期保留的学校,项目的使用期至少五十年。在高等教育领域,资助本科以上层次高校兴建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建筑,如图书馆、教学楼、实验楼等,每个项目赠款的幅度在500万港币之内,兴建的项目规模在10000~200一位慈善家的教育情结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00平方米之间;项目单位确保能够提供比例不低于1:3的配套资金。
1.接受捐赠的县级或县级以下完全中学和高级中学,要求:在校学生人数不少于1800人;兴建的教学楼、实验楼规模在3000平方米以上。每个项目赠款80万~120万港币。

2.接受捐赠的农村初级中学和九年一贯制学校,要求:在校学生人数不少于900人;

兴建教学楼、实验楼规模在2000平方米以上。每个项目赠款50万~80万港币。
3.接受捐赠的特殊教育学校,要求在校学生人数不少于100人;兴建教学楼等教学用房(可含技能培训场所、住宿用房等)的规模在1500平方米以上。每个项目赠款50万港币。
东方 “诺贝尔奖”推动科学的发展
如果说矗立于各个校园的“逸夫楼”,让邵逸夫的慈善家形象深入到普通民众心里,那“邵逸夫奖”的设立,则将这种理念由教育领域延伸至科学界。
2002年,邵逸夫创立“邵逸夫奖”,奖项模仿诺贝尔奖,每年选出世界上在数学、医学及天文学三方面有成就的科学家。
早在1985年,他本人就曾透露过有奖励杰出科学家之意,后来在香港中文大学原校长马临教授的倡议下,最终设立了“邵逸夫奖”。受奖人不分种族、国籍和宗教信仰。
“邵逸夫奖”被誉为东方的“诺贝尔奖”,该奖项的单项奖金高达100万美元。据统计,“邵逸夫奖”的基金已达50亿港币。
根据章程,“邵逸夫奖基金会”由董事会、理事会、评审会和秘书处四个部分组成。评审会负责选出得奖人;其下设3个奖项委员会,各设一名首席评审和4位评审,负责候选人的提名及评选工作。由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教授出任评审会主席,评审人员从世界各地有限期聘任。
“邵逸夫奖”设立仅有十余年历史。该奖项已蜚声中外,全世界学术界几乎都知道这个奖,知道中国香港有一位推动科学发展的邵先生,影响力之大超出筹备者当初的预期。因为评审水准高,不少人拿了“邵逸夫奖”之后就拿了诺贝尔科学奖。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